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后期,中国国内风云变幻,国家的稳定成为当务之急。这个时候,叶剑英老帅全力辅佐着华国锋同志,努力维护着国家的安定。他深知军队的稳定和领导力量的强大至关重要,于是在寻找合适人选时,他将目光投向了长期在军事科学院任职的粟裕。

粟裕在中国军事界拥有卓越的声望和影响力,尤其是在1976年这个关键时刻。他凭借其特有的威望,成功地稳固了华东地区军心,为国家的稳定和军队的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9年初,叶剑英老帅决定力荐粟裕出任中央军委副主席,这一提名得到了华国锋同志的大力支持。



在五十年代,军事科学院的成立可谓叶剑英老帅亲自主持。他对这个机构的重视可见一斑,也正是在那个时候,他点名将粟裕大将调至军事科学院,这不仅是出于对粟裕的认可,更是一种保护和重视。

叶剑英在中国党和军队的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功绩,他的讲话备受重视,其意见和建议常常对党和国家的决策产生深远影响。当叶剑英老帅建议将粟裕推荐为军委副主席时,相关部门迅速展开与粟裕同志的交流与沟通。

粟裕作为候选人,无论是从公事还是私情上看,出任军委副主席都是合适的选择。


1979年,中越边境紧张,中国当局在这个紧要关头感到迫切需要在军事领导层面注入更多经验丰富、能力卓越的人选。当时,中国政府领导意识到只有经验丰富且备受尊敬的领导人才能在这样的局势下发挥关键作用。

在这一时期,中国解放军的资深领导人中,像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和邓小平这样的重要人物承担着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职责。他们的经验和领导能力毋庸置疑,但面对当时的边境挑战,需要更多类似的具有丰富战争经验和军事才能的领导人。

粟裕作为中国解放军的开国元勋之一,享有崇高声誉。他在军队内部的地位和丰富的军事经验无人能及。在那个紧张的边境局势下,粟裕所具备的丰富经验和卓越的军事水平变得尤为宝贵和必要。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当1980年中央军委名单正式公布时,粟裕并未出现在副主席的职位上,而是转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粟裕的职位变动引发了外界广泛的猜测和讨论。尽管他从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转向军委副主席这样的副国级岗位,但在实际层面上,他的专业领域和深厚经验更适合在军事领导层发挥作用。

作为一位战略军事领域的专家,粟裕拥有无与伦比的见解和战略眼光,因此,这种调整引发了人们对于其新职责和政治意图的种种推测。



值得注意的是,粟裕对于这次调整并没有表现出不满或异议。相反,他一直遵循组织的工作安排,表现出了对党和国家的高度忠诚和服从。他的态度和行为展现了他作为共产党员和杰出军事家的品质,为党和国家的需要甘愿调整自己的角色。

粟裕经历了中国建国历程中的许多波折和变迁,从生活起伏的“大起大落”到晚年的心态平和,这展现了他坚韧不拔的品质和对党的忠诚。尽管他在个人层面可能有所保留和沉默,但外界对于这次岗位变动的解读却层出不穷。

朱楹同志作为粟裕的秘书,从他的回忆中揭示了粟裕未能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另一重要原因:粟裕的身体状况并不十分健康。朱楹指出,这位军事领袖在战争年代多次负伤,这些伤势对他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进入晚年,或许粟裕的身体状态已经不能适应高压核心职务的工作要求。

尽管粟裕在战争中表现英勇,但长期的战斗经历留下了不可忽视的身体痕迹。这些伤痕可能影响了他的健康状态,使他无法承担需要长时间、高强度投入的工作任务。朱楹的回忆表明,对于粟裕这样一个曾经在战场上勇敢奋战的军事领袖来说,他的身体状况成为了一种限制,阻碍了他担任更高压力和负荷的职责。


朱楹的回忆揭示了对粟裕个人特质和身体状况的深刻理解。他指出,粟裕可能会通过繁忙的工作感到心情舒畅,这或许对他的身体状态有所促进。尽管朱楹对粟裕深具敬佩和了解,希望他能在关键岗位上展现其价值,但他也深谙在考虑粟裕的身体状况后,应该给予他更适合的工作职责。

粟裕的经历和身体状况成为组织安排的考量因素,这也是对他过去贡献和作为资深领袖的尊重。虽然他未能在中央军委担任副主席,但即便在其他岗位上,他仍然有机会为国家和人民做出重要的贡献。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逐步推进干部年轻化,对老一辈领导人的职位安排进行了审慎考虑。尽管粟裕在军事领域拥有丰富经验,但与担任元帅职务的前辈相比,他并没有明显的年龄优势。或许正是出于这些因素的综合考量,组织没有选择将粟裕增补为中央军委副主席。

1958年的“反个人主义批判”曾让他受到指责,尽管到了七十年代末,相关结论并未完全确定。这段历史经历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后续职位的安排和公开任命。

直到1994年,一些同志为粟裕登报平反,称其长期遭受不公正对待。刘华清、张震等人对粟裕的平反表示支持,指出他曾受到不公正待遇。粟裕的另一位秘书鞠开更直接地表示,粟裕未能当选军委副主席可以看作是长期受到不公正对待的表现之一。

这些历史性事件和评价对粟裕的公开任命或许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尽管他作为优秀的军事家和共产党员,在国家建设和军队发展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过往的审查和经历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在特定职位上的选择。



尽管如此,粟裕始终没有表现出对任职结果的不满或抱怨。他一直积极遵循组织的安排,沉默而忠诚地执行任务。这种态度展现了他作为共产党员和军事家的高尚品质,同时也引发人们对历史对于优秀人才评价和对待方式的深刻反思。

在网友心中,粟裕大将是当之无愧的“战神”,粟裕的战场洞察力特别强,但凡只要给点机会,他就会发光发亮,不愿意放过任何战机,有5成的把握,他就敢进行冒险。这其实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粟裕一直处于国军强大兵团包围的逆境中,如果在指挥上不大开大合,出人意料地调度,从而置于死地而后生,恐怕是很难打得过国军的。



因此,三野的将士跟着粟裕,基本都不用想事情,因为粟裕打仗计算极其精确,战术布置非常详细,参见粟裕在1949年3月30日发布的《第三野战军京沪杭战役作战命令》,各部队的作战任务、协作内容、行军路线,行动时间,战斗步骤,分界线、纪律要求等等全面而详细,逻辑紧密,条理清晰,语言流畅,甚至很有作战的画面感,将领只需依令执行。三野在粟裕的指挥下,确实战斗力强大,华东民间都有谚语:“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



凡事都有两面,粟裕的业务能力太强了,把底下将领应该想的都想到了。例如:渡江战役,粟裕的的作战命令有3044个字,而二野刘帅的渡江作战命令只有583个字,少了2461个字。我们都知道,字数愈多,将领可操作的空间就越少,要严格在粟裕划定的圈子内行动;而二野作战命令字数少,将领要自己领悟的空间就大很多,操作自由度就非常强了。因此,三野的将领习惯在粟裕的详细命令下行事,不少将领缺乏独当一面的能力(许世友一直独立行动,自成一体,在济南战役,许世友难以理解粟裕战略意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