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心经》的最后几句揭示了一个惊人的秘密:三世诸佛——过去、未来的所有佛陀,竟都依赖“般若波罗蜜多”智慧成就了佛果

即使如此强大的智慧,为什么大多数众生却无法实现佛性、达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境界?看完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一、

以前的燃灯佛,意味着历史的起始;现在的释迦牟尼佛,把具体的佛法教义传递给我们;以后的弥勒佛,象征着未来的觉悟和希望。

这样一种传承的链条,跨越了时间和空间,把过去现在以及未来连接起来,不过也让我们很是疑惑:既然三世佛都靠着般若智慧达成了佛果,那为什么普通人老是感到困惑,甚至舍弃了修行的道路呢?

答案就在“般若”自身的神秘特质里。所谓“般若”可不是单纯的智慧,而是佛陀达成最高觉悟的重要因素。

所有的觉悟和智慧,都源自这份“般若”的智慧。而这“般若”智慧跟我们平常所熟知的知识和理解相差很远,它是一种能跨越生死、摆脱一切痛苦的智慧,能让佛陀看清宇宙万物的真实模样,从而达到“无上觉悟”。

但这里有个问题:般若智慧每个人都本具,为什么我们自己却常常无法觉悟,无法从中解脱?为什么即使我们也有这份“般若”却还是常常迷失在生活的烦恼与困惑中?

“般若波罗蜜多”到底是什么?我们能不能在又忙又吵的生活里,还能一直拥有像佛那样的智慧和觉悟呢?这些疑问,带着很浓的悬念感,引领着我们踏上一场心灵的冒险之旅。

也许咱们的疑惑正是因为在对“般若波罗蜜多”的理解方面有差错呢。我们平常老是觉得,这种智慧离咱们特别远,得经过好多好多年的修炼,才能够体会到。



但实际上呀,《心经》所传递的那个真理正好跟咱们想的不一样——般若智慧,每个人本来就都有,就等着咱们自己去发觉和唤醒。

禅宗教义把这一点展现得很彻底。禅宗着重讲:

“心就是理,心就是道。”

这就表示,我们的“心”乃是成佛的关键所在。要是能领悟到这一点,我们就能跟佛陀一样,凭借着般若智慧看清所有事物,达到最高级别的觉悟。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能立刻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这种觉悟。虽然般若本具,但被无明覆盖的我们,往往无法察觉这一点。我们的一切烦恼、痛苦困惑正是因为我们迷失了内心的“本觉”而从外界去追寻、执着最终陷入了生死的轮回。



这可是个超级大的转折点,禅宗的那些祖师大德,就像慧能他就曾经说过:“要是不认识自己的本心,那学佛法也没啥用。”

这句话把佛法的那个根本给深刻地揭露出来了,只有察觉到自己的本心,才能够真的开始去修行,才能够把内心的那种无明给破除掉,打开通往般若智慧的那扇大门。

二、

在一个禅宗的故事当中,有位修行者遇到困难时,问禅师:“我老是被烦恼和迷茫困住,怎样才能得到解脱?”禅师微微一乐,指着跟前的池塘讲:

“你瞅瞅水面,平得跟镜子似的。要是心能像这水面一样,一点儿都不沾染,也不波动,那就是般若波罗蜜多了。”

般若离得不远,它就跟水面一样平静着。只要你心里没那么浮躁,也别太执着,就能在当下安稳下来,领悟那无上的智慧。

真正的“般若”其实就在咱们内心的最深处,根本不用跑到远方去寻找。

这样究竟是什么阻碍了我们触及这份智慧呢?《心经》一开始便提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