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9月,东北抗日联军第7军独立团政委和团长一前一后去开会,警卫员和团长并肩而行。途经一片小树林,团长突然目光严厉,对警卫员低声说道:"去把政委打死掉!"警卫员一听犹豫了,他不知所措。就在这时,团长掏出枪来,对着政委的头部扣动了扳机。枪声响起,政委应声倒地。团长走上前来,用手放在政委的鼻子上探了探,确认他已经没了气息。团长脱下军帽,弯腰鞠躬,然后流着泪对政委的遗体说:"我也不想这样,只是在执行上级命令,请你原谅!"团长为何要打死政委?背后有何隐情?这位政委最后的命运如何?让我们一起揭开这段尘封已久的抗联历史。

毕于民,1909年生于山东省莱芜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正值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军阀混战,外敌入侵。这种大环境下,毕于民从小就培养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反抗精神。

1929年,20岁的毕于民随母亲来到黑龙江省虎林县倒木沟落户。当时的东北地区,正面临着日本帝国主义的野心和侵略。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东北三省。面对国家危亡,毕于民毅然决定加入抗日武装。

1933年3月,毕于民加入了饶河农工义勇军。这支武装力量是由当地农民和工人自发组织起来的抗日队伍。在这里,毕于民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虽然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但毕于民凭借着聪明才智和勇敢果断的性格,很快就在战斗中脱颖而出。

同年,毕于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党组织给了他政治上的指引,让他更加坚定了抗日救国的信念。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毕于民参与了多次对日作战,表现出色,屡立战功。

随着东北抗日联军的成立,毕于民被编入了抗联第7军。在这里,他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毕于民不仅勇敢善战,还善于团结群众,发动群众参与抗日斗争。他经常深入到农村,向农民宣传抗日道理,组织农民支援抗联。



在一次战斗中,毕于民带领一个小分队,成功袭击了日军的一个哨所,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这次行动不仅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还极大地鼓舞了抗联战士的士气。毕于民的名字开始在抗联中传开,成为众多抗日战士学习的榜样。

由于表现突出,毕于民很快就得到了上级的重用。他先是被任命为连长,后来又升任营长。每一次提拔,毕于民都以更加出色的表现回报组织的信任。他带领的部队在多次战斗中都取得了胜利,成为抗联第7军的一支劲旅。

到了1938年,毕于民已经是抗联第7军独立团的政委。作为政委,毕于民不仅要参与军事指挥,还要负责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他经常给战士们讲述抗日的意义,鼓励大家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斗争。在毕于民的努力下,独立团的战斗力和凝聚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毕于民的表现也引起了日本侵略者的注意。日军悬赏5万元要他的人头,这在当时是一笔巨额赏金。但是,这不仅没有吓倒毕于民,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抗日决心。他常说:"日本人越是想要我的命,我就越要多杀几个日本鬼子。"

然而,就在毕于民事业如日中天之际,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悄然而至。1938年11月的一天,当他和其他几位团级干部一起前往军部开会时,一声突如其来的枪响,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东北抗日联军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重要抗日力量。1933年5月,为了整合东北地区零散的抗日武装力量,中共中央决定将这些武装进行重组,编为7个军,总兵力约1万余人。这支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到1936年已经发展到11个军,总兵力达到3万余人。

然而,抗联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日军对抗联的存在感到极度恐慌,调集重兵对其进行围剿。1936年冬,日军出动20万大军,对抗联展开了大规模的"讨伐"行动。这次行动持续了数月之久,给抗联造成了巨大损失。

日军的围剿策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军事打击、经济封锁和政治瓦解。在军事上,日军采取"蚕食"战术,逐步压缩抗联的活动空间。他们在东北各地修建碉堡,设立哨所,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军事网络,使抗联难以立足。



在经济上,日军实行"集团部落"政策,强迫农民迁入设有围栏的村寨,并严密监视其活动。这种做法切断了抗联与群众的联系,使抗联失去了重要的补给来源。日军还在山区实行"三光政策",烧毁房屋,毁坏粮食,驱赶百姓,企图彻底摧毁抗联的生存基础。

在政治上,日军采取利诱和威胁并用的手段,企图瓦解抗联的内部团结。他们一方面悬赏通缉抗联领导人,另一方面又派遣特务渗透到抗联内部,散布谣言,挑拨离间。

面对日军的疯狂围剿,抗联陷入了极其艰难的处境。物资匮乏成为了抗联面临的最大问题。由于日军的经济封锁,抗联难以获得充足的粮食和弹药补给。有时候,战士们连续几天只能以树皮、草根充饥。在一次战斗中,由于弹药不足,抗联战士不得不用石块对抗日军的机关枪。

恶劣的生存环境也导致了抗联内部出现了一些消极情绪。有的战士因为长期的艰苦生活而产生了动摇,甚至有人萌生了退意。更为严重的是,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将领在日军的利诱下选择了投敌。

