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我要离婚!"陈梅一把将结婚照摔在地上,玻璃碎片四处飞溅。
林建国呆立在原地,额头上的青筋突突直跳:
"你别冲动,48万不是全部身家,我们还有——"
陈梅声音颤抖,眼泪夺眶而出:
"还有什么?你知不知道这是我们全家的血汗钱!"
"你背着我买两千瓶酒?你疯了吗?"
五岁的儿子林俊被吵醒,揉着眼睛站在卧室门口,怯生生地看着争吵的父母。
这是1995年的杭州,一对普通夫妻因为一次冒险的投资,掀起了一场持续十五年的家庭风波。
没人知道,这些堆放在阴暗库房里的茅台酒,会如何改变他们的命运。
01
那次争吵后的第三天,陈梅带着儿子回了娘家。
林建国独自坐在冷清的房间里,看着满地的碎玻璃和那张已经变形的结婚照,只感到一阵心痛和茫然。
"我做错了什么呢?"他自言自语,"不过是想给家里创造更好的条件而已。"
林建国是杭州一家国有纺织厂的中层管理人员,收入稳定但不算丰厚。陈梅则在一所小学教书,负责教三年级的语文。两人结婚六年,省吃俭用才在城郊买了套小两居,还有十几年的房贷要还。
他们这代人正值中国经济腾飞的前夜,人人都在寻找致富的机会。而48万,几乎是他们全部的积蓄,还包括向陈梅父母借的10万。
那批茅台酒是他从大学同学王强那里得来的。王强大学毕业后去了贵州工作,现在是茅台集团的一个部门负责人。两人多年未见,一个月前王强出差到杭州,特意联系了林建国。
酒过三巡,王强悄悄告诉林建国一个"内部消息":茅台厂因为流动资金紧张,准备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处理一批库存酒,但只接受大额一次性购买。
"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王强拍着他的肩膀说,"茅台酒只会越来越值钱,囤上几年,翻个两三倍不成问题。"
林建国心动了。他想到儿子将来的教育费用,想到父母年迈后的医疗费,想到妻子一直想换的大一点的房子...这些梦想似乎都可以通过这次投资实现。
于是,他瞒着妻子,用积蓄加上借来的钱,一口气买下了2000瓶茅台酒,存放在王强介绍的一个仓库里。
他原本计划等酒升值一些后再告诉妻子,没想到被岳父发现了借条,事情就这样败露了。
陈梅的愤怒他能理解,但他依然坚信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
02
一周后,陈梅回来了,但脸上仍带着冷意。
"我妈劝我再给你一次机会,"她疲惫地说,"但你得答应我,尽快把那些酒变现,把钱还给我爸妈。"
林建国张了张嘴,想解释茅台酒需要时间增值的道理,但看到妻子通红的眼圈,最终只是点了点头:"我会处理好的。"
接下来的日子,林建国开始悄悄寻找买家。但市场行情并不如他朋友描述的那样乐观。茅台确实在升值,但速度很慢,而且买家大多只想要小批量购买。
更糟的是,有传言说市场上出现了假冒茅台酒,让许多潜在买家望而却步。
半年过去了,林建国只卖出了不到100瓶,而且价格也不理想,勉强保本而已。
陈梅的耐心也快耗尽了:"这样下去要卖到什么时候?我爸妈还在等钱救急呢!"
就在这时,一个意外的机会出现了。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许多投资者急于变现资产。一位香港商人听说林建国有大量茅台酒存货,表示愿意一次性全部收购,但价格只有每瓶320元。
虽然这意味着他们能小赚一笔,但远不及林建国的预期。
"这是目前最好的机会了,"他对妻子说,"市场不稳定,再等下去可能会更糟。"
陈梅犹豫了:"但这才赚了十几万,远不够偿还借的钱和利息..."
