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是什么?

东北是五千年的草长莺飞、一百年的硝烟弥漫、七十年的起伏巨变。

但东北历史仿佛是一层面纱后的影影绰绰,让人看不清、猜不透。

今天,我们就一起揭开面纱,用最简短的叙述让你了解东北的历史。

一、从无人问津到争相染指

自古以来,东北就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

早在上古时代的虞舜时期,肃慎等部族就在辽宁西部、吉林中部繁衍生息。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东北地区一直是人烟稀少的蛮荒之地。从夏到清,东北地区的人口密度一般都只有中原地区的十分之一。

1840年是我国近代史的开端,此时全国约有4万万同胞。按平均数计算东北应有3600万人,而实际上却只有300多万人。


东北的林海雪原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东北的气候寒冷,一年有6个月的冬天。

另一方面就是人口的只出不进,大量清兵入关之后,为了保护龙兴之地、独占东北资源,清政府插柳为墙,禁止关内人随意进入东北。当时的黑龙江是动物比人还多,流放宁古塔听起来就让人不寒而栗。

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国军舰侵入了辽东半岛,但贫穷落后的东北并没有什么东西让列强觊觎,所以鸦片战争对于东北并没造成太大的影响。

反而是之后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却使东北雪上加霜,很多东北的八旗劲旅奉调入关,结果是马革裹尸,为数不多的生还者也往往是缺胳膊少腿,这使得东北的国防、经济、治安更加萧条。


太平天国运动

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第二次鸦片战争很快就来了。瞅准时机的沙俄入侵黑龙江,并强迫清政府割让了60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随后,辽宁营口被迫开放通商。

此时欧美、沙俄、日本已经先后变成工业国,工业国打仗可以完胜尚处于农业国的满清,而他们的战利品也不仅仅是战争赔偿,贸易掠夺会源源不断地窃取财富。

西方通过营口向东北倾销廉价商品和鸦片,严重冲击东北传统手工业,快速加剧东北社会矛盾。

在内忧外患的双重作用下,农民抗粮、工人罢工、工农起义此起彼伏。清政府调集大量兵力镇压起义,一些被打散的起义队伍成了边匪、马贼。


东北马贼

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道起义。朝鲜无力平乱,请求宗祖国清政府出兵镇压。清军进入朝鲜后,蓄谋已久的日军渡海登陆、不宣而战,引发中日甲午战争。我国辽东半岛基本都被日军占领,日本还趁机索要了2亿白银的战争赔款。

西渡的日本与南下的沙俄发生了利益冲突,于是沙俄联合德国、法国上演了三国干涉还辽的戏码。大佬摆事,钱还得“小兄弟”出,清政府又拿了3千万两白银。

此后,沙俄以御敌互助为名,取得了在中国东北的筑路权。1901年,中东铁路贯通,沙俄在铁路沿线地区享有军事、司法、经济等诸多特权。

沙俄又以帮助中国跟德国打架的名义,强行占领了旅顺口和大连湾,获得了他们梦寐以求的远东不冻港,并把中东铁路修到了旅顺。


中东铁路路线图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义和团与部分清军配合,在东北反击沙俄侵华。但敌我力量悬殊,沙俄制造了海兰泡、江东六十四屯等惨案,疯狂屠杀了20多万东北人。

眼见着东北成为沙俄的势力范围,日本岂能“坐视不管”,于是1904年爆发了日俄战争。日本打败了横行东北的沙俄,与沙俄瓜分了东北,沙俄占领北满,日本占领南满,满洲成了东北的代名词。

沙俄的占有地盘小了,只能变本加厉地在北满攫取各种利益。日本取得了长春以南的占有权,在旅顺大连地区设立关东州,不仅攫取利益,而且把南满作为侵略中国的策源地、大本营。

此时中国各地都有开放通商的口岸和租界,但像东北这样有俄、日、清三国驻军的复杂局面,还是非常少见的。

二、从二张抵日到全民抗日

1911年的武昌起义吹响了清王朝的送葬曲,各省纷纷宣布独立、脱离清政府统治。但溥仪的退位并不能改变东北受侵略压迫的局面,反而刺激了沙俄策划外蒙古独立,也刺激了日本策划满蒙独立。虽然沙俄和日本的阴谋没能马上得逞,但无疑又加剧了东北的混乱。


装备沙俄机枪的外蒙古士兵

日本认识到中日民族矛盾的不可调和,开始大力扶持奉系军阀张作霖作代理。张作霖原本就是东北的实力派,在清帝退位、袁世凯称帝等剧烈变革中拉拢同党、排除异己、扩充实力,于1916年登上了奉天督军兼省长之位,三年之后又将东三省尽收囊中。

此时的东北已经不是昔日的东北。

经过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清政府的封边政策荡然无存,转而大力推行移民实边政策,东北人口快速激增,到1919年已经达到2900万,耕地面积也增长了5倍多,总量达到1.2亿亩,粮食年产量约1500万吨,经济社会活动日益繁荣。

