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故事的开始,要追溯到佛陀讲述《心经》的那一刻。彼时,弟子们围坐在佛陀身边,专心聆听。佛陀缓缓开口:“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短短的十四个字,却让所有人陷入深深的沉思。



一、

其中,年纪尚轻的弟子阿难第一个提出了疑问。他困惑地问:“世尊,‘色’明明是我们眼所见、手可触的一切存在,为何又说它是‘空’?若‘空即是色’,那‘空’岂不是也是一种存在?”他这一问,瞬间击中了其他弟子内心的困惑。所有人都望向佛陀,等待解答。

佛陀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指向一旁正在盛开的莲花:“阿难,你看到这朵莲花了吗?”

阿难点点头:“是的,它鲜艳、美丽,令人心生喜悦。”

佛陀微笑道:“若没有阳光与水,它是否还能存在?”

阿难思索片刻,回答:“不能,没有阳光与水,它将枯萎。”

佛陀继续问:“那么,它的存在是永恒的吗?”

阿难低下头:“不是,它终将凋谢。”

佛陀点点头,说道:

“它的存在依赖于无数条件,当条件聚合时,花便开放;条件消散时,花便枯萎。花本身并无固定的‘自性’,这便是‘色即是空’。”

佛陀的解释让阿难稍有领悟,但仍心存疑惑。他问:“世尊,那‘空即是色’又该如何理解?”

佛陀走向一面铜镜,对弟子们说:“请看镜中的影像。”

弟子们纷纷聚拢,镜中显现的是他们的面容,有的清晰,有的因光线变化而模糊。



佛陀说道:“这镜中的影像,如同你们所见的‘色’,虽然显现,却并不真实。”

突然,佛陀用手掌轻轻拭去镜面的灰尘,镜子顿时更加明亮。他说道:

“镜子本身清净,但因为尘埃遮蔽,你们看不清它的本质。空便如这镜面,不是虚无,而是万物显现的根本。没有镜面,就没有影像;没有空性,也就没有‘色’的显现,这便是‘空即是色’。”

佛陀的比喻让弟子们沉默许久。感官告诉他们,“色”是确实存在的,他们每天都依赖五感认知世界。可佛陀的教法,却在颠覆这一切:

一切存在不过是短暂因缘的聚合,如幻如影。弟子们开始质疑,这样的“空性”是否意味着世界本身是虚幻的?如果一切皆空,那么他们修行的意义又是什么?

一天,阿难独自坐在菩提树下,心中满是困惑。他对“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教义似懂非懂。他看着远处的树林,风吹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他问自己:“这声音是存在的还是不存在的?如果它存在,风停时为何声音消失?如果它不存在,我为何清楚地听见?”



正在此时,另一位弟子舍利弗走了过来。他见阿难愁眉不展,便问道:“为何苦恼?”阿难将自己的疑问说出,舍利弗沉思片刻,答道:“世尊曾经对我们说过:‘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你还记得吗?”阿难点头:“记得,可我还是不明白,这与‘空即是色’有何关联?”

二、

舍利弗微微一笑:

“你可曾见过河水中的倒影?若你以为那是实在的河流,你会试图触摸;但若你知道那只是影像,便不会生出执着。色即是空,便是告诉我们,现象虽显现,但不可执为实有;空即是色,则是在提醒我们,空性本身并非虚无,而是显现的基础。”

阿难听后仍然不解:“既然一切皆空,那我们为何还要修行?难道修行的果也不过是幻象吗?”舍利弗的笑容逐渐消失,他说道:“或许答案只能在你的修行中找到。”

这场对话让阿难更加迷茫,同时也引发了他对修行的深刻思考。他开始观察自己每日的起心动念:当喜悦来临时,他试图抓住它,却发现喜悦如风中的烟,越是抓紧,越是消散;当痛苦来袭时,他试图逃避,却发现痛苦如影随形,越是抗拒,越是沉重。

这时候,他突然想起了佛陀的教诲,一瞬间就明白了内心的执着。也让我们明白了到底应该如何控制自己内心的情绪,不被情绪所干扰。他突然想起佛陀的教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