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6425 字
阅读时间约:8 分钟
本文章节:
01、孩子的病总是好不了,背后竟有不良的归因模式
02、不良的归因模式,源于后天的这些经历
03、引导孩子学会综合性归因,加快康复
打开了精准精神心理学的大门后,我们颠覆性地发现:
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常见精神心理障碍的真正病因,是患者后天形成的“病理性记忆”,这是可以逆转的。
而“病理性记忆”至少包括了3部分:叠加性心理创伤、叠加性心理渴求、不良的归因模式。
父母如何帮助患病孩子修复叠加性心理创伤、叠加性心理渴求?之前,我们详细分享了方法。今天这篇文章会详细分析第3种病理性记忆:不良的归因模式。
如果患者的不良的归因模式没得到纠正,患者的症状难以真正消除,即使暂时看起来好了,后续也很容易病情波动。
父母该如何帮助孩子纠正不良的归因模式?
下文会提供具体化的建议。
01、孩子的病总是好不了,背后竟有不良的归因模式
简单来说,不良的归因模式主要有2种——完全内归因,完全外归因。
抑郁症、双相障碍患者就有典型的完全内归因模式。
这部分患者都遭受过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常常把所有的责任都归咎于自身,认为是自己笨、蠢,把自己贬低得一无是处,非常自卑、压抑。
这是重度抑郁发作的重要根源之一。
图片为AI生成
而典型的双相障碍患者还会出现典型的轻躁狂/躁狂发作,内心傲慢,狂妄自大,认为自己特别厉害。
这时候,他们也是完全内归因的。
他们把取得的成绩、进步、人生的顺境都归功于自己,认为都是因为自己能力强、聪明、有天赋,忽略了客观因素及别人的帮助。
在这种归因模式下,他们很容易对现实困难预估不足,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也就很容易在现实中遭受困难与挫折。
这时,他们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一开始完全接受不了挫折,“我怎么可能失败?”
但事实摆在眼前后,他们又不得不承认,继而又把所有的责任归咎于自身,极力地自我否定,并出现重度抑郁发作。
也就是说,双相障碍患者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主要采取的是完全的内归因模式。顺境时,很容易出现轻躁狂/躁狂发作;逆境时,又很容易出现重度抑郁发作。
但当然,一个人的归因模式往往不单纯只有一种。有些抑郁症、双相障碍患者也有一定的外归因模式,主要表现为:
当他们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多到一定程度,而且被大量激活时,也有可能会暴跳如雷,愤怒地把责任归咎于别人,尤其是指责父母,甚至对父母拳打脚踢。
这其实就是我们多次说过的“激越状态”,而不是很多大夫认为的轻躁狂/躁狂发作。
当然,这背后也有可能是孩子本来是一味自我否定的,但是受到一些信息的误导,比如有些精神分析师过多地把责任归咎于父母,导致孩子的归因模式发生变化。
而大部分的人格障碍患者与抑郁症、双相障碍患者相反,他们遇到挫折时主要采取的是完全外归因模式。
比如,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在遇到困难、挫折时,他们会完全怪别人、怪制度,认为都是别人和外界的错,自己没有一点儿问题。
所以,他们很容易感到愤怒、委屈,对别人心生怨恨。重度的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甚至会出现极端的报复行为。
很多杀人案、灭门案的凶手,他们就有重度偏执型人格障碍。
如果偏执型人格障碍进一步加重,则有可能会发展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对整个社会都有强烈的仇恨和报复心理,所以很有可能滥杀无辜。
上个月(11月),珠海市体育中心广场发生一起惨案。凶手樊某开着一辆越野车,故意冲进广场,疯狂撞向人群,导致35人死亡、43人受伤。
这个樊某就有典型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滥杀无辜,仇恨社会,报复社会。
不过,有一种人格障碍患者,在某些情况下也会采取完全的内归因模式——自恋型人格障碍(NPD)。
这部分人遇到困难、挫折时,还是完全外归因,错的永远都是别人,他们自己心安理得。
但当他们取得一定的成绩时,与典型的双相障碍患者一样,会将所有的功劳都归于自身,十分自恋。
