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领袖人物都知道,延安八路军里有一位英国贵族传奇人物迈克尔·林赛,中文名林迈可。他首先是加拿大共产党人白求恩的朋友,后又成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吕正操、萧克、聂荣臻的朋友,最后成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贺龙、叶剑英等中共领导人和八路军将领的座上宾。他还是燕京大学经济学讲师,八路军的无线电专家,“新华社延安”电讯发报机的发明者。面对这些头衔,林迈可给自己的定位却是:“以外国非共产党员的身份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工作。”
在澳大利亚时的林迈可。
林迈可(Michael Lindsay),1909年出生于英国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祖父是历史学家,父亲则是哲学家,曾任牛津大学贝里奥学院院长,并在1945年受封为伯克男爵,成为英国上议院议员。
林迈可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在牛津大学学习自然科学、经济学、哲学以及政治学,并于1936年顺利毕业。
1939年8月6日, 在晋察冀边区司令部,聂荣臻与林迈可、白求恩。
1937年,林迈可受北平燕京大学(现北京大学)之邀,担任经济学导师,并领导创办牛津大学式的导师制。在前往中国的轮船上,林迈可结识了加拿大医生诺尔曼·白求恩(Norman Bethune)这位著名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的经历和对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的描述给林迈可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中国,林迈可见到了著名作家谢婉莹,笔名冰心。冰心是燕京大学文学院的教授,也是林迈可的同事。她建议林迈可给自己取一个中文名字,以便更好地融入中国的文化环境,提议将他的英文名翻译成中文。
“Mechael”(迈克尔)被翻译为“迈克”,而“Lindsay”被解释为“林”,于是冰心建议将他的名字改为“林迈克”。林迈可觉得这个中文名字不错,但为了与众不同,他决定将“迈克”改为“迈可”。因此,他的中文名最终确定为“林迈可”。
在晋察冀军区的林迈可和一部无线电发报机。摄影者为沙飞。
从1939年开始,林迈可与李效黎(1916—2010 年)一起,冒着巨大风险,将医疗以及各类技术物资从被日军占领的北平偷运出来,输送给共产党的地下组织。1940年,林迈可在重庆任英国使馆新闻参赞,后复返燕京大学执教。
1941年6月25日,林迈可与李效黎在燕京大学举行婚礼。
1941年6月,林迈可与李效黎结为夫妇。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两人逃离北平,前往共产党控制的地区,一直在那里工作到战争结束。
他们起初待在晋察冀边区,林迈可在那里担任军队无线电部门的技术顾问,李效黎教授英语课程,并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1944 年 5 月至 1945 年 11 月,他们居住在陕甘宁边区首府延安。林迈可担任八路军(即第十八集团军)的技术顾问以及新华通讯社英文新闻处的顾问,而李效黎教授英语课程,为美军观察组(也被称为 “迪克西使团”)成员辅导中文,并生下了他们的第二个孩子。
林迈可、李效黎一家四口从中国返回英国后的合影。
林迈可与李效黎在华盛顿,1970年。背后挂着的是阎锡山写给两人的“惜别赠言”。
抗战胜利后,林迈可返回英国,在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从事学术工作,继续传播与交流相关知识与理念。他所留下的 “林迈可家族收藏” 中包含众多珍贵照片,这些照片有的被收录在他本人所著的《未知的战争:1937—1945 年的华北》以及李效黎的回忆录《勇敢的梅花:在中国抗日战争中与游击队同行》等书籍中,为后人了解那段特殊历史时期提供了直观且珍贵的影像资料,他也因其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的诸多贡献而被人们铭记。
今天继续分享林迈可家族收藏的这部分抗战时期的珍贵照片,从1937到1945,他以一位外国友人的身份拍下了那一段烽火连天的岁月,见证了一场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抗战史。
第一辑:
第二辑:
一队士兵们的合影。
1938年夏,林迈可买了台价格不菲的“蔡司伊康”相机,与历史学家戴德华(George E. Taylor)一起到达在任丘的八路军冀中军区司令部,受到了根据地军民的热情欢迎和接待。后由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派部队护送林迈可一行越过平汉铁路,进入设在山西省五台山区的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
四名士兵在门前合影。
冀中地区,军区司令部的工作人员们站在一面张贴着海报的墙前合影。最左侧穿白衬衫者原图标注为Xiao Fang,或为萧方。
一队八路军士兵,两名孩童都光着上身。
战士们和群众聚集在街上。
士兵们赤身裸体涉水过河。
赤身裸体的士兵牵头骡子趟过唐河。
一条泥泞的街道和临时搭建的路边摊位,1938年。
冀中地区一片洪泛区,1938年。
护送林迈可的队伍穿过一片玉米地。
在早期军阀内战中被遗弃的老旧火炮,1938年冀中地区。
士兵们走在田间小道上,远处高山耸峙。
几名孩童穿着制服,充当军队的信使,还配备了一辆自行车,冀中地区。
屋中两名中国人与戴德华(George E. Taylor),似乎是端来一个脸盆 。后面壁上还有壁画,或许是一座庙宇。
一群人挤在窗前,来看这位远道而来的英国人。
部队走在玉米田间的小道上,1938年。
士兵们举着横幅,列队欢迎林迈可一行。横幅上的英文意思是:欢迎我们的外国友人林迈可先生、罗伯特・E・巴恩斯先生、爱德华・R・德纳先生以及 T・克莱顿・梅勒先生。我们诚恳地希望你们能给予我们指正和批评。打倒世界强盗日本帝国主义,保卫远东和平!
从横幅中所列名字,可以大致清楚到访八路军的几位外国友人,但除了林迈可之外,其余三人都没有找到更多信息。如有熟悉者,可留言告知。
从日本人手里缴获的武器、制服、文件以及一面旗帜。中间有两名应该是俘虏的日本军人。
缴获的大量机枪和弹药。其中有多架92式重机枪,这是日本军队在二战中最有名的重机枪。
乡村自卫队,装备着老式的火枪。
房屋前一名士兵和两头骡子,远望一处山谷。原图注释为:Pei Chu Ma Ho valley,不知为何处。
冀中地区,八路军战士发起冲锋,可以看到日本兵躲在坟堆后面。
冀中地区的一场群众大会上,一个人正在台上讲话。
一支队伍正穿行在冀西的正太铁路附近的一个山谷中。
冀中八路军战士们正在袭击一座日军碉堡!
一位妇女站在一幅欢迎林迈可的标语附近。前为英文,后为中文:欢迎英国教授告诉世界我们为什么而战。
着便装的吕正操(前排右二)与众人合影,后排右一似乎为戴德华。
吕正操出身东北军,1937年率部加入八路军。1938年5月,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组建冀中军区,吕正操任司令员。在冀中抗日时期,冀中军区是游击战争的典范,后期如《地雷战》、《地道战》、《平原游击队》等的文艺作品都是以这个时期的真实斗争作背景的。1955年吕正操成为开国上将之一。2009年10月13日去世,享年106岁。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