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的授衔仪式庄重而肃穆。

十大元帅、将军以及众多将领,每个人都为新中国立下了不容置疑的赫赫功绩。

与此同时,在香港,有个六十多岁的老人看着报纸上的十大元帅名单,连连叹气:“要是当年没站错队,那元帅之首就是我啦。”



他是张发奎,在北伐战争里那可是威名赫赫的铁军将领。

他的感叹不是没根据,可也道尽了历史大潮中的无可奈何以及个人命运的悲哀。

那,张发奎当初是咋选的?他都经历了啥?



【声名鹊起】

1896 年,张发奎在广东韶关的一个小县城呱呱坠地。

张家不算富有,不过张父在县衙当小吏,心里明白教育很重要。

张发奎的童年是在私塾里度过的,他的勤奋和聪慧还曾得到过塾师的认可。

小时候的他特别喜欢《孙子兵法》与《吴子》,书都被翻得卷了边,由此慢慢显露出他对军事的强烈兴趣。

接着,他凭借出色的成绩考进了武昌第三陆军中学,当上了正式的军事学员。



在学校的时候,张发奎的军事才能逐渐展露出来。

他不但在战术推演方面很拿手,而且对带兵也有独特看法,正因如此,受到校方教官看重,没多久就去了武昌陆军第二军官预备学校进修。

20世纪初,中国深陷内忧外患,张发奎在军事学院的时候,正赶上“反袁斗争”那阵子

青年张发奎看到了政局的动荡和百姓的困苦,特别想凭借自己手中的武器让这个破败的国家有所改变。

20多岁的张发奎,迎来了他人生中的首个高光时刻。



孙中山组建起大元帅府的警卫团,三位年轻军官获任为三个营的营长。

其中有一个人是张发奎,那时,和他共事的分别是薛岳和叶挺。

这段经历不但使他在军界初露锋芒,还让他和未来的“革命者们”缘分深厚。

20世纪20年代初,张发奎在军中已成了不容小觑的将领。

身为独立旅旅长,他所负责的那支部队遭敌军包围,双方人数差距太大,这一仗貌似没啥希望了。

然而张发奎依靠其过人的军事判断力,领着部队拼死抵御,总算盼来了援军。



在逆境中创造奇迹的他,不仅获得了“铁军”的称号,还在国民革命军中奠定了自己的地位,那时,他才29岁。

随着北伐战争的打响,张发奎的战功达到了顶峰。

他带领的部队把敌军打得落花流水,接连拿下武昌、南昌,将各路军阀打得溃不成军。

战争获胜,不仅让他的军事才能被广泛认同,还使第四军渐渐发展成了一支闻名天下的强大军队。

在他的带领下,这支“铁军”吸引了众多有才华的年轻军官,不少人后来都成了新中国的骨干力量。



【铁军的兴衰】

后来,这支军队的命运,还有张发奎本人,都因时代变化,渐渐变得动荡并走向分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