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由三人获得,他们分别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朱棣文教授、美国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的菲利普斯及法国学者科昂。每一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颁发,都是科学界的“年度春晚”。
当大洋彼岸传来了华裔获奖的消息,国内总会掀起一阵舆论高潮,似乎这样就能加强民族自尊心一般。
与此相对应的是巨大的“名人效应”,在朱棣文获奖两年后,朱棣文的家乡太仓市就建造了以“朱棣文”名字命名的学校,用来迎合大众的心态。
可悲的是,大多数人都不了解,朱棣文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成就,完全是美式教育下结出的硕果。
当然,朱棣文本人也有着更大的抱负,后来还当上了美国奥巴马政府时期的能源部长。
华人的骄傲
朱棣文,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人,对美利坚有国家认同。
1948年2月28日,朱棣文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
朱家是江苏省太仓市的豪门贵族,父亲朱汝瑾曾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
二战期间,朱汝瑾留学美国,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化工博士学位。
母亲一家来美国的时间更早,早在清末时期,外祖父就远离故土,定居美国,在康内尔大学主修土木工程,母亲李静贞在1945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就入学麻省理工攻读工商管理。
在朱棣文的家族父兄辈中,有12人都拥有博士学位或者大学教授头衔。
显而易见的是,不论是父系、还是母系,朱棣文从小就沉浸在知识的氛围中,说一句书香子弟是名副其实的贴切。
就连朱棣文自己都说:“我们家不仅仅是强调教育,教育更像是我们家庭存在的理由。难以想象,没有知识,没有教育,我们家族是否还有存在的意义。”
话里话外,朱棣文流露的自豪骄傲溢于言表。
对朱棣文这一辈而言,更是继承了知识的基因,获得博士学位是最起码的标准。
兄弟三人中间,兄长朱筑文也是麻省理工博士,现在是斯坦福大学医学系教授;弟弟朱钦文则是哈佛大学法学博士,现供职于洛杉矶一家高级法律事务所。
当然,光有浓郁的学风氛围是不够的,最重要的还是个人的后天努力。
据说,朱棣文上中学时,成绩并不十分突出,也就是中流水平。
相反,倒是朱棣文的哥哥成绩优异,常年都是校内前几的水准。
来自兄长的压力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兄弟玩耍时,兄长偶尔也会开玩笑,嘲讽朱棣文是个“you are such an idiot(你这个笨蛋)”。
对此,朱棣文曾自述道:“我哥哥成绩一直很好,老师和父母都用他来鞭策我。
在我要进入大学的时候,我安慰自己得走出杰出家庭的阴影,做一名默默无闻的学生。”
事实也的确如此,朱棣文很可能饱受学分、成绩的苦恼。
1966年高中毕业时,朱棣文很遗憾,没能考进“常春藤”名校,而是进入了罗切斯特大学。
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不进入“常春藤”,常被认为时“无能之辈”,罗切斯特也仅仅是二流大学。
所幸的是,离开了大众的视野,朱棣文倒是清净了不少,父母对他的管束也少了许多,这让他有更多的精力钻研自己喜欢的领域——物理学。
对于奇异的物理学世界,朱棣文最早是因为看了一本《费曼物理学讲义》而产生了浓烈的兴趣。
因此,在罗切斯特大学,他更加用功,只为干出一番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