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领袖人物都知道,延安八路军里有一位英国贵族传奇人物迈克尔·林赛,中文名林迈可。他首先是加拿大共产党人白求恩的朋友,后又成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吕正操、萧克、聂荣臻的朋友,最后成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贺龙、叶剑英等中共领导人和八路军将领的座上宾。他还是燕京大学经济学讲师,八路军的无线电专家,“新华社延安”电讯发报机的发明者。面对这些头衔,林迈可给自己的定位却是:“以外国非共产党员的身份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工作。

林迈可(Michael Lindsay),1909年出生于英国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祖父是历史学家,父亲则是哲学家,曾任牛津大学贝里奥学院院长,并在1945年受封为伯克男爵,成为英国上议院议员。

林迈可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在牛津大学学习自然科学、经济学、哲学以及政治学,并于1936年顺利毕业。


1939年8月6日, 在晋察冀边区司令部,聂荣臻与林迈可、白求恩。

1937年,林迈可受北平燕京大学(现北京大学)之邀,担任经济学导师,并领导创办牛津大学式的导师制。在前往中国的轮船上,林迈可结识了加拿大医生诺尔曼·白求恩(Norman Bethune)这位著名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的经历和对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的描述给林迈可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中国,林迈可见到了著名作家冰心。冰心是燕京大学文学院的教授,也是林迈可的同事。她建议他取中文名字为“林迈克”。林迈可觉得这个中文名字不错,但为了与众不同,他决定将“迈克”改为“迈可”。因此,他的中文名最终确定为“林迈可”。


在晋察冀军区的林迈可和一部无线电发报机。摄影者为沙飞。

从1939年开始,林迈可与李效黎(1916—2010 年)一起,冒着巨大风险,将医疗以及各类技术物资从被日军占领的北平偷运出来,输送给共产党的地下组织。1940年,林迈可在重庆任英国使馆新闻参赞,后复返燕京大学执教。


1941年6月25日,林迈可与李效黎在燕京大学举行婚礼。

1941年6月,林迈可与李效黎结为夫妇。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两人逃离北平,前往共产党控制的地区,一直在那里工作到战争结束。

他们起初待在晋察冀边区,林迈可在那里担任军队无线电部门的技术顾问,李效黎教授英语课程,并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1944 年 5 月至 1945 年 11 月,他们居住在陕甘宁边区首府延安。林迈可担任八路军(即第十八集团军)的技术顾问以及新华通讯社英文新闻处的顾问,而李效黎教授英语课程,为美军观察组(也被称为 “迪克西使团”)成员辅导中文,并生下了他们的第二个孩子。


林迈可、李效黎一家四口从中国返回英国后的合影。


林迈可与李效黎在华盛顿,1970年。背后挂着的是阎锡山写给两人的“惜别赠言”。

抗战胜利后,林迈可返回英国,在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从事学术工作,继续传播与交流相关知识与理念。他所留下的 “林迈可家族收藏” 中包含众多珍贵照片,这些照片有的被收录在他本人所著的《未知的战争:1937—1945 年的华北》以及李效黎的回忆录《勇敢的梅花:在中国抗日战争中与游击队同行》等书籍中,为后人了解那段特殊历史时期提供了直观且珍贵的影像资料,他也因其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的诸多贡献而被人们铭记。

今天继续分享林迈可家族收藏的这部分抗战时期的珍贵照片,从1937到1945,他以一位外国友人的身份拍下了那一段烽火连天的岁月,见证了一场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抗战史。

第一辑:

第二辑:

第三辑:


八路军的步兵和骑兵穿过平型关。


路工,一位老人带着三个孩童。


一名伤员和一名护士。


士兵们正沿着山路攀登,他们在前往穿越冀西正太铁路的途中。


诺尔曼・白求恩所在医院的手术室。


白求恩医院的伤病员。


马背上的白求恩,正从医院去往司令部途中。


白求恩。

亨利・诺尔曼・白求恩,Henry Norman Bethune(1890 - 1939 年)是一位加拿大胸外科医生,自 1938 年 1 月起支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直至 1939 年 11 月 12 日因败血症去世。白求恩将现代医学引入中国农村地区,并开展针对医生、护士和护理员的培训。他在中国和加拿大都备受颂扬与敬重。


吕正操司令的便衣队。


白求恩医院周边环境。


1939年8月6日, 在聂荣臻司令部,聂荣臻与林迈可、白求恩正在交谈。


战士们穿过一片田地。


用简易担架抬着一名伤员去医院。


白求恩与一名伤员。


1938年,白求恩、聂荣臻和卫生工作人员董越骞。


白求恩与一名面部受伤的小八路军。


白求恩大夫在给伤员施手术。这张照片虽然在林迈可相册中,但摄影者并非林迈可,而是沙飞。


林迈可与宋劭文及其他两名工作人员。宋劭文是晋察冀军区行政委员会主任委员。


正逢春节,八路军驻扎的村庄里组织踩高跷表演。


一支游击侦察队身处荒无人烟之地,正与林迈可一家人一同前往晋察冀第二分区。


民兵们正在集合,他们面前的地上摆放着三挺 ZB - 26 轻机枪。


正月里,人们在一个院子里听曲艺表演。


前面搭起一个简陋的舞台,战士们聚集在一起,不知在举行什么活动。


三名八路军军官。原图标注:江文 /梁骥。右侧一人似乎为梁骥。

梁骥为当时八路军总部电台负责人。新中国成立后,参加了重庆市的接管工作。1960 年转入新中国航天战线工作,曾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七机部后来改为航天工业部,梁骥仍任副部长。


晋察冀军区司令部电台工作人员。


担架运送伤员。


1938年夏,沙河两岸林房在3月被敌人焚烧后的残迹。


在山坡上举行的群众集会。


晋察冀边区抗战烈士纪念塔。

这里是晋察冀烈士陵园,位于河北唐县军城南关。诺尔曼・白求恩大夫的墓就在陵园中。白求恩墓于1940年5月竣工,1940年6月21日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这座由八路军修建的抗战纪念塔于 1941 年 8 月竣工,但在两个月后就被日军炸毁。


1941年8月,河北省唐县晋察冀边区抗战烈士纪念塔前举行的纪念塔落成典礼。


两名军人手持横幅,站在晋察冀边区抗战烈士纪念塔旁。


士兵们在河北省唐县的晋察冀边区抗战烈士纪念塔前操练。

未完待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