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人,战力强悍箭术高超,无论男女,可骑乘战马,纵横沙场几百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匈奴人是马上的流浪者,行动诡谲,不讲什么契约,来去如风,令人难以防范。他们生性凶残,,在草原上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完整的大游牧帝国。

如今虽然匈奴人已经不在了,但是它的名字将永远留在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上。

匈奴究竟是从何而来?

西元前一千六百多年,商汤出兵攻打夏王朝的最后一任皇帝夏桀,夏王朝被灭,夏桀逃到了南疆,过了三年就死了。

夏桀死后,其子淳维携夏桀遗落的妻妾、奴仆和下属官员,逃往北边。后来,在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他们以此为基础,不断地发展壮大,并逐渐发展成为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匈奴族。



因此,根据司马迁的说法,匈奴实际上是夏人的后代,他们也有汉化的血脉,与大家一样都属于华夏人。

但是,对于匈奴人的起源,在历史上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根据王国维的《鬼方昆夷猃狁考》,商周时代的鬼方、混夷、曲贡、嵇承,以及春秋战国时代的戎人、狄人和胡人,都是匈奴人的一支。

还有一种观点,即“匈奴”指的是先秦时代北方的一个游牧部族,如“东胡”,“义渠”,“林胡”,“楼烦”,“大荔”等,均属“匈奴”。

也有人认为,以上诸种皆非匈奴人之属,匈奴人其实是由西部向北迁移而来的游牧民族,只是到了秦汉之际,才逐渐发展起来。

因此,司马迁《匈奴列传》中所述的“汉人为夏人”,只是对汉人起源问题的一种解释。

“匈奴”这个名字,在中国官方的史书上,是在公元前318年,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匈奴”这个名字。



而匈奴人真正崛起,则是在战国后期,这段时间,匈奴人经常在中原地区烧杀抢掠,因为他们没有接受过什么文明的教育,所以,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蛮不讲理,让中原地区的汉人很是头疼。

“匈”是“凶”的谐音,用来描述野性、凶残的民族;“奴”为奴才,表示轻蔑之意,而“匈奴”一词组合在一起,则表示“穷凶极恶的奴隶”。

于是,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原人把这个游牧民族称为“匈奴”,以示对他们的畏惧、憎恨与轻蔑。



长城与匈奴对中原侵略的实际阻隔

长城,是中原在春秋战国时代为了防御匈奴人的侵略,主动开辟出来的一条重要的战略防御线。

此时,中原人民在与匈奴及其他游牧民族的长期斗争中,已经意识到,只有采取主动的守势,才能更好地应对匈奴人的入侵。

也就是在北疆的群山中,修建起警戒的要塞、了望台和烽火台,再以城墙相连,作为阻挡匈奴人南下的屏障,这便是长城的最初形态。

根据历史记载,秦国,燕国,赵国都在自己的北方边界上修建过长城,以抵御匈奴。

但那时的长城却有很大的缺陷,不但比较粗糙,而且秦赵燕三国的长城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匈奴人仍时常从这些缺口进入中原。

特别是嬴政登基之后,一门心思都放在了吞并东边六个国家,一统中原上,导致中原诸侯国常年处于战乱状态,哪里还有精力去管北边的蛮人。



这个时候,历史上最早的匈奴人单于,就是在中原内战的时候,利用“蚕食”的策略,一步一步地占领了阴山(现在的内蒙古)、河套等地。

在此期间,中原诸国虽然没有太多的力量来对付匈奴,但是,匈奴所受到的压力却是大大地减少,所以,单于在中原“蚕食”的过程中,屡屡成功,匈奴的发展也是一帆风顺,国力也是一日千里。

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一统六国,自号“秦始皇”后,中原地区的政局随之大变。

不过,这位单于明显是个很单纯的人,对中原的政治并不怎么上心。秦始皇在一统中原之后,非但没有停止,反而更加肆无忌惮,更是多次在中原的边疆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你可以想象,一个小偷,每天都会爬进你家的院墙,去偷别人的东西,你受得了吗?秦始皇是个铁骨铮铮的汉子,绝对不会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一场秦、匈两国的大战,就此展开。

秦始皇派遣秦国大将蒙恬,带着三十万大军,与匈奴人大战,秦军势如破竹,很快就将阴山、河套等地的草原重新夺了回来。

他们最大的优点就是机动性,他们的战斗风格就是以攻代守。这一战,匈奴损失惨重,不得不再次撒丫子跑路,保留最后一丝东山再起的力量。



对于秦始皇来说,匈奴本就是一个巨大的隐患,如今秦军已经将他们逼退,让他们不敢再去南方牧马矢,但若是任由他们继续肆意妄为下去,迟早有一天,他们会成为大秦的祸患。

因此,秦始皇决定对秦国,赵国,燕国三国的长城,作一次大的修缮,并把它们连在一起,形成一道完整的防线。这条从甘肃临洮到辽东,长达千里的边境线,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已经修筑完成。

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宏伟工程被称为“万里长城”。从那以后,万里长城就成了中原和广袤大草原的一道关卡,匈奴人要到中原来劫掠,就得从这万里长城上走过去。

所以,万里长城能否阻挡得了匈奴人为祖先复仇的脚步?

