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汉字和汉语是我们中国人,除了黑头发、黄皮肤之外,最能够表明身份的媒介。可是你们知道吗?上世纪初,由于清政府长达百年来的闭关锁国,导致我们国家在当时完全落后于西方。在被西方国家用大炮轰开了国门之后,我们国家的文人群体之中,曾经爆发过一场轰轰烈烈地“去汉化”活动。

文人们的争论

在当时,有不少文人认为,中国之所以积弱难返,就是因为汉字的学习过程太过复杂,所以就造成了大多数国人目不识丁的现状。而正好在那个时候,西方国家有了先进的工业体系和武器,废除汉字,使用拉丁字母的建议,就自然孕育而出

一九一一年,清政府被推翻之后,不少有着先进思想的文人和青年们,纷纷就如何拯救中国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有人说,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留洋情况,把中国的优秀青年们送往西方国家,去西方学习他们先进的工业体系和教育理念,等学成之后,再回来报效祖国,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也有人认为,这种方法的回报周期太长,对于被列强割据着的中国,并不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办法。因为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很有可能不等优秀青年们学成归国,中国就被西方国家给一块块侵吞掉了。我们应该继续此前执行的策略,将优秀的青年们集中起来,然后教给他们先进的思想,让他们摸索出一条,能够将中国带往富强的道路。



可随着文人的争论继续发酵,不知道是谁在这个时候,提了一句废除汉字的话。对于废除汉字这个言论,最早的提出者已经是不可考据了。但是有关于为什么要废除汉字的理论,却完完整整地被支持这一理论的人继承了下来。于是一场“两极分化”的废除汉字与否之争,就在文人群体之中拉开。

我们现今所知的大部分文学家和思想家,在当时的时候,其实都是支持废除汉字的人之一。比如写下了《狂人日记》的鲁迅先生,以及在后来的战争中被叛徒出卖而牺牲的瞿秋白先生,都曾表露过支持废除汉字的想法。尤其是瞿秋白先生,在他声称要支持废除汉字之后,更是发生了一件非常有趣的故事。



争辩走到高峰

一九二四年,当是否废除汉字的争论进入到胶着状态,双方谁都说服不了谁的时候。瞿秋白先生站了出来,他先是强调了我们为什么要废除汉字,接着便列举出了一部分废除汉字之后,我们立即就能够看得到的好处。但是他的想法,却被身为“对立阵营”的赵元任盯上,二人当即就此事吵了个不可开交。

瞿秋白提出,不管是送优秀的青年学生出国学习,还是说将优秀的青年学生聚集在一起,我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要改变中国目前的社会地位和国家状况的,在这种前提条件下,即使是废除了汉字,也不会对我们有什么影响。而且废除了汉字之后,对于普遍不识字的普罗大众而言,也并不是一件什么难事。反正他们都是不认识的,无非是换一种不认识的文字罢了。不管是否能够实现拉丁字母化,我们都是要从头教起的



对于瞿秋白的这一理念,不少文人也觉得有道理,当时的西方既然能够成为世界强国,那么在学习了他们的语言和文字之后,我们就能够更加轻松的学习他们的工业体系和教育方式。到时候,学习西方的青年们都不需要去分什么优秀与不优秀了。各人学习各自有天赋、感兴趣的方面,用更全面、更完善的方式来建设国家。

可是这个说法看起来有道理,认为不能废除汉字的文人们,却从中发现了极大的破绽。西方国家本来就是来侵略我们的,他们霸占了我们的领土,抢占了我们的资源,为的就是反哺他们自己的国家,然后进一步发展起来。等到他们发展起来了,一场战争是绝对不可能少得了的。而我们主动学习他们的语言和文字,那就无异于主动放下了武器,将自己变成了他们的奴隶



就这样,随着瞿秋白的诸多理念被提出来之后,有关是否废除汉字的争论便更加激烈了起来。不过好在这种争论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一个叫赵元任的小伙子,在报纸上刊登了一篇仅有九十四个字的短文,直接把废除汉字的弊端给明明白白的展现了出来。

揭露不争事实

此文一出,当即便将原本吵得脸红脖子粗的国内文人圈给镇住了。不少文人在阅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更是抚掌大笑,暗骂这个叫赵元任的小伙子“不讲武德”,竟然悄无声息的憋了这么一个“大杀器”出来。



这篇短文,就是网络上至今还流传着的《施氏食狮史》。全篇文字虽然不多,但是却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有趣的故事。但是让它能够流传至今的主要原因,却是这一整篇文章,都是用“shi”这个单一读音来组成的

不过当时赵元任不在国内没有亲眼看到这篇文章发表之后,一众文人的表现。但随着这篇文章一出,有关是否废除汉字的争执也就慢慢消停了下来。因为随着这篇文章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废除汉字可能还真不是一个好的办法。因为一旦将汉字废除,把语言改成拉丁字母的话,像《施氏食狮史》这种同音不同字的文章,还真就变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尤其是对于一些内容佶屈聱牙的古代书籍而言,恐怕就没有后人能够去进行解读了。这样一来,简直无异于将中华文明拦腰折断。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那些支持废除汉字的文人们也纷纷放下了自己的理念,开始重新审视起了汉字和汉语,对于中国这个古老国家的重要性。别看现在的我们都知道汉字和汉语的重要性,限于当时的国际情况和社会背景,真正有这个意识的文人,还真就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的。

哪怕是我们现在,早十年前国内不也是有着“英语热”这种现象吗?要不是近十年来,我们的综合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得到了增益,这种把西方语言当作必备技能的情况,恐怕还得再持续一段时间。



事实胜于雄辩

其实有关于废除自己的民族语言,去学习外来语种,从而导致自己的民族文化彻底断代的事情,在非洲已经有了一个十分明显的案例,那就是埃及。

作为一个曾经能够和中华文明比肩的古代文明国家,现在的埃及,早就已经变成了一个套着埃及“壳”的国家了。埃及的古代文明历史,不像我们国家,汉语和汉字的传承被保持了下来,所以我们可以把我们国家的古代王朝,以“夏商周”这样具有辨识度的名称来进行命名。

可是埃及呢?他们只能用简单的“第一王朝”和“第二王朝”来进行命名。虽然同样了从土壤中挖出了属于那个时代的古代文物,可是就这种方式上来看,是完全的舍本求末的。说到底,我们探究古代文化,为的是那些深埋在土壤之中的,属于那个时代的器具吗?我们真正需要的,实际上是属于那个时代的文明的气息。



现如今我们的文字和语言没有断绝,我们哪怕是不去博物馆,仅仅通过文字的视、听,就能够很清楚地了解,我们国家悠久而宏伟的历史。埃及行吗?

仅从这一点上面来看,我们就能够看到,文字和语言这种看似没有什么重要性的东西,对于我们的文明,究竟有着如何深重的影响。

结语

曾记得在二零一八年的时候,网络上突然流传起了这么一句话,说有西方史学家点评,称我们中国,我们中华民族,实际上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对于这句话,恐怕我们不得不给予认同。因为在这偌大的一个“地球村”里,只有我们中国人,我们中华民族,还留存着从古至今的所有文化。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宝贵财富。



鲁迅、瞿秋白赞同废汉字用拉丁字母,被他写下一个读音的96字打败

废汉字用拉丁字母?不少人的这个想法,都被赵元任用一篇短文打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