所以,人格障碍患者之所以符合3个典型特征:严重缺乏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严重缺乏同理心,行为远远超出社会规范,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错误的归因模式。
他们对周遭事物、自身经历的理解是扭曲的,所以完全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更感受不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对别人、社会造成了巨大伤害。
02、不良的归因模式,源于后天的这些经历
病理性记忆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经历导致的。
叠加性心理创伤是如此,叠加性心理渴求是如此,不良的归因模式也是如此。
精神心理障碍患者不是天生自卑,他们暴跳如雷时不是因为天生脾气暴躁,狂妄自大时也不是因为他们一生下来就容易骄傲。
包括犯下极端暴行、非常残忍的罪犯,很多人认为他们是“天生的坏种”,是基因里存在暴力倾向,这也是不科学、不客观的。
一个人的归因模式主要是后天习得的,并不存在“天生的坏种”、生下来就是天使或者恶魔。
不良归因模式的形成跟很多后天因素有关,不完全是原生家庭、父母教育方式的问题,也会受到校园、社交圈、互联网等多方面的影响。
但客观来说,孩子越小,其归因模式就越容易受到身边人的影响。所以,孩子的归因模式往往跟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自身的言行举止有很大关系。
第一,父母过度溺爱、纵容孩子,不懂得约束孩子的行为,也未引导孩子学会自我反省。
最典型的例子,是知名歌唱家李双江和梦鸽对儿子李天一(现改名为“李冠丰”)的宠溺。
李天一,图片来源于网络
李双江老来得子,对李天一宠得毫无底线。他的好友杨洪基曾公开说,李双江的家庭教育很失败。
他说李天一从小脾气就大,他曾看到3、4岁的李天一生气时,噼里啪啦动手打父亲。
他很震惊,问李双江怎么能允许孩子这么做。李双江只说,“小孩子不懂事”。
在这样的纵容下,李天一在外面更加飞扬跋扈,跟同学打架都是父母出面摆平,他不用承担责任。李双江也不觉得这是个问题,反而觉得儿子有个性。
李天一14岁时,驾照都还考不了,李双江竟然给儿子送了一辆宝马车,还亲自教他开车,允许他开车出去,丝毫不考虑法律底线。
15岁时,李天一无证驾驶跟别人发生交通事故,他不但不向受害者道歉,还动手打人。最后是李双江出面道歉,并支付了丰厚的赔偿,平息事态。
父母一次次的包庇、善后、擦屁股,让他更加放肆。17岁时,李天一犯下强奸罪,被判了10年有期徒刑。
当然,李天一夫妇这种宠溺是相当极端的。现实中很多父母宠孩子还没到那么严重的地步,父母也带有侥幸心理,“孩子还小”“以后再慢慢教”“这是小事”……
但是,千里堤坝毁于蝼蚁,如果微小的隐患越积越多,后果就会很严重。
很多孩子丧失自我反省的意识与能力,不是一、两件严重事件导致的,而是大量的“小犯错”、“小纵容”累积而成,最后养成了遇事外归因的归因模式。
希望父母及时加强意识,别等到孩子犯下大错时才后悔莫及。
第二,孩子长期被父母、老人等人过度夸奖、阿谀奉承,很容易出现“将所有的功劳归于自身”的完全内归因模式。
典型的双相障碍患者、自恋型人格障碍(NPD)患者在成长过程中,就通常接受到过度夸奖。
他们有可能的确在某些方面、某些阶段表现优秀,是“别人家的孩子”;也有可能是因为显赫的家庭背景、父母的社会地位,所以总被人捧着。
他们步入社会后,如果在事业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那他们身边的人也很容易会对他们阿谀奉承。
他们被夸多了,逐渐就失去了清醒,不但很在意外界的评价,渴望继续得到赞扬,而且以为自己真的很厉害,无论在什么方面都厉害。
所以,当他们取得一些成绩时,嘴上可能会说一些感谢大家、感谢组织的客套话,但心里其实认为都是自己的功劳,缺乏感恩之心。
第三,父母对孩子总是批评、指责、贬低,总是挑孩子的毛病,导致孩子也认为只要结果不理想,那就都是自己的错。
有些父母经常在无意中对孩子语言暴力,“你怎么这么蠢,考得那么差”、“你笨得简直跟猪一样”“这事不怪你怪谁?都是因为你”……
这些父母可能也觉得无辜,觉得自己只是说气话,或者只是不想孩子骄傲,希望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这样不理性的指责本来就很容易对孩子造成叠加性心理创伤,破坏亲子关系,而且久而久之,孩子也会被“洗脑”,认为自己啥事都做不好。
所以当他们遇到挑战时,很容易退缩,不敢尝试,表现为胆小、自卑。
而当他们遇到困难、挫折时,又会条件反射般地否定自己,“我又搞砸了”“我怎么老是这么笨呢?”