大秦军队被匈奴人打败后,首领单于率领匈奴人,历尽千辛万苦,逃到了荒凉的草原上。

西元前二百零九年,因为单于欲废长而被他的大儿子蒙都记恨上,便将自己的父兄杀害,自立为汉人。在莫顿的领导下,匈奴人终于走上了真正的巅峰。

秦始皇驾崩后不久,蒙恬也死了,中原因此大乱。为应付反秦的力量,秦国把原匈奴国、长城一带的大批精锐军队,都调了回来。在边境力量空虚的时候,匈奴已经悄无声息地退入了南疆。



随着秦军的大量撤离,漠南草原上的局势,就变成了匈奴,月氏,东胡三方对峙。莫顿单于野心很大,很快就灭了东胡,灭了月氏,想要一统天下。

但是到了这个时候,万里长城上还有不少的士兵在镇守,匈奴人的铁骑还没有办法大举侵入中原。这也是为什么在楚汉之战的时候,中原人根本没有时间去对付匈奴的原因,而这位单于却不得不把重心转移到了其他的草原部族身上。

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击败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摩登单于更是一统大漠南北,并率领匈奴人大兴。

西汉开国之后,经历了数年的征战,国力衰弱,百废待兴,再也没有余力去打仗了。在冒顿单于的领导下,匈奴人发展成了一个强大的、制度完善的、综合战力达到巅峰的游牧国家。

不过,匈奴虽然强盛,但是要掠夺中原的百姓和财富,必须要攻破这道万里长城。莫顿单于是一个热血的人,他相信,即使万里长城是坚固的,也会有其致命的缺陷。

因此,单于为迅速找出长城的薄弱之处,命令匈奴军沿万里长城进行试探。



单于试探了一阵后,认为万里长城战线太长,需要耗费大量的防御力量。所以,匈奴人只要选择一个比较脆弱的地方强攻,就可以攻破万里长城。

最后,蒙顿单于选择了马邑为突破口。马邑地处险要之地,又靠近单于的皇宫,只要硬闯过去,那么匈奴人的军队就会直接杀了过来。

西元二百年,摩登单于派遣数支军队佯攻长城上的其它关卡,而在此期间,他召集了一支匈奴军,将马邑团团包围。

韩王信在马邑镇守边境,见刘邦对待其他开国功臣的态度,吓得魂不附体。韩王信不想落得和韩信一样的下场,所以他背叛了自己的国家,直接将马邑献给了匈奴。

于是,匈奴人毫不费力地跨过长城,进入中原,肆意劫掠,使尚未休养生息的汉王朝倍感压力,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

消息传回长安,刘邦便亲自出马,谁知智计过人的刘邦根本不是匈奴人的对手,非但没有取得胜利,反而在白山被围了七日七夜,丢尽了脸面。

最终刘邦还是靠着陈平之助,勉强逃过一劫,勉强保住了性命。刘邦知道,以如今的实力,想要击败匈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且,大汉王朝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战乱,想要更上一层楼,首先要做的就是稳定国家的经济,如果现在和匈奴打持久战,恐怕用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土崩瓦解。

于是,刘邦做出了停止对匈奴的战争,并与匈奴缔结了和约,保证了汉王朝的长期稳定和强大。刘邦以后,在文帝、吕后和景帝时代,都是以怀柔的方式对待匈奴,实行“和亲政策”。

尽管匈奴向来不守盟约,多次入侵汉地,但因为和亲的缘故,两国并未开战,这也给了汉王朝喘息的机会。

匈奴人的克星:汉武帝,一而再再而三地触动匈奴人的软肋

在匈奴看来,之前的那些大汉皇帝,实在是太好欺负了。而刘彻则不同,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君王,再加上他的“文景之治”,让他有了足够的财力,可以肆意征战,这对于匈奴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汉武帝时代,汉王朝是前所未有的强盛,但是,匈奴也是不可忽视的,他怎么可能一招就击败了曾经多次践踏过汉王朝的匈奴?

其实,武皇之所以能够在“漠南”“河西”“漠北”“大败”,并不只是因为他身边有卫青、霍去病这样的“战神”,更重要的是,他一次又一次地触碰到了匈奴的软肋。



谁都知道,中原的汉族是一个很难迁徙的传统,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依靠土地来维持自己的生活。而匈奴人却是一个典型的游牧民族,他们追求的是水源和草场,他们的移动能力很强,占据一个地方后并不会久留。

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狼性,所以他们的战斗方式非常的灵活,一旦发现情况不对,立刻就会四散奔逃。所以,每当中原大军对匈奴发动进攻的时候,都不能完全击败匈奴,所以,中原的边境问题,年复一年的重复着。

从历次匈奴对中原的侵略时期来看,可以看出,匈奴对中原的侵略多集中在秋天,而在春、夏两季,则主要是向关外撤退。为何匈奴会在秋天频繁地进攻中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