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晨 编辑:冯晓晖

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

本文较长,分上下两篇发布。

作者案:起初阅读《九江市志》,其中人物篇记载寥寥,遂起了搜集资料以补充史志的心思。借助互联网的发达手段,对《三国志》《建康实录》《吴略》等书籍将公元200年至300年间柴桑发生的大事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因为各种客观原因,收集整理期间断断续续,前后耗近三周时间,全赖兴趣坚持得以完成。因资料的收集都是借助互联网的免费手段,故而供友人随意阅读。内容为史实记载,无演义小说成分,故而无娱乐成分,如觉枯燥请见谅。



东汉末年割据图 图源:知乎

一、风雨飘摇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春,孙策连续击败庐江太守刘勋及刘表部将黄祖之后顺利进军豫章郡,豫章太守华歆举城投降,自此孙策基本完成了统一江东大业。此时曹操与袁绍正在官渡对垒,孙策欲偷袭许都,因此秘密整顿军队,然而在四月遭遇原吴郡太守许贡门客刺杀(冒充韩当士卒),面部中箭,不久身亡,临死前孙策将印绶交于兄弟孙权。

刚刚接手的孙权年仅十八岁,手上的土地只有会稽、吴郡、丹杨、庐陵和豫章,各州郡闻孙策死讯均出现风吹草动,庐江太守李术公开反叛,庐陵太守孙辅通敌曹操,丹杨太守孙翊、宗室重臣孙河惨遭暗杀,刚刚归附的豫章与会稽数万山越亦蠢蠢欲动,伺机作乱,一切都朝着不利方向发展,正需要孙权施尽全力平复。



吴大帝孙权像(唐·阎立本《古帝王图》局部)

而一江之隔的江夏太守黄祖正虎视眈眈,大有跨江之势。此时,南接豫章、东通丹杨的柴桑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即是连接各州的交通要冲,又是抗拒黄祖的第一线,应派何人驻守柴桑呢?而周瑜、程普等众将均已派出平叛,手中能用之人寥寥无几。孙权几经权衡之下,将驻防重任交给了徐盛。

徐盛,字文向,琅琊人,因曹操东祸徐州逃难迁居至吴郡,遂与孙权结识,因作战勇猛而闻名,乃江表之虎臣。据《徐州先贤赞》记载,“孙权每选出战者,盛常在前”。孙权将防守重任交于徐盛,任命其为别部司马,柴桑长。

别部司马,是东汉末年的一个特殊官职,按《后汉书·百官志》记载,“别营领属为别部司马,其兵多少各随时宜。”别部,是正牌五部(北军五校)之外的扩编部队。历史上,刘备、孙坚、关羽、张飞、夏侯渊等人,都担任过此官职。

“长”是汉朝行政职务,万户以上的为“令”,万户以下县为“长”。因此徐盛当时不仅是驻守柴桑,同时也担任柴桑行政长官。孙权将行政和军务全部交付徐盛,可见对徐盛的信任。徐盛也不负重托,于当年击败黄射(黄祖之子)入侵,以二百守军重创千余人,黄射由此不敢入侵柴桑。徐盛因此在柴桑站稳了脚跟,为江东牢牢的守住了西大门。徐盛因功迁校尉并芜湖令,史书并未记载徐盛于何时升迁,根据后期孙权各部讨伐态势及黄祖反击情况,推测应于205年左右迁转。



东汉扬州刺史部地图(局部) 图源:中国历史地图集

建安八年(203年)、九年(204年),孙权伐黄祖,吕范平鄱阳,程普击乐安,太史慈抚海昏,均是在柴桑集结军力施展,柴桑一度成为出兵江夏桥头堡。

二、风云际会

建安十一年(206年),江夏黄祖不甘覆辙,再次令麾下邓龙率军攻打柴桑,遭到周瑜的迎头痛击,邓龙全军覆没战败被俘。此时的柴桑由何人驻守史书并未记载,这里有几个说法:一说由周瑜兼任守将。二说由孙权亲自驻守,然而按照《周瑜传》记载,周瑜在俘虏邓龙之后将其送至吴郡献俘,也就是说,孙权此时尚在吴郡。三说由黄盖负责守护,原因是史料记载,黄盖曾经担任过寻阳长,但是此时寻阳县大部分在江北(即湖北黄梅),处于黄祖控制范围内,且寻阳与柴桑的第一次合并是在建安二十六年(221年,见后文)。

这里在下比较采信于一说,建安十一年,周瑜时任中护军一职,中护军是三国时期最重要的官职之一,负责统帅禁军,总统诸将。而柴桑作为东吴西大门、出兵桥头堡和军事集结地,周瑜在此驻军可能性更大。建安十一年,周瑜还与孙瑜共击麻、保二屯(今湖北嘉鱼)。



三国吴地图(局部) 图源:中国历史地图集

黄祖在邓龙覆没后军力由盛至衰,同年曹操遣张辽攻击江夏,江夏北部落入曹军之手。孙权于建安十二年、十三年数讨黄祖,最终“枭其首”于江夏。

建安十三年(207年),孙权歼灭黄祖大胜而归,七月秋曹操南下,八月刘表病逝,“表子琮举众以降”,刘备南逃至夏口,孙权不明形势,遂“拥军在柴桑”,诸葛亮自荐前往柴桑向孙权求救,以激将法游说孙权(“群英会”的由来),孙权不愿受制于曹,然恐不能匹敌,因此犹豫不决。诸葛亮说明形势,立陈要害,明示孙刘联合,定能击败曹操,鼎足三分,孙权大悦。此时周瑜自鄱阳返柴桑,亦劝说应联刘抗曹,孙权由此大定,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黄盖、韩当、吕蒙、吕范、凌统、甘宁、周泰等将及三万兵沿江而上,与刘备共同抗曹,由此拉开了赤壁大战的序幕。

赤壁之战较为争议的部分在于,按《诸葛亮传》记载,孙刘联盟的主要作用者在于诸葛亮,诸葛亮主动请缨前往柴桑向孙权激说利害,并说服孙权麾下投降派,在周瑜的同样分析下,孙权改变态度由观望转为合作,组建孙刘联军。

而《吴主传》《鲁肃传》《周瑜传》《江表传》中记载孙权听从鲁肃意见,意图向曹操作战,同时召回周瑜商议方略,并邀请刘备共同迎战。周瑜在军事会议上力压投降派并促使孙权下定决心,在收到刘备肯定答复(使者诸葛亮)后,派遣周瑜鲁肃等诸将联合刘备备战。



赤壁之战示意图 图源:维基百科

之所以产生争议,考虑到三国史官采取专美本国的叙事立场(各说各的好),因此必然会产生矛盾冲突。对此,在下认为诸葛亮应是出使过孙吴,鉴于当时南北语言并未形成统一,所以有可能见过孙权手下主降派但无法说服。当然,一千人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诸葛亮促使了孙刘同盟还是孙权本就有意联盟,这里就不一一评说了。但不可否认的是,柴桑这座小城因风云际会,此时此刻俨然成为了江东吴郡(今苏州)之外的风云焦点。

未完待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