他们看不到受挫背后的客观因素,总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很容易出现重度抑郁发作。
如果继续演变下去,孩子还可能会出现敏感多疑、自卑怯懦的偏执型人格异常。
第四,父母自身就有严重的不良归因模式,甚至是人格异常,也就很容易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
很多父母自身的归因模式就是严重扭曲的,经常在家吐槽别人,看到一些恶性新闻事件时,抱怨国内社会与体制。这其实是一种不理性的外归因模式。
很多父母觉得:这有啥?我在外面不能随便吐槽,难道在自己家里也不能说说心里话吗?我也就说一说、解解气而已!
这种心理需求可以理解,某个程度上,也是成年人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但父母最好在夫妻、大人之间进行,注意避开孩子。
孩子还没有那么成熟的心智和判断力,他们有时难以辨别父母哪一句是气话、玩笑话,哪一句是真心话,很容易对父母对别人、外界的评价照单全收。
久而久之,孩子在耳濡目染下,很容易也爱吐槽别人,抱怨社会、体制,从不反省自身的问题。
另外,有些事业有成的父母,很容易因为个人能力和表现优秀,而出现自以为是、傲慢固执的“高能量”偏执型人格异常。
这部分父母也不懂得自我反省,遇到难题也一味地推卸责任。
尤其是当夫妻俩在家庭教育上产生分歧时,他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的就是对的,错的是伴侣、是孩子。
这不仅会令孩子遭受叠加性心理创伤,孩子心里也会非常委屈、愤怒,不会进行自我反省,认为都是父母的错,无意中也形成了完全的外归因模式。
希望这些父母要尽快恢复理性,尤其是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尽可能逆转自己的人格异常,避免孩子受到不良的影响。
第五,如果长期接受精神分析,或经常受到精神分析流派的影响,也很容易出现完全的外归因模式。
精神分析流派过度强调原生家庭的负面因素,尤其是个体6岁前的经历。
这导致很多抑郁症患者的归因模式走向另一个极端,仇视父母,不理性地把责任都归咎于父母。甚至认可“父母皆祸害”这样的极端观点。
而且,精神分析流派的观点已渗透到文学、影视等作品中,孩子如果长期接触这类信息,也很容易出现完全的外归因模式。
还有一些动漫、游戏可能会传递消极的三观,孩子如果缺乏判断能力和及时的积极引导,也很可能会形成不良的归因模式。
03、引导孩子学会综合性归因,加快康复
如果孩子形成了不良的归因模式,无论孩子目前表现得多么优秀,这背后都有很大的隐患。
一旦“爆雷”,孩子很可能出现极端的行为,甚至导致悲剧的发生。
清华学子、谷歌工程师陈立人的成绩和履历极其优秀,是父母“鸡娃”的优秀典范,但他一直存在人格异常,最终残忍杀妻!
陈立人,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父母不想自己的孩子发生这样的悲剧,那就要行动起来,赶紧纠正孩子的不良归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