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次药品集采引起的舆论反弹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匿名发酵之后,终于浮出水面,专业权威人士也开始发声了。
先是上海的医疗卫生界别政协委员、瑞金医院郑民华率先发难,在两会相关采访中表示,部分集采药品药效有问题。
他以他和他父亲之前常用的原研药为例子,效果都不错,但在换成最近的集采药之后,效果不好,血糖降不下去,说明书上只需要吃一片的药,需要吃两片才能有效果。
这是医疗卫生界的权威人士第一次对药品集采发出质疑,引起媒体广泛报道和关注。随后,在北京市两会上,也有类似的声音出现,同样是来自医疗卫生界的权威专家,同样是质疑集采药品的质量。
有趣的是,又是在这种问题上,又是上海的专家率先发声,然后北京的专家跟进。这似乎是这几年来多次出现的情况。
相比之下,他们的发言都还是比较谨慎的,只提出了集采药品中仿制药的疗效问题,对之前网友提出的更多问题尚未提及。
这次集采结束之后,实际上就出现了许多质疑的声音。因为这次集采之后,一些原研药的外资企业因为集采的价格过低,已经放弃了中国市场,不得不撤离。
之前的声音主要集中在利润过低之后,中标的国内仿制药生产企业是否能够保证质量上面。实际上,也有一些医疗卫生界的网友在网上匿名发言,质疑这个做法的合理性,但并未得到官方回应。
而这次来自权威专家的发声很快就得到了医保局的回应。医保局表示,对这些专家的意见高度重视,会进行调查。
网友提到的问题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个是疗效和质量问题,比如麻醉药打了之后患者不睡,注射用的针管破裂等;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中药大量进入医保的问题。
但专家并未提到中药大量进入集采的问题。不少网友认为,去医院看病,医生开一大堆药,治病的西药往往很便宜,并不算很贵,但医生给配的中药药效不清楚,副作用不明,却占了药费的大头。
除此之外,还有网友提到了一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在目前的集采体系之下,加上近两年在医疗系统的高强度反腐,让原有的医疗卫生系统的行政管理体系发生了变化,医保局成了凌驾于医保局之上的太上皇机构。
相比之下,之前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主管机构主要是卫生局和卫健委,而这些系统的主要负责人多数出自医疗卫生系统,所以在管理上相对稳健一些,而医保局则是完全不同的逻辑,权力十分集中,表现得更加强势。
实际上,医疗卫生系统存在大量的腐败,这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医院内的关键职位和医药代表之间的关系也长期被人吐槽。
集采一方面压缩了医院在药品采购和临床使用上的权限,减少了医院相关岗位的寻租空间,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些其它的问题,尤其是每年的集采谈判过程中,都会不断压价,压缩制药企业的利润空间,同时也导致医院在药品使用上的选择范围缩小,因而有不少医生对此表示质疑。
一些人在面对这些质疑的时候,简单粗暴的将合理质疑视为利益集团对自身利益被触动之后的不满,这也是不合理的。
事实上,现在的医疗腐败和以往的情况不太一样,以前是医生直接从患者手中受贿乃至索贿,而现在更多的是医保浪费。这实际上是医保和医院衔接的问题,有些是制度设计和运转中存在漏洞,而现在的应对方式虽然也压缩了医院的寻租空间,但同时也让患者承担了一部分后果,所以不太合理。
集采一开始实施的时候,也确实解决了不少问题,所以得到了社会舆论的拥护,但在之后的集采中每年都要压价,负责谈判的人把压价多少,可以节约多少医保开支当成自己的业绩,就出现了比较多的问题。
医疗系统的腐败肯定是不应该存在的,应该治理,这没有问题。但如何在减少患者的不合理支出和负担、节约医保开支的同时,也为只要企业保留合理的利润空间,在几个不同的目标之间找到平衡点,这需要摸索,也需要智慧。
但最起码的是,药品集采谈判应该要在各个目标之间寻找平衡点,让整个医疗体系运转更加顺畅的同时也能减少腐败,而不是单纯的把节约医保开支当作目标。
就像之前的相关部门人士回应舆论时说,之前的药企并没有把利润用来研发新药,反而出现了很多腐败,但问题是,压缩了利润空间之后,药企就会提高药品质量,在新药研发上投入更多吗?
如果只是为了省钱,那么有病不去看,这是最省钱的办法。如果为了省钱,降低了药品质量,耽误了患者的病情,这就得不偿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