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兵队长李殿冰是著名的神枪手,仅1943年不到一年时间,被他击毙的日军就有267个。

李殿冰发明的“麻雀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5种特殊战术中,以其实用、高效,被视为经典。



李殿冰民兵游击小组

1913年12月,李殿冰出生在曲阳县尖地角村。

尖地角村位于北岳恒山东麓,是曲阳县最北端的深山区。尖地角村因地理位置得名,村子东侧是唐县,西边与阜平县为邻,全村只有49户人家,交通十分不便。

李殿冰家境贫寒,童年时卖过豆腐、红薯,十二岁那年,李殿冰扛着一支土枪进山狩猎,展现出他出色的射击天赋。

李殿冰狩猎机警果断,专挑大型猛兽下手,虽然风险大,可收益高,李殿冰18岁那年,打死了一只老虎,依靠卖虎皮和虎骨的收入,李殿冰娶了个漂亮媳妇,还买了一支步枪。

从此李殿冰更如虎添翼,他经常只身深入到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里,打到的猎物之多,让其他猎手自愧不如。



1937年10月初,日军侵占曲阳县城。10月中旬,八路军115师收复曲阳县城,这也是我军收复的第一座县城。

1938年10月,日军集结重兵,准备围攻曲阳县城。守城的八路军首长审时度势,主动放弃县城,转移到武家湾一带。

1939年初,日军出动两万多人,开始对武家湾区进行残酷的大“扫荡”。

截止到1944年初,日军出动万人以上,对武家湾区的“扫荡”,多达11次(每年两次,1944年一次)。这还不包括驻扎在曲阳、灵山县城里,以及周边各据点日伪军的偷袭。

大大小小的战斗,几乎每天都有。武家湾区在抗日战争中,是全国战斗最频繁的地区,没有之一。

由于日军的严密封锁,李殿冰不能出外打猎,家里的日子每况日下,青黄不接时只能靠挖野菜,剥树皮充饥。

1939年春天,日军进入尖地角村“扫荡”,将李殿冰家毛驴给抢走了,李殿冰忍无可忍,主动报名当了民兵。李殿冰枪法好在当地是出了名的,被直接任命为 武家湾区民兵队长。

李殿冰靠做猎人时锻炼出的超强生存能力,在战争中如鱼得水。

李殿冰指挥的民兵,一般时候都三五成群,编成若干个民兵游击小组,小组长大都由枪法好的猎人担任。

民兵们熟悉地形,还能得到当地百姓的鼎力支持,他们主动出击,本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原则,专打日军军官,一击必中,然后也不恋战,迅速转移阵地,并伺机再次打击敌人。李殿冰将这种战术形象地称之为“麻雀战”。

麻雀忽聚忽散,神出鬼没,农民种的高粱、谷子等农作物,一旦被麻雀盯上,减产是一定的,甚至造成绝收。

李殿冰发明的“麻雀战”,让敌人头痛不已,以至于到了后来,千人以下的日军,再也不敢进入武家湾区。

1941年8月的一天上午,1200多名日军,进犯尖地角村南面的村庄,村子里的村民早已经转移。

李殿冰带着两名民兵,埋伏在山顶上,看着山脚下经过的敌人,连开5枪,5名日军倒地毙命。

恼羞成怒的鬼子,立即向山顶发起攻击。迫击炮弹将山顶上闸的乱石横飞。等鬼子气喘吁吁的爬上山顶,一个人影都看不到。

郁闷的鬼子从山顶撤下来,刚撤到半山腰,对面山梁上又飞来5颗子弹,5个鬼子又一声不吭的倒在血泊中。

日军立即向对面山梁发起进攻,结果还是一无所获。

折腾了半天,已经是中午时分了,当时正值三伏天,酷热难当。迎面又飞来两颗子弹,两名日军当场毙命。

日军立即向枪响的地方进行追击。

山脚下有一座老母庙,庙里供的是12女仙。庙门口左侧有一棵大柳树,柳树下是一个清水潭,水质甘洌。以前老母庙香火鼎盛时,水潭可以供数千香客饮用。

酷暑之下,没有比喝一口沁人心脾的甘泉水更惬意的事了。日军一拥而上,有些人在潭边喝水,更有些家伙直接跳进水潭里。清净的清水潭,愣是被鬼子搅得乌烟瘴气。

就在这个时候日军一架运输机飞了过来,准备空投。1000多名日军欢呼雀跃,他们仰面朝天,或者挥舞着帽子,或者摇晃着膏药旗。

就在鬼子得意忘形的时候,李殿冰已经再次做好了战斗准备。

李殿冰要是有挺机枪,鬼子非吃大亏不可,李殿冰没有机枪,但他有大抬杆。

这是一种土枪,三米多长,每次发射要装半斤黑火药,四五斤被人粪尿浸透铁砂。大抬杆威力巨大,就是射程有点近。只有一百米左右,但在射程内,寸草不留。



李殿冰把大抬杆架好,瞄准日军最密集的区域,扣动了扳机。

轰然一声巨响,日军倒下一大片。受伤的因为剧痛难忍满地哀嚎,更多的躺在血泊里,一动也不动。

这一枪打死了37个鬼子,受伤的不计其数。由于“子弹”都接受过特殊处理,那些受伤的鬼子,要备受折磨后,才痛苦的死去。

鬼子损兵折将,灰溜溜的撤走了。这一仗,李殿冰共击毙日军47人。

战斗结束后,八路军冀西三分区召开表彰大会,奖励李殿冰一头毛驴,并请他介绍了麻雀战的经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