注:本文根据真实案例改编,部分情节来源于网络,情节有润色;图片来源于网络,部分图片与文章内容无关,仅为配合写作效果;部分人名为化名;请感性阅读,理性看待。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德义和周梅子夫妇俩拉扯着五个孩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五个孩子里头,曾春芳是家里的第三个闺女,老大老二是两个哥哥,一个叫曾春明,一个叫曾春亮,老四老五是两个妹妹,分别叫曾春兰和曾春梅。作为家里的老三,曾春芳从小就懂事,知道帮父母分担家务。

转眼间,老大老二都到了该娶媳妇的年纪。为了给儿子们娶亲,曾德义和周梅子几乎掏空家底,还借了不少外债。

好不容易把两个儿子的婚事办完了,家里的日子更难了。

一晃到了1989年,曾春芳也是19岁的大姑娘了。村里像她这么大的姑娘,好多都已经嫁人了。

曾德义和周梅子托村里的媒婆,给曾春芳物色对象。没过多久,媒婆就领来一个小伙子,是同村的,叫李强,比曾春芳大两岁,家里条件还算过得去。李强人长得精神,干活也是把好手,曾德义和周梅子看了挺满意。

见面那天,曾春芳有些害羞,低着头不敢看李强。李强倒是挺大方,主动跟她说话,问她一些家里的情况。



相亲结束后,曾德义和周梅子问曾春芳觉得怎么样。曾春芳红着脸,点了点头。就这样,两家的大人开始商量着定亲的事。

没过多久,曾春芳和李强就订了亲,彩礼也交了。按照当地的习俗,订了亲,这门婚事基本上就定下来了,只等着选个好日子,把婚礼办了。

那段时间,村里好几个女孩儿都在谈论着要去南方打工的事。曾春芳每次听到这些,心里都痒痒的,她也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曾春芳向父母提出想跟同村女孩一起去南方打工的想法。刚一开口,就遭到母亲周梅子的强烈反对。

“不行!你一个女孩子家,出那么远门干啥?再说了,你都订了亲了,还瞎折腾啥?”周梅子想都没想就拒绝了。父亲曾德义虽然没说话,但从他的表情也能看出,他也是不同意的。

接下来的几天,曾春芳软磨硬泡,但周梅子和曾德义始终没有松口。他们倒不是不心疼女儿,只是在他们看来,一个女孩子家,尤其是已经订了亲的,就应该老老实实地待在家里,准备嫁人,而不是跑到外面去“闯荡”。

然而,两个儿子的婚事已经让家里负债累累,两个小女儿还在读书,也需要钱。如果曾春芳能出去打工挣钱,确实能缓解家里的经济压力。

经过几天的思想斗争,曾德义夫妇终于松了口。他们同意曾春芳出去打工,但前提是她必须保证安全,且挣到钱就回来。

就这样,在父母的叮嘱和期盼中,曾春芳踏上南下的火车。

头几个月,曾春芳还时不时地托人往家里捎个口信,报个平安。每次收到女儿的消息,周梅子和曾德义都高兴得合不拢嘴。

到了年底,村里外出打工的人陆续回乡过年。周梅子和曾德义也盼着女儿回家。

同去广东打工的女孩们陆陆续续地都回来了,甚至连邻村其他去南方打工的人也都回来了,可就是不见曾春芳的踪影。周梅子急了,她找到那些从广东回来的女孩,打听女儿的消息。

“丽丽啊,你看到我们家春芳了吗?她咋还没回来呢?”周梅子焦急地问一个跟曾春芳一起出去打工的女孩。

“婶子,我……我好久没看到春芳了。”那个叫丽丽的女孩支支吾吾地说。

“好久没看到?啥意思?你们不是一起在广东打工吗?”周梅子追问道。

“我们……我们后来没在一个厂做了。”丽丽的眼神有些闪躲。

“那她去哪了?你们知道她现在在哪吗?”周梅子意识到事情可能没那么简单。

“婶子,您别急,我们……我们后来就没联系了。春芳她……她后来去了别的厂,我们也不知道她现在在哪。”另一个女孩说道。

听到这里,周梅子的心一下子沉到了谷底。她意识到,女儿可能出事了。

根据这些从广东回来的女孩子们的说法,曾德义夫妇俩推算一下,从曾春芳最后一次托人带口信回来到现在,已经过去大半年了。



这半年里,女儿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杳无音信。这让老两口如何心安?

无奈之下,他们想到在部队服役的大儿子曾春明。

曾德义赶紧给部队写了一封信,把女儿失踪的事情告诉曾春明,让他赶紧请假回来,一起找找妹妹。

曾春明收到信后,火速赶回老家。

他们先是去了当地的派出所报案,但由于信息有限,警方也无能为力。他们又托人四处打听,甚至还去了周边的一些城市,但都没有任何结果。

就在一家人为了寻找曾春芳而焦头烂额的时候,曾春芳的订婚对象李强一家找上门来。

“曾德义,你们家春芳到底去哪了?这都订了亲的人了,说不见就不见了,你们得给我们一个说法!”李强的父亲气势汹汹地说。

“亲家,我们也在找春芳啊,我们比你们还着急呢。”曾德义一脸无奈地说。

“我不管你们找不找,反正你们家春芳不见了,我们家的彩礼钱不能白花。你们要么把人给我们找回来,要么就把彩礼钱退给我们,另外还得赔偿我们的损失!”李强的父亲不依不饶。

“这……我们一时半会儿也拿不出这么多钱啊。”曾德义为难地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