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2024年的中国汽车第一城?当很多人还将目光锁定在广州与重庆的角逐时,万万没想到,这次的赢家是深圳。
近日,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办公室副主任唐上兴在一次公开活动上表示,2024年,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为293.53万辆,问鼎全国汽车产量第一城。截至目前,“种子选手”广州和重庆都还没有正式发布2024年汽车产量数据,但从现有信息来看,深圳拿下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第一城”与“中国汽车第一城”的“双料冠军”,几成定局。
01
深圳异军突起
深圳的夺冠,令业内颇有些感到意外。过去一年,有关于“中国汽车第一城”的争夺,焦点一直集中在广州和重庆两座城市身上。
回首2014年-2016年,重庆汽车产量连续3年登顶全国第一,其中2016年为315.62万辆。之后广州在2017年取代了重庆的位置,且除了2018年被上海反超外,2019年-2023年广州汽车产量连续五年位居全国第一。得益于扎根当地的龙头企业广汽集团,2023年广州汽车产量达到318万辆。当时中国每制造十辆车,就有一辆是广州造。
2023年,中国汽车产量排名前五的城市分别是:广州(318万辆)、重庆(231.8万辆)、上海(215.6万辆)、深圳(178.6万辆)、长春(156.7万辆)。正因如此,对于“中国汽车第一城”的角逐,此前外界的目光主要集中在广州和重庆身上。
就在2024年上半年,重庆市经济信息委数据显示,重庆汽车产量达到121.4万辆,超过广州,摘下“中国汽车第一城”的桂冠。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为39.1万辆,同比增长150%,增速位列全国汽车产量前十省市第一。
到了2024年前三季度,广州(179.34万辆)又实现了对重庆(173.46)的反超,两者呈现胶着之势。不过,其实就在这时候,深圳已经悄无声息地领先了。虽然深圳官方没有公布具体数据,但深圳经济运行“三季报”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深圳市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3%,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48.1%。参考2023年同期123.5万辆的数据推算,2024年前三季度,深圳的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82.9万辆,已经超过了广州和重庆的整体汽车产量。
从2024年全年来看,深圳暂时只公布了新能源汽车产量数据,为293.53万辆。与其他城市不同,高度依赖比亚迪的深圳几乎只生产新能源汽车。至于重庆,2024年1-11月汽车产量为222.8万辆,全年落后于深圳可以说是板上钉钉的事。再看广州,2024年前三季度汽车产量为179.34万辆,也就是说单个季度约为60万辆,以此推算全年约为240万辆,同样与深圳相差甚远。
基于此,深圳可以说是已经锁定了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第一城”与“中国汽车第一城”的位置。
02
拐点来了
深圳夺冠,主要来自比亚迪的强力助攻。深圳是比亚迪的总部所在地,也是比亚迪在国内最大的生产基地之一。深圳登顶,也可以说是“时也,势也”,其赶上了新能源汽车爆发期。
众所周知,在传统燃油车时代,中国汽车重镇包括广州、重庆、长春、北京、上海、武汉等,深圳根本排不上号。不过,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进入爆发期,比亚迪以惊人的速度崛起,2021-2024年汽车销量分别达到73万辆、187万辆、302万辆、427万辆,由此拉动了深圳汽车产业快速飙升。
数据显示,2021年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为29.95万辆,2022年跃升至87.47万辆,2023年再涨至173万辆,直接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最高的城市。到了2024年,深圳更是直接逆袭,凭借新能源汽车,超过了其他城市的汽车整体产量。
另外,深圳曾将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破200万辆的时间节点设在2025年,而眼下,这一目标已经提前完成。深圳还谋求与比亚迪进一步绑定。在深汕特别合作区,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一、二、三、四期项目先后签约,用于建设新能源整车制造和核心零部件基地。目前,一期零部件项目已经满产,二期整车产能持续爬坡,预计三期、四期项目建成满产后,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年产值将超2000亿元。届时,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还将进一步攀升。
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深刻影响中国城市格局,有人反超,有人掉队,名次变化的背后传递出重要信号。深圳的登顶,正是中国汽车产业格局剧变的生动写照。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逐渐吞噬燃油车市场份额,新增汽车产量多为新能源汽车。就在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首次突破1000万辆大关。
在这种大背景下,传统汽车重镇必须积极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才可能避免落后、沉寂的命运。与此同时,一批新的城市正凭借新能源汽车崭露头角。除了深圳外,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合肥。手握蔚来、大众安徽、江淮等,合肥在2024年前三季度挤入了国内汽车产量前五城市,且排在第四位,仅次于深圳、广州和重庆,进步非常明显。
正因如此,各大城市都在积极招揽新能源车企,例如蔚来落户合肥,赛力斯落户重庆,小米落户北京等。新能源汽车的冲击无处不在,行业的震荡更是会影响到城市的兴衰。对于传统汽车重镇来说,转型必然会有阵痛,但“变则通,通则达”,只有顺应产业大势,主动拥抱变化,才能持续焕发活力。对于后发城市来说,则仍然还有机会改写中国汽车产业城市格局。
文:张冬梅 编辑:薛亚培 版式:王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