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中原大战中,冯玉祥部下的一名参谋未经核实,误将电令会师之地沁阳写成泌阳,导致贻误战机而落败。



两支军队为什么要选择在沁阳会合呢?

原来,沁阳位于河南省北部,现在属于焦作市,靠近山西。

而阎锡山的军队大部分驻扎在山西境内,所以,选择这个地方会师,对作战非常有利。

调令发出之后,双方的军队便紧急行动、赶往会师地点。阎锡山的部队按照预定的时间赶到了沁阳,在那里等待冯玉祥的军队。

可是,左等右等,眼看着会师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却连冯玉祥军队的影子都没有看到。

这是怎么回事呢?阎锡山立即打电报向冯玉祥询问。

冯玉祥接到电报后也是一头雾水:我的部队明明派过去了呀?怎么到现在还没有到达集结地呢?

冯玉祥便立即命令参谋部核实所派出的军队现在的位置,核实的结果令人大吃一惊:这支部队并没有赶往会师地点沁阳,而是背道而驰南下赶往了河南泌阳!

泌阳在河南南部,现在属于驻马店市,离真正的会师地点沁阳300多公里,而且靠近湖北,而此时,蒋介石的中央军已在湖北集结完毕,正准备围攻泌阳。

冯玉祥大惊失色,立即命令赶往泌阳的部队马上撤回;这样一来,原定的双方会师沁阳聚歼中央军的作战计划就泡汤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原定开往沁阳的军队开往了泌阳呢?

经过调查,竟然是冯玉祥的作战参谋粗心导致的:这个参谋本来就是一个粗心大意的人,而且地理知识少得可怜,在写调令的时候,竟然把沁阳的“沁”字多写了一撇,沁字就变成了“泌”字。

于是,原本应该往沁阳会师的部队,就开往了泌阳。

这样一来,冯阎联军就陷于被动,联合作战计划就失败了。那个参谋也因自己的粗心付出了代价——被冯玉祥枪决了。

最终,中原大战的结果,是冯玉祥和阎锡山失败了。而冯玉祥更惨,从此,他再也无法掌握军队了,随后一蹶不振,失去天下。

这就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敬业精神,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

细节决定成败,这不是鸡汤理论,而是经过反复验证的真理。

仅仅因为多写了一撇,就导致了战争的失败,还因此送掉了性命,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此战被后人戏称为“败在一撇上”。多写“一撇”,是战败的表象;缺失“认真”,方为失利的实质。

正如一谚语所示:“认真是成功的秘诀,粗心是失败的伴侣。”因此,我们应该养成认真的习惯。

必须先更正一个问题,那就是给冯玉祥洗地的人鼓吹的“冯玉祥亲共”。

拜托,这货哪里亲共了?这货是很反赤的好吧?

当年苏联的确试图投资过冯玉祥,但是苏联人也低估了冯玉祥的人品。苏联被冯玉祥骗的还挺狠。

冯玉祥和苏联合作的背景,是国奉战争时,因为其吕布行为,反复横跳,导致了原本其实本应该是直奉战争(张作霖对线吴佩孚)发展成了张作霖吴佩孚阎锡山张宗昌联起手来对冯奉先开始混合四打,直接揍到他元气大伤。他为了找新的大腿,把目光瞄向了正在中国找投资项目的苏联:毕竟苏联和广州的国民党那时候合作的不是很愉快嘛,那又是武器又是顾问的。他,冯基督(迫真信基督教)便开始突然开始毫无征兆的言必称马列,还在自己会议室里挂列宁像,还主动向苏联提出来,自己对康米心向往之许久,希望去莫斯科访问,然后和广州国民政府一道,在中国北方成为另外一股国民革命力量。

这突如其来的示好把苏联都整懵:你啥时候突然信康米了?所以在一开始的时间,苏联对他反而是……有点警惕,表示你先不用着急来,你来了你的部队咋办?其实是想拖延时间,先研究考察一下。这个时间点是1925年末到1926年初。

冯玉祥却非常积极,也有点着急,表示没事我的部队都安排好了,我真的非常着急投入康米的阵营,赶快让我去莫斯科吧。还有,看在都是康米同志的面子上赶紧先支援我武器装备,不然我就要被张作霖灭掉了,你们苏联就会失去我这个大好人了啊。

苏联人:……好吧,那你来吧。

但是此时又发生一件事,就能让人看出来冯玉祥这个货的心还是很阴险的:冯玉祥溜达到外蒙时,北京发生三一八运动。

这件事的背景,是冯玉祥利用第二次直奉战争奉系分赃不均的问题,策反郭松龄和李景林反奉,然后自己趁着郭松龄出关下克上攻击张作霖大本营时,直接背刺开始攻击李景林,打算吞掉李景林的部队和地盘,于是李景林只好重新加入奉系怀抱抵抗冯玉祥。冯吕布的这波操作成功地导致了张作霖在平定叛乱后再次出关发誓要干掉冯吕布。

国奉对线时,我党北方支部选择支持国民军。当时北京依旧在冯玉祥势力范围下,北京的京畿警卫部队的长官是鹿钟麟,也就是冯玉祥的部下。当时的北京城里情况有点复杂,法理上的政府是段祺瑞,可是他已经投奔了奉系,张作霖还没有进京。奉系当时在北京的武装也就国务院的卫队 ,以及政府管辖下的警察队伍,并不多,而且那时候的北洋警察就和日本拔刀队似的,武器装备以砍刀为主。

这件事现在怎么看都诡异:北方党组织在冯玉祥部队的眼皮子底下,在冯玉祥部队控制地盘上支持冯玉祥,反对奉系张作霖。明明是优势在我的行为。结果三一八惨案发生,北京鹿钟麟手握优势兵力,面对段祺瑞总理卫队和警察对游行支持自己的市民学生的攻击图沙,居然不管不顾,放任这种行为。