同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东北处于相对安定时期,榨油、酿酒、面粉、纺织、采矿、商贸、金融等行业迅速兴起,农副产品大量出口。


黑土地大开荒

发展起来的东北,使张作霖的野心进一步膨胀,开始逐鹿中原。最终,张作霖利用各派军阀的矛盾和国民革命军的北伐,掌控了北京政府,登上了安国军总司令、陆海空军大元帅的宝座,开始与蒋介石议和。此时的张作霖不仅是东北王,而且是北方王,对日本态度越来越强硬,而日本看到其他列强在战后疗伤、无暇东顾,吞并东北的野心越来越大。

因为思想观念和现实利益严重冲突,张作霖于1928年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此时的张学良既要稳定奉军以防内乱,又要提防日军武装占领全东北,于是主动收缩、将关外主力部队全部撤回东北。面对内忧外患,张学良最终选择了改旗易帜、服从三民主义,也得到了国民政府不管东北、不干涉东北军的承诺。


东北改旗易帜

此时的东北局势危急,但基础尚好,人口已经达到3600万。张学良用心经营东北:一方面鼓励移民开发,鼓励垦荒种植,鼓励工商业发展,东北大学成为名校;另一方面抵制外敌入侵,大修铁路与日本控制的“满铁”争利,建设葫芦岛港制衡日本控制的大连港,为了收回中东铁路还与苏联打了一仗,但损失惨重。

1930年,东北军主力入关,帮助蒋介石打中原大战,对抗冯玉祥、阎锡山。此时的日本一看,时机到了,于是就在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日本的逻辑是这样的:俄国打不过我,东北军打不过苏军,因此我就是东北的头子;东北军被苏军打掉一部分,调入关内一部分,现在进攻东北是最佳时机。

接下来的事情大家比较熟悉,日本顺利占领东北全境,并采用殖民统治惯用伎俩,于1932年扶持溥仪建立伪满洲国。日本关东军先让溥仪任执政,后让溥仪当皇帝,接下来无非就是指鹿为马、垂帘听政、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样的戏码变着花样地上演。


溥仪第三次登基当皇帝

日军的暴行激起了东北人民的抗争:一是东北军抗日。虽然东北军没有统一组织抵抗日军,但很多驻守地方的东北军自发还击、浴血奋战,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黑龙江省代主席兼军事总指挥马占山。二是义勇军抗日。义勇军是东北人民自发形成的抗日武装,这里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也有警察、地主、绿林英雄,有的叫自卫军、救国军,有的叫大刀会、红枪会,不管叫什么都是一片赤子之心。三是游击队抗日。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在东北悄然兴起、不断发展,先后成立了六个军。这些虽然不是正规军,但也给日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1936年,为了集中力量、打击日寇,共产党领导东北各种抗日武装,组建东北抗日联军。各地陆续组建了11个军,推动形成了抗日武装斗争高潮的到来。


东北抗联

对于东北人来讲,抗日战争不是8年,而是14年。东北的热血儿女面对几十万装备精良的日本关东军毫无惧色,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一大批知名和不知名的英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三、从解放东北到解放海南

1945年,美国在日本投放原子弹后,苏联红军出兵东北,6天后日本投降、伪满洲国灭亡。此时苏军占领了东北的大城市和交通线,东北广大的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处于无政府的真空状态,民生凋敝,匪患猖獗。


苏联出兵东北

国民政府既有美国的支持,也得到了苏联的移交承诺,做好了全面接收东北的准备。共产党领导的抗联部队,在配合苏军作战的同时发展到了4.8万人,另有其他解放区部队11万人进驻辽宁部分地区。

国共双方为了争夺东北,一面调兵遣将,一面展开局部战。国民党军最初采取全面进攻态势,占领了许多城镇,但东北民主联军也给国民党军以沉重打击。到1946年底,国共双方在东北陈兵百万,兵力基本相当,我军实力稍弱。

1947年,我军反守为攻,通过夏季攻势、秋季攻势、冬季攻势歼敌15万,最终将国民党军压缩在长春、沈阳、锦州等几座孤城里。

1948年,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在接下来的辽沈战役中,历时两个月歼敌47万,解放了东北全境。


辽沈战役

东北是全国最先解放的大片区域,是新解放区。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政权、开展土改、清除匪患,全面恢复经济生产。快速发展的东北,成为解放全国的大后方。东北对全国解放事业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东北野战军简短休整后,立即挺进关内,参与平津战役,最终打到广东和海南岛。

二是东北地区在负担东北野战军全部费用的基础上,于1949年向中央上交了80万吨粮食、150万立方米木材、20万吨钢铁,向其他解放区输送战略物资320万吨。

三是派出5万余名干部、2万余名医务工作者随军南下,开展新区建设、救助受伤战士,支援全国解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