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深秋的一个夜晚,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外事处副处长陈融生正在睡梦中,突然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惊醒。他还未及反应,一个黑洞洞的枪口就已经抵在了他的太阳穴上。来人竟是他的好友、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少将高参谢士炎。在这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为什么一位国民党少将会半夜持枪闯入挚友的房间?这把冰冷的枪口背后,又隐藏着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

一、少将谢士炎的成长之路

1912年,谢士炎出生在湖南双峰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4岁那年,北伐军在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浪潮,年少的谢士炎被这种气势所感染,暗自立志要成为一名军人。1926年秋,他只身一人来到南京,考入了"军辎学校"。

军辎学校是当时国民政府为培养后勤军需人才而设立的军事院校。在这里,谢士炎不仅学习了军事理论知识,还掌握了大量实用的后勤管理技能。他的成绩十分优异,多次被评为优秀学员,引起了校方的注意。

1932年,谢士炎以优异的成绩从军辎学校毕业。由于表现出色,他获得了进入陆军大学深造的机会。陆军大学是当时国民政府最高级别的军事院校,能够进入这所学校学习,意味着他已经踏上了军旅生涯的快车道。



在陆军大学期间,谢士炎系统地学习了现代战争理论和战术指挥,他尤其擅长步兵作战和战役指挥。1937年,他从陆军大学毕业,此时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面对国家危亡,谢士炎主动请缨上前线。

在第三战区担任步兵团长期间,谢士炎率部与日军展开了多次激战。在一次重要战役中,他采取了围点打援的战术,成功伏击了日军的增援部队,全歼敌军一千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这次战斗的胜利,不仅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也为他赢得了军中好评。

时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的顾祝同在战报中专门提到了谢士炎的表现。顾祝同称赞他"能文能武",既有文人的谋略,又有武将的胆识。这份嘉奖为谢士炎的仕途带来了转机。

此后,谢士炎连续升迁,从团长到第六战区长官部参谋处处长,军衔也晋升至少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谢士炎与孙连仲相识。两人一见如故,孙连仲欣赏谢士炎的才干,邀请他到第十一战区任职。就这样,谢士炎成为了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部的一名高级参谋。

谢士炎在军中以谋略见长,善于运用战术,为人处世也颇有城府。在第十一战区,他结识了不少军中同僚,其中就包括了后来与他有着密切联系的陈融生。两人虽然军衔有别,但因为志趣相投,很快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挚友。



二、由忠诚到质疑

1944年春,谢士炎奉命调任浙江衢州团长。这片土地上,国共两党的军事力量犬牙交错,为了对抗日军的进攻,双方不得不进行临时性的军事合作。在一次联合作战中,谢士炎亲眼目睹了解放区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抗战的场景。

当时,日军对衢州地区发起了大规模扫荡。解放区的部队虽然装备简陋,但依靠着与当地百姓的密切配合,采取游击战术,成功牵制了日军主力。一次战斗中,解放区的一支小分队仅用土制地雷和简易武器,就截获了日军一个辎重连的补给物资。这支部队将缴获的物资分发给了当地饥寒交迫的百姓,而自己却继续忍受着物资匮乏的困境。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谢士炎被调往武汉,担任前进指挥所办事处主任,负责接收日伪部队投降的工作。然而,眼前的情景却让他大失所望。一些国民党军官在接收过程中,不是考虑如何妥善处置投降部队,而是忙于搜刮战利品。有的军官甚至与投降的伪军军官私下交易,放任他们携带赃物潜逃。

更让谢士炎不能容忍的是军统特务的所作所为。这些特务以清查汉奸为名,大肆敲诈勒索。他们不分青红皂白,随意抓捕商人和普通百姓,以莫须有的罪名威胁,勒索钱财。武汉三镇的百姓苦不堪言,却又投诉无门。



谢士炎试图制止这些违法行为。他向上级反映情况,建议成立专门委员会,严格审查接收程序。然而,他的建议不仅没有得到重视,反而惹来了军统特务的报复。这些特务反咬一口,污蔑谢士炎在接收过程中横征暴敛,中饱私囊。