1938年6月到10月间,就有10名抗联将领叛变投敌,其中包括两名参谋长、两名政治部主任和六名师长。这些人虽然参加抗日活动较早,但思想改造不彻底,经不起艰苦环境的考验。他们的叛变给抗联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不仅削弱了抗联的军事力量,更严重损害了抗联的军心士气。

面对这种情况,抗联的高级将领们不得不采取一些非常措施来稳定军心。他们加强了政治教育,经常召开会议,强调坚持抗战的重要性。同时,他们也加强了对内部的监督,防止日军特务的渗透。

然而,这种高度紧张的氛围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有些将领变得疑神疑鬼,动辄怀疑身边的人是叛徒。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无辜的同志也遭到了不公正的对待。

就在抗联陷入困境之际,一个名叫郑鲁岩的人开始在抗联第7军崭露头角。郑鲁岩是山东日照人,1938年时已经是抗联第7军的政治部主任。他能力出众,为革命做出了不小的贡献。然而,随着地位的上升,郑鲁岩的一些性格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



郑鲁岩独断专行,不愿意听取下属的意见,甚至对那些比自己优秀的部下心生嫉妒。在当时抗联与总部联系困难的情况下,郑鲁岩的这些行为给抗联内部带来了新的隐患。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1938年11月20日,抗联第7军各团领导接到了一份来自政治部的紧急通知,要求他们立即前往军部开会。然而,他们不会想到,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血腥的阴谋......

1938年11月20日,东北抗日联军第7军各团领导接到紧急通知,要求立即前往军部开会。当天早晨,寒风凛冽,天空阴沉沉的,仿佛预示着即将发生的不祥之事。各团领导纷纷踏上了前往军部的路途,其中就包括独立团政委毕于民和团长李春山。

李春山是个老党员,入党比毕于民早,但因为能力稍逊而担任团长一职。两人一前一后走在小路上,警卫员紧随其后。路过一片小树林时,李春山突然停下脚步,回头对警卫员低声说道:"去把政委打死!"警卫员一时愣住了,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就在警卫员犹豫不决的时候,李春山突然掏出手枪,对准前方正在走路的毕于民,毫不犹豫地扣动了扳机。枪声划破了寂静的山林,毕于民应声倒地。李春山快步上前,俯身探了探毕于民的鼻息,确认他已经断气后,脱下军帽,向毕于民的尸体深深鞠了一躬。

李春山流着泪对毕于民的遗体说:"对不起,我也不想这样,只是在执行上级命令。请你原谅!"说完,他迅速整理了一下情绪,命令警卫员将毕于民的尸体就地掩埋,然后继续赶往军部。

这起震惊抗联的政治谋杀案,背后其实是政治部主任郑鲁岩精心策划的一场阴谋。郑鲁岩出生山东日照,1938年时已经是抗联第7军的政治部主任。他能力出众,为革命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同时也野心勃勃,渴望更大的权力。

郑鲁岩一直对毕于民心存嫉妒。毕于民年轻有为,深得战士们的爱戴,在抗联中声望日渐上升。郑鲁岩担心毕于民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暗中策划除掉这个潜在的竞争对手。



为了达到目的,郑鲁岩先是在军中散布谣言,说毕于民有叛变的嫌疑。他利用当时抗联内部人心惶惶、互相猜疑的氛围,让这个谣言逐渐得到认同。然后,他又伪造了一份"证据",声称毕于民已经秘密与日军取得了联系,准备投敌。

郑鲁岩将这个"发现"报告给了军长李延禄。李延禄是个老实人,平时就对郑鲁岩言听计从。面对郑鲁岩提供的"证据",李延禄没有深究,就同意了郑鲁岩提出的处决毕于民的建议。

为了避免打草惊蛇,郑鲁岩建议不要公开审判,而是秘密处决。他还精心挑选了执行任务的人选——独立团团长李春山。郑鲁岩知道李春山一直对毕于民有些嫉妒,因此更容易接受这个任务。

11月19日晚上,郑鲁岩召见了李春山,向他传达了"上级命令"。他告诉李春山,毕于民已经叛变,必须立即处决,以防止更大的损失。李春山虽然内心有些疑惑,但面对"上级命令",他不敢违抗,只能领命而去。

就这样,在郑鲁岩的精心策划下,毕于民命丧黄泉。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毕于民的突然"失踪"引起了许多人的怀疑。特别是独立团的战士们,他们对敬爱的政委突然不见了感到十分不安。

为了平息众怒,郑鲁岩又编造了一个谎言,声称毕于民已经叛变投敌。他甚至伪造了一封"毕于民的悔过书",企图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说法。然而,了解毕于民为人的战士们对此深表怀疑。

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相开始一点点浮出水面。一些目击者开始私下议论,说看到李春山和毕于民一起进入树林,但只有李春山一个人出来。还有人说听到树林里传来枪声。这些传言逐渐汇集成一股质疑的声音,让郑鲁岩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就在郑鲁岩准备进一步掩盖真相的时候,一个意外的转机出现了。1939年初,抗联总部派来了调查组,要彻查毕于民失踪一案。郑鲁岩知道,自己精心编织的谎言即将被戳穿。就在调查即将展开的前夜,郑鲁岩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



