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朴树作为现代流行音乐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不仅以特立独行著称,他的音乐素养也非常厉害。可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他竟然对一首看似简单的音乐十分的推崇,还在镜头前坦言:“我要是能写出这样的歌,死在那里都值了”。
这首歌就是脍炙人口的《送别》,出自才子李叔同。
他原本过着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生活,却突然间选择了出家,让众人十分的疑惑,直到多年后,他的学生丰子恺才明白了老师的想法。
(李叔同)
一、出道即巅峰
熟悉李叔同的人都知道,他的出身条件,无论放在哪本小说当中,都是绝对的大男主,甚至很多小说的男主,都比不上李叔同的条件。
先来说一下李叔同的家世,李叔同的父亲是李世珍,这个人或许在史书中不出名,可他个人履历同样炸裂。同治四年就考中了进士,虽然后来辞官不做,回到了家乡经商,可他在官场同样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因为他的好友是晚清重臣李鸿章。
(李叔同)
除了在官场能够呼风唤雨,在商场中,李世珍也不是凡人,“津门巨富”这四个字足以说明一切,而李叔同就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当中,可以想象到,李叔同的一生将会衣食无忧,但李叔同最让人羡慕的,却偏偏是他的才华。
李叔同的第一次出名,是在他5岁那年,由于李叔同是李世珍的老来子,李叔同出生的时候,李世珍已经71岁。
因此李叔同5岁的时候,李世珍便离开了人世,在葬礼上,李鸿章来到了现场,为好友主持葬礼,也就是在葬礼上,李鸿章第一次见到了李叔同,并对他进行了超高的评价:“此子日后定是旷世奇才”。
(李叔同)
二、李叔同的才华
关于李叔同是否值得“旷世奇才”这四个字,同时代的人最有发言权,在出家前,李叔同就是公认的音乐家、教育家、书法家,更是中国话剧的开阔者之一,林语堂曾这样评价:“他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
而在2023年,国家文物局规定,李叔同的所有作品都不能出境,可见他的水平之高。
李叔同的主要作品以两类为主,一类是音乐类作品,其中就有大家最熟悉的《送别》以及《南京大学校歌》。而文学类作品,则大部分都是李叔同化身为弘一法师后的个人感想,其中受关注度最高的便是《禅灯梦影》。
(李叔同)
李叔同一生最让人好奇的,就是他出家的选择。要知道在出家前,李叔同是妥妥的“红尘中人”,与多位名怜都有暧昧关系,日常生活中也多与好友前往烟花之地,喝酒畅谈,朋友众多,因此他在决定出家后,众人都非常的惊讶。
除此之外,李叔同在出家时并不是孤身一人,当时的他还有自己的妻子,可他仍然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出家,化身弘一法师,从此谨遵戒律。
与很多人印象中的僧侣不同,李叔同遵守的是最严格的戒律,其中就包括过午不食,这对于常人来说是难以忍受的,那他为何会选择出家,接受如此严苛的戒律呢?多年之后,李叔同的弟子丰子恺才逐渐理解了真相。
(李叔同与好友)
三、丰子恺的解释
丰子恺曾结合自己的学识,将人生分为三个境界,分别是“锦衣玉食、孝子慈孙”,“人生追求”,“探索人生的究竟”。在他看来,李叔同或者说弘一法师,就是达到了最高境界的人,可这里也有一个疑点,那就是李叔同好像有点“过”了。
如果想要出家追求人生哲理,那么选择普通的出家方式就好,为何要追寻如此严苛的戒律呢?这点或许别人不清楚,但丰子恺去十分清楚,因为他知道,李叔同是一个十分追求极致的人。
丰子恺曾这样评价过李叔同:“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这种观念贯彻了李叔同的一生。
(李叔同《送别》)
因此在选择出家后,他自然也会选择最极致的方式,通过李叔同的戒律可以看出,李叔同的出家方式和苦行僧非常相似。
在饮食方面,不仅追求过午不食,饮食也十分的清淡,仿佛只要维持每日身体所需就足够了,而在物质层面,李叔同几乎没有任何追求。
根据他的朋友回忆,出家多年后的李叔同,除了僧侣服之外,一些衣物以及生活用品,几乎都是出家时带过去的,也就是说出家多年,李叔同几乎没有在生活用品上花过一分钱。
(李叔同作品)
而且李叔同的僧侣服也非常的简朴,由于长时间穿着,僧侣服有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一些破损,此时李叔同并没有选择买新的,而是用一些布条缝缝补补。这代表了李叔同对于佛教的极致追求,只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想和,不追求身外之物。
不仅如此,李叔同在出家后,也没有“钻牛角尖”,虽然他对自己非常严苛,但对外人并没有什么的冷漠,一些出家前的朋友约他聚会,他也会准时参加,因此不少人认为,他是真的看破了这世间的真相。
(李叔同)
结语
很多人表示,李叔同出家其实早有预兆,先对比普通人,他早在少年时期就看出了这世间的真理,在他15岁时,就写出了:“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或许在那个时候,他的心里就埋下了出家的种子,只不过那时的他还没有彻底看破红尘罢了。
李叔同的选择是十分坚定且洒脱的,他在出家前没有与任何人商量,只遵从内心的想法,而在出家后,也很快与红尘中的自己做了告别,相传在他出家后,他的妻子曾约他见面,他虽然如约而至,可对曾经的自己却没有一丝留恋,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请叫我弘一法师”,这正因了那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