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是每个人人生最重要的所在,而人生到最后也都要落叶生根才算是圆满,但随着全球化的飞速发展,有很多中国人选择移民、或者旅居他国,外国的月亮难道真的比较圆吗?

对美国飞虎队成员和他的后裔来说,中国的月亮确实圆,而这种“圆”是来自于历史情结与民族情感,因为他们这一家三代人都以各自的方式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

事情还要从中国的抗日战争开始说起,身为飞虎队成员之一的穆蔼仁远赴中国进行战争支援,战争结束后,他不可自拔的爱上了这片土地,不顾反对毅然留在中国。



中国的这片土地,见证了穆蔼仁儿子、孙女的出生,他的儿子从小就受他的影响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而他的孙女甚至还成为了央视的美女住持人,并说能加入中国感到非常自豪。

穆蔼仁生前经常说一句话:“我的根在中国”,这一家三代人从穆蔼仁开始就与中国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三到中国,认做故里

一家三代寄情中国的故事还要从穆蔼仁说起,他究竟与中国有怎样的情缘,能让他说出“我的根在中国”这样的话呢?

这个漫长的故事源于1940年5月,顺昌英华中学的教务长陈芝美准备再次启程赴美宣传抗战,发起募捐,并邀请美国人到英华中学任教。

时年十九岁,还在美国加州大学读书的唐迈克被陈芝美的一番言论说动了,他想到东方这个陌生的国度去走走看看,没错,唐迈克就是后来的穆蔼仁。



回到家之后唐迈克把自己的想法跟父亲说了亲说,Go ahead,唐迈克大喜过望,而且父亲还给了他一百美元作为差旅费。

当时的中国正在艰难,国内民不聊生,千疮百孔因为日本封锁了中国的海岸线,所以唐迈克只能以交换生的身份先到日本,要回国的时候才辗转乘着去香港的船前往中国内地。

当时,船长知道船上的很多乘客他们的目的地根本不是香港,所以就在入夜之后悄悄将船停靠在了宁德霞浦。



总算到了中国境内,但是因为多日辗转,长途奔波,唐迈克一上岸就上吐下泻,严重的水土不服,而此时英华中学的校友丁汉波向无助的唐迈克伸出援手,一路上对他细心照料,他的情况才有所好转。

不多时他们到了福州,唐迈克又沿着闽江,辗转到达了顺昌洋口,最终顺利到达,开始在英华中学任教。

唐迈克在英华中学虽然只教了一年书,但是这期间却给他留下了很多难忘的回忆,刚到英华的第三天,他就遇上了日军空袭崇安,英华的六名学生当场遇难。



这件事儿极大地震撼了唐迈克,正义的他一心想着要为这个国家做些什么,可是刚刚二十岁的他又能做些什么呢?

在平时授课之余,唐迈克还和学生们一起成立了一个有关时局讨论的社团,这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抗日热情,其中有些学生后来还成为了地下党,为革命工作做了很大的贡献。

“他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当时的他兼任英文墙报《tide》的顾问,1941年他回国时,还把创刊号带了回去一直珍藏着”,唐迈克在英华的学生陈世明回忆说。



1941年6月7日,唐迈克结束了英华中学的任教,临行前,学生们送了他一副写有每个人签名的卷轴,意在大家会永远记得他,唐迈克说,我会回来的。

这句话没过多久就变成了现实,1942年,刚大学毕业的唐迈克这一次回到中国,是以一名军人的身份——美国空军飞虎队中尉,来支援中国抗战的。

当时日军的暴行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公愤,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蒋介石的请求下,派陈纳德创建了一只空军飞虎队,支持中国抗战,听到这一消息的唐迈克随即报名,这下他终于能为中国做点什么了。



再次来到中国的唐迈克已经有了自己的中文名字,穆蔼仁,他始终觉得中国是一个仁爱、包容的国家,而他因为此前在中国的种种,已经深深爱上了这个国家。

因为穆蔼仁粗通日语,对福州也很熟悉,所以在战时他被派遣到厦门展开战斗,之后在汕头他还参与审讯了两名日军战俘。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了,空军飞虎队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穆蔼仁退役之后回到了美国与自己的未婚妻结婚,并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国际关系硕士学位,他想都没想就选定了中国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无论是结婚还是读书,穆蔼仁心中始终没有放下对中国的思念,1947年9月,刚拿到硕士学位的穆蔼仁就打算带着妻子一起去往中国,当时的中国战乱刚刚结束,正是百废待兴之时,而美国经济繁荣,已经是世界强国。

大家都为穆蔼仁的决定感到不解,但是穆蔼仁却不予理会,因为他对那片土地有着某种无法言说的热爱,索性穆蔼仁的妻子也是个“中国迷”,她受丈夫的影响也对这个古老神秘的东方大国感到非常好奇。



就这样穆蔼仁和妻子一起来到了福州,夫妻俩人在福建协和大学任教,教授英语和体育课程,他们还在福州的鼓岭买了一套房子,不久之后,他们的二儿子穆彼得在这儿出生,按照美国法律,出生在中国土地上的他,永远也不能当美国总统。

但是冥冥之中,在日后这个生在中国土地上,金发碧眼的男孩又会将父亲穆蔼仁与中国的情缘延续得更深,一段新的异乡情缘就此展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