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适逢鲁迅长安行一百周年之际,本报连载王鹏程教授的《1924鲁迅长安行》。该书穿越百年时空,聚焦鲁迅人生轨迹里唯一一次西北之行,透过日常生活、旅途行踪和阅市交游等,在鲁迅的行迹和视线里,给我们呈现了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民国长安,也让我们有幸与鲁迅在长安相见。

1924年7—8月,时任国立西北大学校长的傅铜有感于陕西交通不便、文化闭塞,遂在陕西省政府的支持下,与陕西省教育厅合办暑期学校,邀请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桐龄、李顺卿,南开大学教授李济、蒋廷黻,前北京大学理科学长夏元瑮,东南大学教授陈钟凡,法国大学法学博士王凤仪等十几位学者名流前来西安讲学。他们以民国暑期学校最“豪华”的师资阵容,为三秦大地输入新思想、新学术与新方法,可谓规模空前的文化盛宴,在中国现代教育史、学术史与文化史上占有特殊而重要的一页。

从荆有麟、王鲁彦的回忆来看,鲁迅授课极具魅力和感染力。其特点,据学生描述:“一是清晰,一是好玩,经常逗得哄堂大笑,有位北大学生听他的课,笑得受不了,说是‘好玩死了’。”北京大学法文系学生常惠,曾选修过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课,并帮鲁迅印刷讲义。她晚年回忆说:“鲁迅先生讲课,是先把讲义念一遍,如有错字告诉学生改正,然后再逐段讲解。先生讲课详细认真,讲义字句不多,先生讲起来援引其他书中有关故事,比喻解释,要让学生对讲的课了解明白。学生问到讲义中的字句情节,先生一定多方讲解,直到学生明白了,先生才满意。先生的比喻,不止用书中字句,有时还在黑板上画画,不够的地方,还要用姿势表示。《中国小说史略》第八篇‘唐之传奇文’(上)有‘《异梦录》记邢凤梦见美人,示以“弓弯”之舞’,学生对‘弓弯’不明白,先生援引了《酉阳杂俎》里的故事:‘有士人醉卧,见妇人踏歌曰:舞袖弓腰浑忘却,蛾眉空带九秋霜。问如何是弓腰?歌者笑曰:汝不见我做弓腰乎?乃反首髻及地,腰势如规焉。’先生援引了这个故事,大概觉得还不够,于是仰面,弓腰,身子向后仰,身子一弯曲,就晃起来,脚也站立不稳了,这时先生自语:‘首髻及地,吾不能也。’同学们见他这样负责讲解,都为之感动。课堂上师生之间情感接近,课文内容也有情趣。对先生的讲课认真精神和有风趣的言谈,同学们都喜爱和尊敬。”

鲁迅在西安暑期学校讲学时,西安的报纸知道“周树人”就是“鲁迅”后,开始强调突出鲁迅“小说大家”的身份。鲁迅以自己的巨大影响和声望,受到了学员们的热烈欢迎。他在暑期学校的讲演《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以《中国小说史略》为蓝本,《中国小说史略》的研究对象是古代文学作品,为了更好地契合主旨,他在表达方式上自然地偏向文言文,以此来保持整体上文字与内容的统筹兼顾。在讲演时,他必须考虑言说技巧与研究对象的“隔”与“不隔”,首先“要考虑的是听众的感受,直白地说,就是听众感不感兴趣,能不能听懂。古代文学本身离听众生活较远,再用文言文讲,等于是拒人于千里之外,书面语又容易显得死板,况且照本宣科本就是鲁迅所厌恶的言说方式。受制于听众的理解、反应能力,故鲁迅在西北大学作演讲时,就采用了浅显易懂的口语表达。《变迁》作为此次演讲的现场记录稿,保留了一定的口语表达色彩和现场感”。

当时在暑期学校听课的青年的回忆,与王鲁彦、荆有麟、常惠等对鲁迅讲课的记忆大致不差,鲁迅的讲课如春风拂面,“像春风化雨”。

时任西安省立第三中学校长的刘安国,奉命负责暑期学校的招待工作。鲁迅7月21日上午开讲第一节课前,即由他领进教室,介绍给学员,并随堂听讲。他说:

……使我最难忘的是鲁迅先生不论在讲课还是和我们青年教师、青年学生接谈时,他从来不以人师自居,从来不是板起面孔,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相反,他总是像一个小学生一样,虚心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平易近人,谦虚和蔼,性情开朗,热情奔放,没一点架子,和他谈话时,像春风化雨,令人恋恋不舍。他讲课非常生动,旁引博证,联系实际,讽刺深刻,句句扣人心弦,沁人肺腑,因而使得我不能不每课必听,每听必终,课后还去请教,受益实多,留下的印象,是永难磨灭的。

当时担任招待员的私立竞化中学教员李级仁回忆:“鲁迅先生的讲演,真如他的文章一样,理论形象化,绝不抽象笼统,举出代表作品,找出恰当例证,具体发挥,没有废话,使听者不厌,并感着确有独到之处。”另一位听过鲁迅讲演,后来在易俗社任编辑的西大学生谢迈千说,“鲁迅先生上堂讲演,总是穿着白小纺大衫,黑布裤,黑皮鞋,仪容非常严肃。演讲之前,只在黑板上写个题目,其余一概口讲,说话非常简要,有时也很幽默,偶尔一笑”,内容精彩,妙语迭出,“听众完全被吸引住了”。李瘦枝回忆说:“由于鲁迅先生的讲演内容丰富,见解深刻,特别是他在讲演中的那种昂扬地战斗精神,感染力很强,不多几天礼堂上即座无虚席,及至讲到唐宋以后,就有不少人争不到座位站着听讲了。”

由以上回忆来看,鲁迅的讲课既能做到循循善诱、形象生动、旁征博引,又能做到深入浅出、见解深刻、妙趣横生,可谓难得一遇的良师。对听众而言,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实际上,鲁迅不仅是青年的良师,还是他们的益友。

北京大学国文系毕业的陕籍学生王儒卿,听闻老师鲁迅来西安讲学,专门拜访过鲁迅两次。鲁迅也很关心他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单演义曾询问王儒卿在西安见到鲁迅的感受,他回函答复如下:

承询关于鲁迅先生之事,谨复如下:

鲁迅先生是我的老师,他在北大教课即由我们那一班学生开始,教的是中国小说史。他出版的《中国小说史略》,就是给我们编的讲义。他来陕讲学是在1924年暑假,那时有个国立西北大学,与陕西教育厅合办了个暑期讲习会,鲁迅先生是请来讲学人之一,他讲的是中国小说史。那时我在天津南开学校教课,也于暑假回到西安。我到西安后,知道鲁迅先生前来讲学,去看过鲁迅先生两次,也不过是学生看老师的意义,并没谈论多少问题。

(未完待续)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

责 编 | 高思佳

审 核 | 张建全

终 审 | 张嘉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