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清末民初,法学名人黎澍十九岁那年,遇见了一场离奇的梦。梦中,一位身穿古代服饰的男子来到他面前,神情恭敬,语气真诚地请他帮忙解决一桩“大事”。黎澍当时只觉此人态度诚恳,也未多加深思,随口答应下来。然而几天后,那个梦中的男子竟再次出现,还驾着一辆古式马车前来接他。
黎澍随之上了车,恍恍惚惚间,被带到了一座庄严的“公堂”。堂上摆列整齐,左右站着身着官服的陪审者。一名罪犯跪伏在地,等待审判。身旁人低声告诉黎澍:你只需凭心判案,所有人都会照办。
一、
黎澍望着面前的情景,只觉得匪夷所思。他一时犹豫,最终依着直觉做出了判决。随着一声“签字”之令,他的梦境倏忽结束。他惊醒时,仍旧心有余悸,却发现这场梦境真实到令人毛骨悚然。更诡异的是,这样的梦境之后竟持续了数年——黎澍每天午后或深夜都会“被请”进入那个冥界法庭,继续充当着“冥间判官”的角色。
这个故事,被后人整理汇编成《幽冥问答录》,其中详尽记述了冥界的种种规则:亡者如何被审判、阴间的运作模式、人与冥界的交互——甚至提到生者如何通过祭拜影响亡灵的命运。这些内容,引得后世一片哗然。
冥界与现实,真的可能存在一条通道?这一切似乎无法证实,但科学家布林斯基的“时空裂缝”理论却提供了新的视角。他指出,当粒子的自旋速度超过极限,时空将被撕裂,形成奇异的“裂缝”——这便是阴阳通道的雏形。而在历史中,那些“游历冥界”的真实记录,似乎让这一理论蒙上一层神秘的光辉。
最著名的故事之一,便是唐太宗梦游地府的传说。当年,泾河龙王因违背天条被魏征斩首,冤魂不散,纠缠着唐太宗。某日,唐太宗大病昏迷,竟梦见自己踏入一座阴森的城门——那正是传说中的“酆都城”。地府内,阴兵列队,鬼哭狼嚎,传闻中的“阴曹地府”赫然展现于眼前。
更诡异的是,当唐太宗苏醒后,他竟然能详细描述地府的构造和阴间的审判场景,这与后世道士们流传的“观落阴”现象极为相似。据说,活人的灵魂若通过特殊仪式,也能暂时脱离肉身,前往阴间,甚至与已故的亲人相会。
但这样的“观落阴”并非没有风险。
一位台湾作家三毛,曾亲自尝试“观落阴”。法师引导她进入冥界,三毛在虚幻的景象中见到了亡故的亲友。然而,当法事结束,法师却发现三毛的灵魂久久无法归位,面色苍白,呼吸急促,仿佛被什么东西拉住了脚步。最终,经过几番折腾,三毛才堪堪苏醒,但那次经历也让她心有余悸——她曾说:
“那个世界,不该属于我们活人。”
三毛的遭遇并非个例。许多未被解答的现象暗示着,阴阳两界之间并非绝对封闭,而某些特殊的人或特殊的时刻,裂缝会短暂打开,活人的意识被“吸入”到那个神秘的空间。那些游历过冥界的人所描述的场景,无一不让人毛骨悚然:
鬼影幢幢、幽冥城门、漆黑的奈何桥,以及四处游荡的孤魂野鬼。
与这些传说并行的,是人们对祭拜亡灵的执着。香烛燃烧,金纸飞灰,这样的仪式流传了数千年。但这些供品真的能送达阴间吗?
二、
量子物理学的“一物两象”理论提供了令人意外的答案。当一张纸钱在阳间燃烧时,它的信息会通过量子态穿透空间,形成对应的“虚数影像”,被阴间亡灵所接收。也就是说,阴阳之间的裂缝,正是这些供品传递的通道。
黎澍在《幽冥问答录》中提到一桩趣事:一户人家为亡故的父亲祭拜,烧了几张金纸。不久之后,父亲竟在儿子的梦中现身,抱怨纸钱质量太差,无法在阴间流通。第二天,这家人特意购买了更精致的金纸祭拜,结果当天夜里,父亲又在梦中露面,笑着说:“这次的够用了。”
这样的故事听起来荒诞,但也让人不禁怀疑:供品与亡灵之间,是否真的存在某种看不见的“量子联系”?现代科学中的量子态、虚数空间,似乎正在慢慢接近古人“阴阳互通”的概念。而有一位博士的观点,证明了这并不是迷信。原来我们祭祀的东西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到达。这位博士是这样认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