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春天,时任国家教育委员会主任的李铁映,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不同寻常”的新闻。

新闻的主角是一位家住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名叫“沈建国”的高中生,他从小学习优异,但因为家里太穷了只能辍学回家。

在很多人看来,这不过是一件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故事,可李铁映看到后,却激动地一下子从凳子上站了起来!

因为新闻中还提到,沈建国还有个不为人知的身份——小叶丹的孙子

放下报纸,李铁映立马安排人去核查沈建国的身份,在得到肯定答复后,李铁映又马不停蹄命人去接沈建国及其他几个适龄的孩子到北京,并要资助他们上学读书。



左为李铁映

两年后,为了招待小叶丹的后人,在李铁映的安排下,刘伯承的长子刘太行又专门在人民大会堂西藏厅摆了三桌宴席,规格不可谓不高!

小叶丹是谁?他的后代为什么能受到如此隆重的待遇?

他和刘伯承之间又发生过什么感人至深的故事呢?

这一切,还得从1935年那场惊心动魄的“大突围”开始。



强渡大渡河油画

一、“我们绝不做石达开第二”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经过多次血战,突破了国民党军队设置的4道封锁线,在皎平渡口巧渡金沙江。

按照毛主席的意见,大部队沿着会理至西昌的大道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然后建立新的苏区根据地。

红军的这次突围,彻底打破了蒋介石企图将红军围歼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

5月15日,恼羞成怒的蒋介石亲自坐镇昆明,他任命川军第20军军长杨森为大渡河守备总指挥,并调集了20余万人,布置在去大渡河必经的宁雅正道上。

对这次行动,蒋介石势在必得,信心满满。

在撒向红军的传单中,他们这样写道:

“前有大渡河,后有金沙江,红军已经进退两难、插翅难逃。当年石达开绝于此处,毛泽东和朱德必将是第二个石达开!”

蒋介石的“军师”杨永泰还煞有介事地分析了红军和石达开的三点相处之处:

第一,二者来到大渡河边的时间都是猪年5月份,这时候的大渡河河水暴涨、水流湍急,平时想要渡过都非常困难,更何况在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的情况之下;

第二,二者在人数上都是3万多“残兵败将”;

第三,二者都不得不选择进入彝区,而一旦进彝区就是死路一条。

当时,红军想到达大渡河,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走大路,经西昌至富林,这条路虽然平顺易行,但处处都有国民党重兵把守,3万对20万,实在没有多大胜算;

另一条就是通过大凉山的彝民区,经冕宁到达大渡河。



为什么蒋介石笃定红军进入彝区,必和当年石达开一样必死无疑呢?

1857年,由于天京事变与洪秀全产生了矛盾,翼王石达开一气之下带领队伍离开,此后,石达开率军转战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广西各地。

1863年5月14日,为了攻取四川,石达开率军渡过金沙江,到达了大渡河南岸的紫打地(今安顺场附近),当时大渡河河水暴涨,根本就无法通过。

石达开的部队在大渡河边整整逗留了一个月,也没找到渡河之法,到了6月13日,石达开见大势已去,便决定“舍命保三军”,只身向清军投降。

然而,清军出尔反尔,在将石达开凌迟处死后,将他2000多部下也悉数斩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