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中的遗憾:中原军区第 1 纵队 2 旅 5 团的覆灭
进入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在战场上逐渐掌握主动,成建制全军覆没的情况已较为少见。然而,并非完全杜绝,金门战役中我军便有超 9000 人英勇阵亡。而在 1947 年,还有一支团级部队经历了全军覆没的悲剧,它就是曾身为守卫陕甘宁的两大“御林军”之一的中原军区第 1 纵队 2 旅 5 团。这支部队的覆没,原因令人痛心疾首,也为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添上了一抹浓重的悲色。
中原军区第 1 纵队 2 旅 5 团历史悠久,其渊源可追溯至徐帅指挥的红四方面军下辖的第四军第 12 师,彼时陈赓大将担任该师师长,在红军的征战历程中留下了光辉篇章。
中原军区第 1 纵队第 2 旅 5 团:从辉煌到悲壮的历程
1937 年 8 月,全面抗战爆发,红四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第 129 师,由刘伯承担任师长。其中,原红四方面军第 12 师改编为八路军第 129 师 385 旅 770 团,张才千出任团长。
770 团作为八路军 13 个主力团之一(当时还包括 115 师杨成武的独立团),在改编后并未与其他兄弟部队一同奔赴抗日前线,而是与 120 师 359 旅 718 团(团长文年生)共同肩负起留守陕甘宁地区的重任。在这一时期,在团长张才千的带领下,770 团为保卫边区与建设边区竭尽全力,积极投身开垦大小凤川的工作,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生产运动,一直持续到 1944 年。
1944 年 8 月,时任太行军区分区司令员的皮定均奉中央之命组建豫西抗日游击 1 支队。770 团在此次调整中仅留下 3 营,其余部队挺进河南,与警备一旅 2 团共同组成豫西抗日游击队第 4 支队,张才千继续担任司令员。此后,由 770 团改编而来的第 4 支队在豫西地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游击战争,有力地协助兄弟部队成功建立并壮大了豫西根据地。
抗战胜利后,按照中央指示,1945 年 10 月 30 日,原八路军河南军区部队、北上的新四军第 5 师以及冀鲁豫军区部队等共同组成了中原军区。中原军区成立后,下辖三个军分区与两个纵队。皮定均所在的豫西抗日游击队 1 支队以及张才千所在的第 4 支队,均被划归到中原军区第 1 纵队之下。当时第 1 纵队司令员为王树声,皮定均担任第 1 纵队第 1 旅旅长,也就是在中原突围时战功赫赫的“皮旅”。而张才千则担任第 1 纵队第 2 旅旅长,他曾经率领的 770 团被编为第 1 纵队第 2 旅 5 团,团长为杨洪先,政委为舒烈光。
至此,我们已清晰地了解中原军区第 1 纵队第 2 旅 5 团的历史渊源。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探寻这支有着光荣历史的部队是如何走向全军覆没的悲壮结局的。
中原突围:战略转移与军区组建
中原危机与突围指令
1946 年 4 月,蒋介石悍然撕毁 1 月签订的停战协议及 5 月的《汉口协议》,对中原解放区展开大规模围攻与蚕食。他调遣 20 多个师的兵力,至 6 月累计围攻千余次,致使我军活动空间急剧压缩。下旬,包围中原解放军的兵力增至 30 万余,蒋介石还命刘峙于 6 月底前完成全面进攻筹备。鉴于此严峻形势,中央于 6 月 23 日果断指示:立即突围,生存第一。
皮旅传奇突围
皮定均的第 1 旅临危受命,伪装主力向津浦铁路以东佯动,迷惑敌军。皮定均在艰难困苦中保持镇定,成功掩护主力转移后,率部穿越大别山,历经多次战斗,击退国军追击,长途跋涉千余里,于 7 月下旬胜利抵达苏皖解放区,“皮旅”自此威名远扬,而其英勇行动为中原军区主力转移创造了关键条件。
主力左右路突围与会师
中原军区主力分左右两路突围。王树声率左路突围部队,包含第 1 纵队(缺皮定均的 1 旅)的 2、3 旅及第 2 纵队大部,共万余人向西突围。途中遭国军围追堵截,冲破多道防线后,7 月末成功突围至鄂西北地区。在此与江汉军区部队会师,随后依中央指示成立鄂西北军区,开辟新的游击根据地。
鄂西北军区整编与编制变化
鄂西北军区成立后进行小规模整编,原中原军区第 1 纵队的第 3 旅 7 团与原江汉军区的第 2 团合编为鄂西北军区野战旅。原中原军区第 1 纵队第 2 旅 5 团编制基本未变,仅所属军区名称变更,张才千出任鄂西北军区参谋长,部队在新的架构下继续为革命事业坚守奋战。
五团命运的转折:错失渡江良机
因国民党的持续封锁,局势不断恶化,鄂西北军区存续时间短暂,于 1947 年 2 月撤销。
军区撤销后,领导决定部队分散转移。主力团 5 团在军区参谋长张才千带领下,计划渡过长江与鄂豫边游击支队(由鄂西北军区野战旅改编而来,最初称江汉游击队,司令员李人林)会合,同行的还有兄弟团 4 团。
当时张才千身处 4 团,其驻地在当阳、远安一带,而 5 团在荆门、钟祥一带。张才千电令 5 团在移动中向 4 团靠拢。接到命令的是鄂西北军区二分区司令员杨秀坤(又名杨秀昆),他与政委刘建挺商议后制定计划:带领 5 团向当阳东北方向的淯溪河行进,渡河后直插沙市,在沙市长江段与 4 团会合渡江。
需说明的是,5 团在之前突围至鄂西北军区途中已折损近半人马,在鄂西北与敌交战又有损失,此时仅余 800 多人。计划上报张才千后,确定了 4 团与 5 团的会合时间,1947 年 2 月上旬,两团分别展开转移。
然而,到了约定时间,5 团却未赶到。原因是连日行军加上缺衣少食,战士们极度疲惫,无奈中途休息一天。兵贵神速,在当时四面受敌围堵的形势下,快速突进尤为关键。5 团这一休息,让敌人抓住机会。敌人察觉我军部队运动后,判断出我军渡江意图,迅速向沙市长江段集结。
已到达沙市的张才千久等 5 团不至,又得知敌人大量部队靠近,为避免被围,只得率 4 团先行渡江。5 团则因延误一天,前往沙市的道路被切断,渡江机会就此错失,命运也被彻底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