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杨成武莫名其妙成主角
这件事,是受杨成武一篇回忆文章引起的。
该文写于1990年12月。杨成武上将生于1914,逝于2004,著该文时76岁,思维尚敏捷,记忆也尚清晰。此文收录于解放军出版社的资料丛书《辽沈战役》,按照历史学界的普遍定义,这属于官修史料的一种,收入此书,代表着杨成武将军的军事活动属于辽沈战役的一部分。
这不免令人不解,杨成武上将当时任华北第三兵团司令员,与东北野战军并无关系,何以他的军事活动和辽沈战役扯上边了呢?
细观这篇不长的文章,疑问就更大了。杨成武率三兵团打得是绥远。绥远是民国旧省,辖地在今山西和内蒙交界一带,首府在归绥(今呼和浩特),新中国成立后已撤销此行政区。这里是傅作义的大后方,也是其起家根本之地。打这里固然很重要,但此地与辽宁相隔千里之遥,和辽沈战役有什么关系呢?
不光我们有这种疑问,其实就连杨成武将军当时也有点不明所以,因为就在杨成武打绥远时,毛主席与东北野战军主要首长们,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执,毛主席为此大为光火,劈头盖脸反复责备林罗刘首长。
莫名其妙地,杨成武居然成了军委和东野反复争论的主角。
事情是怎么起的呢?
1948年8月,正当杨成武打完保北战役之时,军委突然下令,华北军区新组建一个兵团,即第三兵团,由杨成武率领去攻打绥远。杨得志率第二兵团打察东,即今河北省东北角。目的是配合东北野战军南下作战,使傅作义所部50多万大军不能出关协助东北国军。
虽说目的是战略配合,但二杨分东西两面作战,真正重心其实仍在华北,傅作义东西无法兼顾,有利于我军逐步收复张家口等失地,扩大我军在华北的优势。
对东北野战军来说,二杨兵团配合作战,远非东北作战重点,二杨出不出兵,打得好坏与否,东野都应积极主动执行军委命令,迅速南下作战。
谁也没想到,东野居然找各种借口推迟南下,一再拒绝军委催促其南下的命令。而诸多借口中的一个,就是杨成武兵团的行动。
这场波及面极广、极为激烈、毛主席发怒程度极大的隔空争执,以林罗刘要求杨成武快速出兵的一封电报为序幕,正式拉开了。
1948年8月6日,林罗刘(其实主要是林的意思,罗帅和刘亚楼只是联署)向中央军委发电报,请求暂缓南下。同时要求杨成武迅速向西行动,调动傅作义部队回援绥远老窝。
这封电报的一个观点十分令人不舒服,说,为免傅作义调兵增援东北,应由杨成武兵团吸引傅作义西援,而不应东北野战军先打东面分散傅作义注意力。
电报中另两条不宜南下的理由也说不大通。
第一,在东野南下打辽宁时,应先由杨得志兵团切断承德的国民党军退路,以利于东野包饺子。
第二,东北夏秋水大,冲毁部分公路铁路,不方便南下。
总之就是,我不能先动,我有困难,必须二杨先动,尤其是杨成武是接下来战局的主角,必须他把傅作义充分扯散了,我才能动。
气人不气人?
杨成武真可谓闭门家中坐,戏份天上来。华北三兵团这点可怜的兵力,咋突然承担了这么重要的任务?
二、毛主席发怒批林罗刘
杨成武兵团系从杨得志二兵团拆分出来的新兵团。只有一、二、六共3个纵队,其中二纵四旅留在杨得志二兵团没给,杨成武兵团只有8个旅24个团,共5.24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