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本文非封建迷信,内容来源于网络,旨在修心明性,启迪智慧,请读者朋友注意辨别。

在佛陀与弟子们的讲法过程中,迦叶尊者提出了一个深刻却充满挑战的问题:

“世尊,您常教导我们,‘一切诸法皆无常’,为何又说如来常存不变?这两者是否矛盾?”

这个疑问瞬间引起了大众的注意,场面顿时安静下来。众人目光聚焦在佛陀身上,期待他为这个“矛盾”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



一、

佛陀面带微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切入了问题:“善男子,你可听闻过如来的‘马阴藏相’?”这句话一出,不少弟子微微皱眉,“马阴藏相”这个词显得颇为大胆,又似乎隐藏着某种深刻的寓意。

佛陀继续说道:“世人认为男女根丑陋不堪,羞于启齿,故以衣蔽体,而如来不同。如来永断男女之根,无有丑陋,无需遮掩,故无所谓‘秘藏’。如来所言所行,清净无碍,若人以无明之眼无法了达,才会误以为如来有所隐瞒。”

佛陀的这一开场不禁让弟子们对“秘藏”的概念产生了浓厚兴趣。迦叶继续追问:

“世尊,若如来无所藏匿,为何众生常认为佛法高深莫测,难以窥其全貌?”

佛陀闻言,缓缓举了一个例子:“譬如有人积攒了无数财宝,却吝于施舍,不愿布施救人。这样的人才称得上‘秘藏’。而如来所积聚的,是无边的妙法珍宝,这些珍宝我从不吝惜,常常布施众生。若我将正法布施给众生,为何还称之为秘藏?”

他说到这里,停顿片刻,环顾四周,继续以另一种比喻解释道:“譬如世间人若有身体缺陷,总是用衣物遮掩,因而有所藏。而如来圆满无缺,清净无垢,又何需遮掩?如来之法,开发显露,清净无翳。愚者因不能理解,误以为如来隐瞒,而智者则了达其中真意,便知如来所说的一切无所遮掩。”

弟子们听后,若有所悟,但迦叶仍不满足。他追问:“世尊,若如来无所秘藏,那为何又分阶段为众生说法,先讲九部经,后讲大乘经典?为何不一开始就将全部的佛法呈现给众生?”

佛陀答道:“善男子,这就如同一位长者有无尽的珍宝,却只有一个年幼的孩子。他虽深爱自己的儿子,但因为孩子尚小,无法理解和承受这些珍宝的价值,只能逐步教导。他先教会儿子认字,再教他经典,再逐渐让他继承一切财富。若孩子尚小,长者便强行给予,反而有害。长者的做法并非吝惜,而是顺应孩子的成长。”

他说着,又补充道:“如来也是如此。声闻弟子智慧有限,我便先为他们说‘半字之法’,即九部经,而不教大乘经典。待他们智慧成熟,方才为其开示毗伽罗论等大乘法门。若如来在众生尚未具备能力时强行授予,那才是真正的秘藏。”



这个巧妙的比喻令弟子们频频点头,但迦叶显然并未彻底释然。他再次提出更深的质疑:“世尊,既然如此,您曾说‘诸佛缘觉及弟子众尚要舍弃无常之身’,为何今天又教导如来常存不变?这与之前的教义是否矛盾?”

二、

这一质问直指核心问题,场下的弟子们屏息凝神,唯恐漏听佛陀的回答。而佛陀并未正面回答,而是以一个奇特的比喻作为引子:

“善男子,譬如秋天的满月,皎洁明亮。眼睛清明的人自然能看见,而眼疾之人却无法看清月亮的全貌。月亮并未有所遮掩,只是因众生的眼疾,才生起种种迷惑。无常与常存,也如同月亮的显与隐,只因众生见解不同,而显得矛盾。”

佛陀的比喻让弟子们感到豁然开朗,但也引发了更深层的疑问。迦叶尊者并未止步,他再次质问:“世尊,若如来之法常存,为何我们亲眼所见,世间的一切皆在生灭轮回之中?既然您教导众生‘诸法无常’,那如来所谓的‘常存’是否只是一种方便之说?”

佛陀微微一笑,沉思片刻,缓缓开口:“善男子,你是否知道‘解脱’为何既是色又非色,既有为又无为?”

这一反问让众人更加疑惑:解脱为何能同时具备看似矛盾的性质?佛陀察觉到弟子们的困惑,便为弟子们讲解了“解脱”真正的含义,也让我们知道了为何“解脱”既是色又非色,既有为又无为,佛陀开示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