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财政困境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严峻考验。1920年代初期,一个刚刚诞生的政党,如何维持基本运转?如何开展革命活动?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共产国际的援助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经济来源。从最初每月不足740元的援助,到后来的3.7万元,这个数字的攀升,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这些经费主要来自苏维埃政府,通过共产国际、红色工会国际等多个渠道,以珠宝、钻石等形式秘密输送至中国。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不仅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艰难处境,更展现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对中国革命的支持。
布尔什维克的革命资金链
1919年初的莫斯科,列宁正在处理一份来自副外交人民委员加拉罕的"绝密"级文件。这份文件请求拨付20万金卢布,用于支持东方各国的革命运动。
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苏维埃政府虽然面临着战后重建的巨大经济压力,但仍决定投入大量资金支持世界革命。为此,俄共(布)中央组织局专门成立了常设预算委员会,负责处理各国共产党的财政援助请求。
共产国际的资金来源并非单一渠道。除了正式预算外,还设立了"预备"基金、"秘密"基金和政治局基金。1921年7月,一个总额高达5000万马克的法兰克福秘密基金正式设立,由列宁、托洛茨基和季诺维也夫三人组成监督委员会。
资金的输送过程极其隐秘。共产国际往往不直接转移纸币,而是选择珠宝、钻石等贵重物品。这些物品被巧妙地藏在谍报员的皮鞋鞋掌和便鞋的鞋跟里,秘密运往各国。
在中国,这个庞大的资金网络开始于1920年。当年4月,俄共(布)远东局外事处代表维经斯基抵达上海,协助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随后,在伊尔库茨克建立了一个关键的中转站,负责传递莫斯科的指示、文献、人员和经费。
为了更有效地开展东方革命工作,俄共(布)中央委员会西伯利亚局在伊尔库茨克设立了东方民族部。这个机构下设中国处、朝鲜处和蒙藏处三个部门,专门负责各地区的革命活动。
在这个时期,共产国际还在国外建立了大量出版社,仅1929年1月就有18个之多。这些出版社大多依靠莫斯科的津贴维持运营,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包括柏林的卡尔·霍埃姆出版社、文学与政治出版社,以及阿姆斯特丹和纽约的出版机构。
至此,一个以莫斯科为中心,覆盖欧亚的革命资金网络已经形成。这个网络不仅为各国共产党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持,更为世界革命运动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建党初期艰难求索路漫漫
1920年的上海,一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革命正在悄然酝酿。维经斯基带着共产国际的第一笔经费来到这座东方大都市,开始寻找有志之士建立共产主义组织。这笔经费主要用于创办报刊、租用办公场所和支持工人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