1946年初,一份针对谢士炎的检举材料被送到了南京。材料中罗列了大量虚假罪证,声称谢士炎与日伪势力勾结,在接收过程中贪污受贿。蒋介石看到材料后大为震怒,下令将谢士炎革职查办,关入监狱。

在狱中,谢士炎终于看清了国民党统治集团的腐朽本质。他曾经信奉的那些理想,在现实面前变得苍白无力。若不是一些有正义感的同袍为他奔走说情,他可能已经命丧囹圄。

出狱后的谢士炎被调往第十一战区。在这里,他与陈融生的交往日益密切。陈融生经常借给他一些进步书籍,这些书籍让他开始思考很多以前从未想过的问题。当蒋介石下令进攻解放区时,谢士炎已经清楚地看到,国民党正在走向自取灭亡的道路。

三、秘密接头的前奏



1946年春,第十一战区司令部内部发生了一起不大不小的争执。一名参谋在会议上提出要加强对解放区的军事封锁,谢士炎当场表示反对。他以前线战事吃紧为由,认为应该集中兵力对付土匪,而不是内耗。这场争执最终以谢士炎的胜利告终,但也引起了陈融生的注意。

陈融生开始有意无意地与谢士炎接触。两人都是军校出身,又都有留学经历,很快便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在一次茶会上,陈融生向谢士炎借了一本《新华日报》。这本被国民党查禁的报纸,却给谢士炎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4月的一天,陈融生邀请谢士炎到他家中做客。席间,陈融生拿出了几本进步书籍,其中包括《论持久战》和《新民主主义论》。这些书籍让谢士炎看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从那以后,谢士炎经常到陈融生家中借书,两人也常常讨论时局。

5月底,谢士炎接到一个神秘的任务,要他到北平参加一个军事会议。在北平饭店的307房间里,他见到了一位自称"老李"的中年人。"老李"说起了谢士炎在武汉接手时期的遭遇,对他被诬陷入狱表示同情。接着,"老李"透露,他知道谢士炎在衢州时期对解放区军民的同情之举。

这次谈话持续了整整三个小时。临走时,"老李"给了谢士炎一个联络暗号和一个秘密电台的频率。谢士炎回到驻地后,发现军统特务已经开始暗中监视他的行动。但此时的谢士炎已经下定决心,要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6月初,谢士炎按照约定,在北平西郊的一个茶馆里见到了地下党的联络员。联络员告诉他,组织上已经调查过他的经历,认为他具备接受重要任务的条件。从这一刻起,谢士炎正式开始了他的地下工作。

为了掩人耳目,谢士炎表面上仍然保持着往日的生活作风。他依然出入高级场所,与国民党军政要员应酬,但暗地里却在收集着重要的军事情报。陈融生成了他的主要联络人,两人经常以谈古论今为掩护,交换情报。

7月的一个深夜,谢士炎独自来到陈融生家中。这一次,他带来了第十一战区即将对解放区发动进攻的详细计划。这份情报及时地传到了解放区,使得解放军得以从容应对,最终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企图。

然而,这种看似平静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一份来自军统特务的密报,开始牵动着谢士炎的神经。他必须尽快确认陈融生的真实身份,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会在那个深夜,持枪闯入陈融生的家中。

四、深夜枪声背后的真相

1946年9月15日深夜,第十一战区外事处副处长陈融生的住所内,谢士炎手持手枪,将枪口对准了自己的挚友。这一幕看似充满戏剧性,实则暗藏玄机。就在当天下午,谢士炎收到了一份军统特务处的密报,报告称陈融生可能是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

军统特务处在密报中列举了三项可疑证据:第一,陈融生经常出入一家书店,这家书店是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点;第二,有人看见陈融生在深夜与可疑人物接触;第三,陈融生的一位亲戚被证实是共产党员。军统特务处建议立即逮捕陈融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