最终,他们决定只卖出一部分,保留剩下的继续观望。
夫妻俩卖出500瓶,获得了16万元,足够应付岳父母的急需和部分债务。剩下的1500瓶,他们打算再持有一段时间。
03
随着时间推移,陈梅对那批酒的态度逐渐软化。尤其是看到茅台酒的市场价开始稳步上升,她的担忧也慢慢转变为期待。
到了2000年,中国加入WTO的谈判取得重大进展,国内经济开始蓬勃发展。茅台集团也在这一年实施了品牌战略调整,市场价格开始显著上扬。
茅台酒的市场价已经超过500元一瓶。这让林建国的决定开始显得明智起来。
"也许你是对的,"有一天晚上,陈梅主动对丈夫说,"那些酒确实在升值。"
林建国松了一口气,这是他们多年来第一次真正和解。
然而,好景不长。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全国经济受到冲击。同时,有关部门加强了对高档白酒的监管,打击囤积居奇。林建国担心被查处,决定再次减持。
这一次,他们以每瓶700元的价格卖出了700瓶,获得49万元。这笔钱让他们还清了所有债务,还换了更大的房子。
剩下的800瓶,他们决定继续长期持有。林建国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高端白酒的价值只会越来越高。
04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2005年。
这一年,林建国迎来了事业的高峰。他从国企离职,创办了自己的外贸公司,生意蒸蒸日上。陈梅也晋升为学校的教导主任,收入可观。他们的儿子林俊也已经15岁,是初中的尖子生。
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让林建国萌生了新的投资念头。尤其是看到这些年茅台酒持续升值(已达到每瓶900元左右),他更加坚定了对高端白酒投资的信心。
"我们应该再买一批茅台,"一天晚上,他对妻子说,"这次投入大一点,可以为林俊的教育和我们的养老做准备。"
令他惊喜的是,陈梅竟然同意了。过去的成功经验让她对丈夫的商业眼光有了信心。
就在这时,林建国通过商业伙伴张明得知有一批特价茅台正在出售。张明是他在商会认识的朋友,经营一家酒类贸易公司,在业内颇有声誉。
"这批酒的品质很好,价格也很合理,"张明向他保证,"每瓶只要650元,比市场价低了不少。"
林建国动心了。经过与陈梅商量,他们决定拿出这几年积累的48万元,买入这批茅台酒。
与十年前不同,这次购买是夫妻共同决定的。他们一起去银行取的钱,一起去验的货,一起签的字。他们也更加专业地考虑了存储问题,租用了一个专业的恒温恒湿仓库,确保酒的品质不会受损。
"这次我们至少要存十年,"林建国信心满满地说,"到2015年,每瓶至少能卖到2000元。"
05
岁月如梭,眨眼间又过去了15年。
2020年,林俊已经从名校研究生毕业,在杭州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表现优秀。林建国和陈梅也已经退休,过着安稳的晚年生活。
这一年,林俊决定创业,需要一笔启动资金。林建国和陈梅商量后,决定卖掉部分2005年购入的茅台酒来支持儿子。
按照当时的市场行情,普通茅台酒的价格已经超过2000元一瓶,他们当年以650元购入的这批酒,理论上已经翻了至少三倍。
一个阳光明媚的周六,林建国和陈梅带着林俊来到了存放酒的仓库。十五年没有打开过的酒箱上积了厚厚的灰尘。他们约了老朋友张明一起来,帮忙评估酒的价值和寻找合适的买家。
张明比约定时间晚到了一些。他进来时脸色有些古怪,眼神中闪烁着林建国读不懂的情绪。
"怎么了?"林建国问道,"看你的表情,是酒有问题?"
张明摇摇头,走到一个酒箱前,小心翼翼地擦去灰尘,打开箱子,取出一瓶酒。他仔细检查瓶身、封口和标签,表情越来越凝重。
"建国,你还记得当年我是怎么介绍这批酒的吗?"张明突然问道。
林建国回忆了一下:"你说是一批品质很好的茅台,每瓶650元。"
张明深吸一口气,似乎在犹豫要不要说出真相。
就在这个时候仓库门口传来一阵阵吵闹的声音,林建国听到老刘在外面叫喊:
"哪里来的小子,竟然敢截我的胡,我今天要让你好看!"
林建国心里一咯噔,看向了张明,此时张明终于说道:
"你这批酒根本不是650一瓶,它的真实价格,会让很多人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