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志
药品集采,进口原研药退出公立医院后,人们对药品质量风险的担忧,终于被证实了。
最近,北京、上海等地的多位医生反映,“集采药品质量参差不齐,药效不稳定”。
如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提到,集采药物在价格低的情况下,药物质量可能不稳定,存在“血压不降、麻药不睡、泻药不泻”等问题,有的国产降压药,“一粒血压降不下来,需要两粒”……
一片阿司匹林低到只要3分钱,能安全有效吗?以前,大家对集采药的担心,更多是一种主观上的感受,这一次情况不一样,是在大型三甲医院有多年临床经验的医疗界专业人士集体发声,吹响了安全警报。
针对此事,国家医保局现在已经牵头调查。药品安全不是儿戏,集采药的疗效和质量,到了必须认真审视的时刻。
01
所谓药品集采,简单来说,就是国家组织药品大规模集中采购,来给医疗机构使用。
在集采之前,药品进医院,一般是医药代表去推销谈判,中间流通环节很多,一款药品最终给到患者手上的价格,包含了市场推广,甚至打点、回扣等成本。改为药品集采,等于直接砍掉了中间商。
国家推行药品集采制度,核心目的就是省钱,因为没有中间商了,而且大规模采购,可以以量换价。当然,这里的省钱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替患者减负,二是替医保资金减压。
自从2019年启动试点以来,药品集采已经进行到了第十批,我们也见证了很多次“灵魂砍价”的名场面。药企们报价激烈厮杀,刀刀见血,总之一句话,把价格卷到极限。
从患者的角度看,药价有没有显著下降?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而且,药价不仅是降了,还降到了一个让老百姓都觉得离谱的程度。
比如,一片阿司匹林肠溶片、叶酸片,只要3分钱;一片降糖药西格列汀片,只要2毛钱。
这样的价格到底有多廉价,可能很多人还没有概念,我再举个例子,500ml一瓶的乳酸钠林格注射液,集采的最低价只有1.63元。
我们去买一瓶矿泉水,还需要2块钱,但买一瓶注射液,竟然只要1.63元,制药比卖水还便宜了。别说普通人,就是一些药企代表,也表示“这绝对不赚钱”,“是自杀价”。
而集采药之所以便宜到令人难以置信,除了生产工艺比较成熟外,主要还是因为,它们基本都是国产仿制药,不像进口的原研药那样,有高昂的研发、推广成本。
前不久公布的第十轮集采药名单,“平均降价幅度创下历史之最”,其另一面,是进口原研药全面退出。比如前面提到的西格列汀片,原研药厂默沙东报价高达7.38元/片,在仿制药2毛钱的“地板价”面前,哪里还有任何竞争力?
这就导致,在卷价格的采购模式下,生产成本更低的仿制药,几乎以碾压式的优势,将进口原研药全面打败,将它们赶出了公立医院和医保支付体系。
作为患者的直观感受就是,药价确实便宜了,但想要买到疗效可靠的进口药,越来越难。比如治疗支原体肺炎的首选药物——进口阿奇霉素,现在的公立医院基本上很难开到了。
02
国产替代进口,牟取暴利的外资药企,从公立医院,甚至是国内市场,夹着尾巴灰溜溜地逃走,听上去,这是一件既民生,又符合民族主义叙事的双赢好事。
但实则不然。以前,大家都为“灵魂砍价”拍手叫好,认为办了一件实事,现在发现,原来事情远远没那么简单。
如那些疾呼的医生们所言,集采极限低价的代价是,从医生到患者,正在慢慢失去用进口药还是国产药的选择权,仿制药大规模替代原研药的质量风险,已经开始浮出水面。
并不是唱衰国产药企,事实就是,不少仿制药的质量、疗效,确实跟进口原研药存在明显的差距。
比如,2012年发布的《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提到,“部分仿制药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国产药企的成长如何呢?
我看了下2021年年底发布的《“十四五”国家药品安全及促进高质量发展规划》,其中没有特别点名仿制药,但有这么一句话:
我国医药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可及性仍需进一步提高。
同时还提到,“继续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推动仿制药质量提升”。
也就是说,现行的一致性评价的技术标准,本身就是不够完善成熟的,就算通过了一致性评价,进入了集采目录,也不意味着,仿制药达到了原研药一样的质量和药效。
原因很简单,国内那些药企也不是慈善家,要赚取利润,就要压缩成本。为了过评而抛出一个极致的低价,甚至跌破成本价,就可能造成生产质量的不稳定。
有的药企为了牟利,在通过集采,拿到进公立医院的入场券之后,甚至可能降低用料标准,导致药品的疗效打折扣。
集采药的质量和疗效差,之前大家最多只是怀疑,没有证据,这一次是医疗行业的权威人士集体发声,他们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仿制药的临床使用情况更有发言权,他们的说法,等于让外界的担忧,彻底成为实锤。
这里必须要为这些专家们点个赞,他们冒着质疑国家政策的风险,勇敢地说出实情,把问题挑明,引起舆论的重视,并推动有关部门的重视和调查。
最近,从汽车到电商、外卖等行业,“反内卷”的风暴刮向各行各业,矛头直指低价的恶性竞争。药品领域的价格内卷,存不存在同样的问题呢?这值得我们深思。
药品安全不是儿戏,不能陷入极致低价的内卷逻辑中,导致本末倒置,为了给医保资金减负,而牺牲药品的质量和疗效,更不能被民族情怀绑架,落入不得崇洋媚外的政治正确中,操之过急地挤走进口药。
医生和患者失去选择权,进口药退出公立医院的速度过于猛烈,最受伤的是谁?还是那些经济条件比较差的穷人。
对富裕家庭来说,医院医保买不到的进口药,照样可以高价在院外自费购买,那些穷人就只能默默接受质量和疗效不稳定的仿制药了。
缓解看病贵的集采,最后变成牺牲穷人,这不是医保改革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