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故事,非封建迷信,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旨在修心明性,启迪智慧,请读者朋友注意辨别。
晨钟响彻古刹,年轻的禅僧无尘跪坐在蒲团上,指尖死死掐入掌心。昨夜他又在梦中与同门论法——那位总被方丈赞许的师兄,在梦中将他驳得体无完肤。睁开眼时,僧袍已被冷汗浸透。
"为何我诵经万遍,却仍被这般妄念纠缠?"无尘凝视着香炉里扭曲上升的青烟,忽然想起佛陀对阿难的开示。原来真正困住修行者的,从来不是对红尘的贪恋,而是那个如影随形却难以觉察的字……
一、
此刻殿外落叶纷飞,一片沾着露水的银杏叶飘过经幡,恰好落在他摊开的《金刚经》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修行路上,最怕的不是魔,是自以为“已经没有魔”。许多修行者走入一段时间后,常常会有一个错觉:我已经超越了执着。但烦恼并未减少,痛苦也没有止息,反而在“放下”的名义之下,心变得更敏感、更易波动。为什么?
因为很多人把“执着”当成了修行的唯一敌人,却没意识到,那不过是第一道门槛。真正让人卡住的,是一种更隐秘、更深层的障碍,它常藏在看似“进步”的表象之下。
有一位居士,在闭关三个月之后,自觉进境明显,开口闭口是“无常”“空性”。但他一走出禅房,面对人群时却异常焦躁。他不满他人打断他讲话,不喜有人质疑他的境界。外人以为他修得“锐气十足”,只有他自己知道:他越来越容易陷入对他人状态的评判,对自己修行进度的对照,对“成不成佛”的焦虑。
这不是修行,这是修执。
许多人放下了对外在的执恋,却没有放下对“自己必须更好”的那种紧绷。更有甚者,把“我不执着”变成新的执着标准;把“我不能动心”当成必须达成的目标。这种心态,看似清明,实则焦灼。
佛陀曾经说过:“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但很多人修行时,越见越多“相”,越修越多“形”。于是走进一个极大的误区:拿佛法修饰我执,以无我之名稳固“我最清净”的念头。这种修行,最容易卡住,却不容易自觉。
有一个短小的公案可以佐证:
一位弟子问师父:“弟子是否还执着?”
师父答:“你连这个问题都问出来了,便已落入评断。”
弟子愣住:“难道不该自省?”
师父笑说:“省,是如实观;判,是将错对贴在心上。”
评断,不是觉察,它是一种试图“固定自己状态”的心力。它的本质,是抗拒变化,是希望在修行路上“有个答案”,而非“持续走”。
真正的修行,是如流水,不造浪,也不溺水。你看见烦恼,不随它走;你看见清净,也不贪着它长久停留。每个状态都是过程,不是结论。
所以真正的障碍,往往不是“我没修好”,而是“我非得修好才算数”;不是“我还贪”,而是“我已经不该再贪了”;不是“我动了情”,而是“我这样还算个修行人吗?”这些内在的评语,比外在的执着更强、更难剖析。
这段中,我们暂且不揭穿那个“字”,只要意识到:修行并不是要把自己打磨成一个“完美的佛像”,而是要学会在每一个不完美的当下里,不评判地走下去。这才是清净心的起点。
接下来,我们才说那一个字,它藏得深,劫得久,却不是无法松开。
二、
那么,到底是什么,才是让修行人最难迈过去的关口?如果说贪欲、执着、情爱这些都已经被逐步看破,为何心仍旧不安、念仍纷扰?
问题,就卡在一个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