不诡异吗?苏联人对冯玉祥又提高了警戒心理。又开始找理由拖延冯玉祥到苏联的时间,但是这时候冯玉祥也不着急了,就在外蒙溜溜达达,这段经历后面他写成了游记《外蒙古纪行》。

为啥他不着急了呢?因为反正华北的对线,他已经输了,他知道,回头苏联人会比他还急。

确实,因为时间到了1926年年中时,苏联人确实有点急了,没时间考察冯玉祥了。因为,第一次国民革命运动:北伐战争很快就要开始了。于是苏联人反而和冯玉祥说:你来吧,好好谈谈。

1926年5月9日,冯玉祥抵达莫斯科,受到苏联红军总参谋长叶戈罗夫和莫斯科卫戍司令迎接,规格不可谓不高。接下来的三个月,苏共为“赤化”冯玉祥,煞费苦心。一是不少高级领导人都会见了冯玉祥;二是为冯玉祥安排大量参观活动,让他看到苏联军队强大,经济发达,人民幸福。这等于暗示冯玉祥,只要他站在苏共一边,就会得到想要的援助;三是对冯玉祥进行革命教育,苏共特别安排中山大学的中共党员去做工作,包括蔡和森、刘伯坚等。

冯玉祥面对苏联的热情和思想交流感动得热泪盈眶,直说好好。然后表示,请苏联提供军火和物资援助,还有金钱支援。但是苏联顾问团……免了,不需要。

什么鬼啊,苏联人对国民政府的合作方式就是援助➕顾问团,顾问团不光是帮助整军,还有帮着搞康米主义啊。你冯吕布不会是想要卷钱然后扯呼,根本不搞康米吧?

嗯……其实冯玉祥还真是这么想的。冯玉祥一辈子都在利用别人,没有别人能利用他的时候,北洋军也好,孙中山也罢,你苏联人多个啥?

于是,从1925年到1926年7月,冯玉祥从苏联累计搞到的军火清单如下:

  • 俄式步枪38828支,日式步枪17029支,德国子弹1200万发,7.62毫米子弹4620万发,大炮48门,山炮12门,手榴弹一万多枚,附带子弹的机枪230挺,迫击炮18门。

1926年10月,在冯玉祥五原誓师后,他又从苏联那得到3500支步枪,1150万发子弹,3架飞机,4000把马刀和10支火焰喷射器。

可以说,在国奉战争被北洋多方围殴后,是苏联的援助才让西北军快速恢复元气。但是冯玉祥是咋回报苏联的呢?

在所需武器装备到手后,冯玉祥不仅严格限制苏联顾问团染指西北军,处处提防苏联人和ccp人,军事上对红方严格保密。还在公开与私下,均故意发表大量“反赤”言论,来让ccp人无法接近,来保持距离。而且,冯玉祥还关闭了一所“左倾”的学校,以警示苏共顾问团。总之,对苏联顾问和ccp,就是各种排挤,军事行动也从来不听顾问的建议。

最后,苏联顾问失望的说,“实际效果与我们预期的目的还有一段很大的距离”,“我们的希望犹如肥皂泡破灭了”。

尤其是412以后,冯玉祥的操作更是给我党遭受那致命一击(715)加上了最后一根稻草。

412后,在北洋之外,是三方鼎力:南京的蒋介石,武汉的汪精卫,以及河南的冯玉祥。当时,冯玉祥在占领河南后,招兵买马,快速扩充部队,从嫡系的二十万军队扩充到四五十万。占领的根据地包括陕西,甘肃,以及新夺取的河南,成了中原之主。

这时的冯吕布就像是楚汉相争时的韩信,宁汉竞争,他倒向谁,谁就能赢。

苏联希望他支持武汉国民政府,讨伐背叛革命的蒋介石。但是呢,冯奉先有自己的想法,他无视苏联人和ccp的恳求,按兵不动,待价而沽。标准就一个:谁给的钱多。

从道理上说,冯玉祥应该和汪精卫站一个战线。但是武汉方面没有南京有钱:415后两广倒向南京,宁方拥有上海和广东这俩当时全国最富裕的财源,开始对汉方控制区进行贸易禁运,直接导致武汉方陷入经济危机:政府每个月收入不到200万,支出高达1700万,濒临崩溃。



当时汪精卫紧急向斯大林求援想要贷款1500万卢布缓解危机,但是斯大林没答应,只答应先紧急贷款200万卢布,追加贷款以后再商量。这种关键时刻没有输血的行为,导致武汉政府只能开始狂印纸币缓解燃眉之急,结果武汉控制区快速通货膨胀,民怨极大,工运开始泛滥。而湖北地区的资产阶级和外国资本面对经济危机下工潮泛滥而武汉政府无力平定,也开始倾向于南京。并进一步促使了其余地区的反叛,比如湖北沙市的夏斗寅叛乱,和湖南马日事变后倒向南京。

顺便一说:工人们“不顾大局”的在经济危机时刻持续搞工运进一步恶化了武汉政府经济形势,又因为和ccp的盟友关系没法光明正大的弹压恢复生产秩序,也是导致了汪精卫等国民党左派开始对ccp不满并最终选择背刺的内在原因之一。

没有办法,但是,只要冯玉祥发起进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只要把南京的蒋介石干掉,重新统一国民政府,那么还能恢复革命的大好形势,于是汪精卫前往郑州,找到冯玉祥。

冯玉祥给汪精卫来了个下马威。

在郑州,冯玉祥是主,汪精卫是客,按理说应该主人迎接客人。可是冯玉祥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