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年的临近,一种号称具有降血脂、减肥等功能的二酯油产品,逐渐成为网络上热门的年货选择。什么是二酯油?它与普通食用油有什么区别?能起到降血脂的作用吗?近日,南都记者专访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医师韩宏裕,对此进行一一解答。
食用植物油是人体重要的能量来源之一,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ol,TAG),通常占比约为93%-98%。甘油二酯(Diacylglycerol,DAG)是一种天然存在于植物食用油中的微量成分,含量很低,从菜籽油中的 0.8%到棉籽油中的 9.5%不等。
而在二酯油中,甘油二酯的含量要求在 40%以上。韩宏裕表示,不同的结构和不同的代谢途径,造成了甘油三酯、甘油二酯不同的功能。从代谢通路及动物和人群研究上看,甘油二酯可以调控机体内脂肪酸转运及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减少脂质合成的同时增强体内脂质氧化,在降血脂、减少体内脂肪积累、减少内脏脂肪等方面具有一定作用。
据韩宏裕介绍,甘油三酯是甘油的 1、2、3 三个位置都连接了脂肪酸。甘油二酯有两种异构体,一种是甘油的 1、2 两个位置连接脂肪酸,被称为 1,2-甘油二酯(1,2-DAG);另一种是甘油的 1、3位置连接脂肪酸,被称为 1,3-甘油二酯(1,3-DAG)。由于分子间的空间位阻效应使 1,3-DAG 在热力学上更稳定,天然食用油脂中 1,3-DAG 与 1,2-DAG 的比例约为 7:3,主要以1,3-DAG 形式存在。
在肠道中,甘油三酯和1,2-甘油二酯经过sn-1,3特异性胰脂肪酶的分解后主要产生2-单甘酯(2-MAG)和游离脂肪酸。产物随后被吸收进小肠上皮细胞,在细胞内约 20%的2-MAG通过3-磷酸甘油途径合成TAG,大部分在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质中储存;约 80%的2-MAG相继在单甘酯酰基转移酶(MGAT)和甘油二酯酰 基转移酶(DGAT)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新的TAG,再生的TAG以乳糜微粒(一种球形脂蛋白)的形式进入肠道淋巴和血液循环中,形成血脂的一部分。
而1,3-甘油二酯在小肠中被sn-1,3特异性胰脂肪酶分解产生1(3)-MAG,由于MGAT和DGAT对1-MAG的敏感度低且体内缺少Sn-2 位特异性酰基转移酶,1-MAG很难转变为2-MAG,因而 1-MAG 很难进一步酯化生成TAG,大部分1-MAG会直接储存在肠上皮细胞中。1-MAG可以通过3-磷酸甘油途径生产TAG,但这部分TAG不易形成乳糜微粒,而是直接存在肠上皮细胞中。1,3-DAG分解的另一产物游离脂肪酸会通过门静脉直接进入肝脏进行脂质氧化供能,减少形成脂肪的同时,还能加速代谢。
DAG可以刺激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增强小肠和肝脏中脂质的 ß 氧化、抑制脂质转运和增强血浆中脂质清除作用。动物和人群实验中DAG降脂减重方面的实验结果可发现DAG能够显著减少体重和体内脂肪组织重量,通过刺激机体不同部位的脂质氧化同时减少脂质合成来减少脂肪积累,从而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
此外,小肠、肝脏中参与脂肪酸转运相关酶的基因表达受到抑制,降低了脂质运输,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脂肪的蓄积效率。人群实验同样能观察到DAG摄入降低体重和体内脂肪含量的结果,内脏脂肪面积的减少与体重减少显著相关。膳食DAG的摄入能够上调人体内脂质代谢,刺激肝脏的脂肪氧化能力。
其实,二酯油并非近些年才有的新产品。早在1988 年,日本科研人员就制备出了甘油二酯油。根据当时的研究结果,二酯油具有一定的减肥功效,但因制备成本过高,就没有走入市场。1999年,日本企业开始推出一款含有约 83%甘油二酯的食用油产品。2000年,甘油二酯油通过了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公认安全物质认证。
在中国,原卫生部在2009年批准了甘油二酯油作为新食品原料。2021年,国家卫健委修订了甘油二酯油的质量要求,明确其原料来源为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玉米油,主要辅料为脂肪酶制剂、水、甘油等,通过脂肪酶催化,经蒸馏分离、脱色、脱臭等工艺而制成。在甘油二酯油中,甘油二酯含量应≥40%,甘油三酯含量应≤58%,单甘酯含量≤1.5%,游离脂肪酸含量≤0.5%,使用量≤30克/天,使用范围不包括婴幼儿食品。
韩宏裕表示,从二酯油的发展历程和目前的科学研究来看,在人体日常使用范围内不会引起不良反应,其安全性可靠。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至少要坚持食用12周以上,才会有血脂下降的可能。
韩宏裕也提醒,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二酯油大多是普通食品,不是保健食品,也不是药品。如果是后两者,通常需要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坚持服用,而对普通食品却并没有这个要求。所以,对于二酯油的宣传应当符合国家对新食品原料及食品安全标准的相关要求,消费者购买时应当留心。
此外,二酯油也属于食用油,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荐,成年人每日烹调油摄入量为 25~30g,居民食用二酯油的用量也不应超过这个数字。
采写:南都记者 王诗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