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月2日,粟裕很窝火。

连续策划了两场好仗,都莫名其妙地半途而废了。而且,华中野战军部队屡屡被抽调走,参与一些预料之外的战斗。

计划中止,兵力削弱,一代战神罕见地生了气,于是联名张鼎丞、谭震林、邓子恢、曾山向中央并新四军军部致电反映情况。

上述几位联名者都是时任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的领导人,张鼎丞时任华中军区司令,谭震林任华中局副书记、华中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兼华中野战军政委(谭老板历来号称兼职大王,开国后一度是大将的有力竞争者,此时之职务亦可见一斑),邓子恢任华中局书记兼华中军区政委,曾山时任华中局委员兼财委主任。

从这几位的职务大家应该能看得出来,华中党、政、军、财几位一把手都联名了,分量相当重。

说得什么呢?一言以蔽之,吐槽兼要权。

一、粟裕对什么不满意?

我们在以往的文章中多次说过,粟裕大将是谦逊纯朴、至善至淳之人,从不会因为俗名俗利动怒,近代以来少有的性格几乎完美的君子,是什么事把他逼得如此大动肝火呢?

这件事历来不见于各类通史和人物传记,笔者在《粟裕年谱》和《粟裕军事文选》中互相对比,发现了这件事的有趣之处。



粟裕在这封文电中,集中吐槽了三件事:

1.山东方面屡屡抽调华中部队,导致华中野战军兵力不足,无法打大仗。

2.中央和新四军以及华中军区多头指挥,粟裕的作战计划屡屡被破坏,无所适从。

3.没有战场机动处置权,事事须请示。

全文比较长,就不再摘转了,有兴趣的可去翻阅《粟裕军事文选》第二卷第13-14页,全文记录了粟裕向中央和军部吐槽的事情。

我们今天拆解分析的,就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怪现状。历来官方史书中不会过多描写这种细节,但最有意思最值得分析的往往是这些幕后的故事。倒不是去揭示什么黑幕,此事本没有什么黑幕,而是解放战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际,强如伟人,也有一个探索适应的过程,而非与生俱来地掌握着制胜密码。

这件事的源头,要说到1945年底的新四军整编及北移。罗荣桓奉中央之令挺进东北,将山东大部主力带走,泛海北渡,到东北开辟新世界去了。留下的部队不是很多,只剩鲁中、滨海、胶东等几个军区部队,还有两个多主力师。

国民党军趁机大举进入山东,山东人王耀武坐镇济南,和青岛国军东西呼应,企图拿下整个山东。与此同时,薛岳还率主力在鲁南苏北活动,企图切断山东和华中的联系。

新四军北移后,新四军军长、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津浦路前线野战军(后改称山东野战军)陈毅,为保证击退国军进犯,不断抽调华中部队北移。

其中华中部队两部主力,叶飞一纵和韦国清二纵都相继入鲁。

接着又把新四军七师调入山东。

粟裕在1945年10月部队北调之初,就开始不满。

起初不满的并不是抽走部队,而是打乱原有建制。

原来北调之时,除了黄克诚三师保持原有建制到东北,其他到山东的部队,都不是按师来的。

像叶飞一纵的3个旅,分别来自苏浙军区和苏中军区。

韦国清二纵,则分别来自新四军二师和四师。

新四军七师北调部队也打乱了原有建制,老七师只留了一个旅,另把两路地方部队新编为两个旅,凑出来一个师北移。

粟裕很不理解这种做法,七拼八凑式的部队,平时在老苏中根据地活动没问题,现在开到山东准备打大仗,这种临时凑的班子、部队很不好协调。

粟裕的军事嗅觉不是什么人都有的,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无人与粟裕在思想上等量齐观,并不理会粟裕的意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