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检到底是为了安全,还是走过场,还是创造岗位,吸纳就业?
广州地铁的“一天新政”,给出了一个答案。
12月8日,广州地铁发布消息,表示为保障市民出行安全,进入地铁站“人过门,物过机”,安检机有提示报警的,安检员将会人工进行覆查,确认无问题后予以放行。
这个规定很多地方都有,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当天广州地铁的安检,比机场还严格。
人过了金属探测门后,还要手工扫描复检。
物品呢?更是要了命了。
每个杯子都要拿出来喝一口,每个充电宝都要看一下多大的容量。
很多市民反映,纸巾也都要拿出来检查,有的人排了半个多小时才上地铁。
到了第二天的早高峰,地铁内等待安检的队伍甚至长达百米,之后矛盾爆发了。
一些乘客着急赶车,或是害怕迟到后的罚款,或是无法忍受安检排长队,选择了集体冲过安检卡,现场安检人员和保安都拦不住。
9日中午,事件发酵,上了热搜。
9日晚上,广州地铁的安检回复恢复原样,“新安检”在还没存活到24小时,就走入了历史。
这样的安检,是为了安全吗?
广州地铁平时日均客流1000万上下,广州南站国庆十天客流才324万人,结果地铁还搞上了机场的安检强度,科学吗?
有广州地铁安检员当日吐槽:“漏检一个包要扣300工资,等于两天白干,安检公司还要被罚款。”
还有谣言说:这是为了应付领导暗访。
究竟是什么原因我不知道,但这种折腾,绝不仅仅是地铁,也绝不仅仅只有安检。
就比如现在的大学,进出门都要校园卡,要么就预约登记,理由是担心校园安全,担心影响教学与科研秩序。
但问题来了,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千禧年、2010年,怎么没担心?
要知道那时候学校摄像头都没几个,门卫保安也没那么多,现在摄像头密布大街小巷,安保不知道提升了多少等级,怎么就不安全了呢?
新闻一直说我们的安全系数是世界前列,怎么安检闸机还越来越多了,安全自信在哪里?道路自信又在哪里?
难道我们总要以一两个极端个案,去因噎废食吗?
其实在上世纪国家改革开放决策之前,中国的舆论场也进行了一场全国性的大辩论。
当时很多人认为,中国应继续关起门来搞建设,一旦外国人进来、外资进来、外国的电影文学进来,中国就会被侵蚀腐化。
好在当时我们的决策是打开大门,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让外面的洪水猛兽进来,天不会塌下来。
反而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成变成工业化、信息化的国家,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不久前召开的高层会议明确提出,要大力提振消费,要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广州地铁就是如此深刻领会会议精神的吗?
可以说,当下的一些管控措施与国家努力提升对外开放的形象,扩大刺激消费的政策格格不入。
更夸张点说,12月10日的资本市场由涨转跌,有些安检闸机是要担责任的!
开放宽松的氛围,和安检闸机的数量,往往成反比。
但很多地方在都习惯于在“强化管控”上做加法,要他做减法,反而不敢做了。
把所谓安全问题,秩序问题等当借口,给绝大多数人,制造生活的不方便,经济的不通畅。
倒是在“患精神分裂症的女硕士被拐卖”的事件上和稀泥,意外宽容了起来。
在这个节骨眼上,这样的双标,如何重新振奋人心?
其实当下各种利好的文件,已经发不少了,但从市场的回馈看,似乎效用并不明显。
一些民营企业仍然缺乏信心和安全感,一个马云露头,就传出各种风言风语。
在此情况下,我认为社会必须要拿出一个直观的行动,来向公众乃至世界证明:
中国的开放大门,只会越来越大!
取消大量不必要的安检、闸机、摄像头,就是最直观的指标,也是最强烈的宣誓。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