1939年初,东北抗日联军总部派出调查组前往第7军,目的是彻查毕于民失踪一案。这个消息如同一块巨石,重重地砸在了郑鲁岩的心头。他知道,自己精心编织的谎言即将被戳穿。在调查即将展开的前夜,郑鲁岩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叛变投敌。

2月15日,一个寒冷的夜晚,郑鲁岩悄悄离开了抗联驻地。他带走了一些重要文件和一小队亲信,穿过茫茫白雪覆盖的森林,向日军据点方向前进。这一路上,郑鲁岩不断回头张望,生怕有人发现他的行踪。

经过一夜的跋涉,郑鲁岩一行人终于到达了日军据点。起初,日军对这群突然出现的"抗联分子"持怀疑态度,但当郑鲁岩拿出那些重要文件时,日军的态度立刻发生了变化。这些文件包含了抗联的组织结构、人员分布和作战计划等机密信息,对日军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

日军立即将郑鲁岩一行人送往沈阳,交给了关东军特务机关。在那里,郑鲁岩接受了长达数天的审讯。他不仅详细交代了抗联的情况,还主动提出要协助日军剿灭抗联。日军对郑鲁岩的"诚意"表示满意,决定重用他。

然而,郑鲁岩的叛变并没有像他预想的那样一帆风顺。首先,他的一些亲信在得知真相后,对他的行为感到震惊和愤怒。其中有两名战士趁夜色逃走,冒着生命危险返回抗联,揭露了郑鲁岩的叛变行为。

这个消息如同一颗炸弹,在抗联内部引起了巨大的震动。许多人难以相信,一直以来口口声声喊着抗日口号的郑鲁岩,竟然会背叛革命。这个事件严重打击了抗联的士气,一时间,人心惶惶,互相猜疑的氛围更加浓重了。

与此同时,郑鲁岩的叛变也给抗联带来了直接的军事威胁。利用郑鲁岩提供的情报,日军对抗联展开了一系列精准打击。仅在一个月内,抗联就损失了三个重要的秘密基地和大量物资。更为严重的是,有几名重要的抗联领导人被日军抓获,这对抗联的领导体系造成了沉重打击。

面对这种危急局面,抗联总部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他们立即下令重组第7军的领导班子,同时对全军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清查,以防止还有其他叛徒。这次清查持续了近两个月,期间有不少无辜的同志受到了牵连,一些优秀的干部被错误地处理了。



与此同时,日军也在积极利用郑鲁岩。他们让郑鲁岩录制了一段广播讲话,呼吁抗联战士放下武器投降。这段广播在东北地区反复播放,对一些意志不坚定的抗联战士产生了负面影响。有少数战士听信了郑鲁岩的话,选择了投降。

然而,郑鲁岩很快就发现,他在日军那里的日子并不好过。日军虽然重用他,但始终对他保持警惕,不允许他接触重要事物。郑鲁岩被安排在一个日军控制的"伪满洲国"政府部门工作,每天的工作就是写一些宣传文章,劝说抗联战士投降。

1940年夏天,一个意外的机会让郑鲁岩见到了他的一位老部下。这位老部下已经被日军俘虏,正在接受审讯。当郑鲁岩走进审讯室时,这位老部下用充满鄙视的眼神看着他,然后啐了一口,骂道:"叛徒!"这一幕深深刺痛了郑鲁岩,让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

就在这时,日军突然对郑鲁岩采取了行动。他们声称发现郑鲁岩仍在暗中与抗联保持联系,准备策划逃跑。尽管郑鲁岩极力否认,但日军并不相信。他们将郑鲁岩关进了一个秘密监狱,开始对他进行严刑拷打。

在狱中,郑鲁岩终于明白,自己的叛变不仅背叛了革命事业,也葬送了自己的前途。他开始后悔自己的决定,但一切都已经太晚了。1941年初的一个寒冷夜晚,郑鲁岩在狱中悄然离世,具体死因不明。

郑鲁岩的叛变,给东北抗日联军带来了沉重的打击。然而,这个事件也让抗联认识到了加强思想教育和组织纪律的重要性。在随后的岁月里,抗联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省和整顿,使得队伍更加纯洁和坚强。尽管困难重重,但抗联战士们依然坚持战斗,继续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郑鲁岩叛变事件给东北抗日联军带来了沉重打击,但这并非抗联面临的唯一挑战。1941年,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加大了对东北地区的控制力度,抗联的处境更加艰难。

在这种严峻形势下,抗联总部于1941年12月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会议决定,为了保存实力,抗联各部队要采取化整为零的策略,分散到各地继续坚持斗争。这个决定虽然艰难,但却是当时形势下的不得已之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