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民间传说欺骗了,事实上,董卓的政治眼光一流,他的举措也非常精准。相反,如果眼睛盯在“民”上,那才是真正的眼拙。只是一个无法跨越的历史鸿沟成了董卓的葬身之地,这叫历史宿命。



那么,这个“历史鸿沟”是什么呢?且听我慢慢说来。

自古以来,人们对董卓的评价几乎竭尽贬义之词,心怀叛逆的奸臣、残暴好杀的军阀、贪财好色的小人、有勇无谋的蠢蛋,总之这是一个头顶生疮、脚底流脓的大坏蛋。

唯一一个为他说了半句好话的蔡邕还被王允给处死了,似乎董卓的坏容不得半点争议。

不过,大家似乎忘记了一个基本事实,董卓手下猛将如云,谋士出众,甚至有一大堆士族集团拜倒在他的门下。请问,一个坏到千夫所指的家伙,哪来的这么高威望?



没错,董卓确实靠武力野蛮地“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过,那时候天下拥兵自重的军阀多如牛毛,为什么只有董卓能掐住天子呢?

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董卓不是一个赳赳武夫,而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

有人说,董卓最大的失败之处就是过于残暴,失去了民心,结果弄得在洛阳无处安身,被迫迁都长安。你看人家刘邦,进入关中后约法三章,于是民心所向,坐定天下。如果董卓但凡有刘邦的政治眼光,“出榜安民,与民约三事”,怎么会沦落到身首异处?



这么说似乎很睿智,一眼看穿了历史的大趋势,不过我想问:董卓的失败多大程度上归咎于“民心向背”?那些被他搞得流离失所的百姓,有一个人起来反抗了吗?没有,百姓们就像羔羊,被杀戮、被驱赶,以至于洛阳周边数百里无人烟。

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历史主角,那时候的天下,“民”还不是主宰者,或者说,那时候的“民”跟现代的“民”根本不是一个概念。

我们可以换一个问法:假如董卓与民约法,结局会不一样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将董卓赶出关东的不是“民”,而是关东士族集团。



那段历史大家不该忘记,十八路大军讨伐董卓,领头的是袁绍,其他还有孔伷、刘岱、张邈、张超、桥瑁、袁遗、鲍信、曹操、袁术等,这些人当时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即“士族阶级”。

也就是说,董卓的对立面不是普通百姓,而是关东士族集团,尤其是以袁氏家族为代表的关东豪门士族集团。

董卓难道不属于士族集团吗?他为何不为袁绍等人所容?没错,董卓确实也属于士族集团的一员,但他隶属于西凉集团,而且是一个“不守规矩”的军阀。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从东汉帝国的政治结构谈起。



自从汉桓帝、汉灵帝粉碎了窦氏、梁氏、邓氏为代表的外戚集团后,汝南袁氏、弘农杨氏等一大批豪门士族集团取而代之,成了垄断政治资源的新贵。这些家族都是关东人氏,他们以联姻、师承等方式,结成了牢固的联盟,成为掣肘皇权的最大力量。

我们举个例子,袁绍、袁术逃出洛阳后,得到了地方士族集团的拥戴,瞬间就成了称霸一方的军阀。请问这哥俩何德何能,能有这么强大号召力?

其实袁家兄弟最多算得上中等才智,他们的崛起不是拼才华,而是“拼爹”,因为他们姓袁,袁氏家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走到哪里他们都是天生的领袖。

这就是一张利益的网,离开这几大家族,你很难吃得开,这种情况下,“抱大腿”就是必然的选项。



董卓却破坏了这个规矩,他作为“外来人”,不光“野蛮”地篡夺了最高权力,也创下了“武斗代替文斗”的恶例。

你以为皇权是董卓插足朝政的最大受害者?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