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说话给自己引来麻烦,祸从口出的案例,在古代历史上其实还真不少。
而其中,最经典的一个,可能就是三国时期的‘陆逊之死’了。
毫不客气的说,陆逊的死,其实本来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要他别说话,大家都不希望他死,孙权也从没想过要杀他。
但结果,就是因为陆逊性格太直,太喜欢‘劝别人做事’,最后引火上身,落得一个被逼自尽的下场了。
而这段故事,最初,我们要从那场两宫之争说起。
三国时期,大概在孙权在位后期的时候。因为孙权的长子孙登,早早去世,孙权不得不立自己的三儿子孙和做了新太子。
但是对于这个情况,孙权的四儿子孙霸,特别不服气,他也想做太子。
于是后来,孙霸就四处拉拢人手,发起了一场夺嫡之战。而这场夺嫡之战,后世便称作是‘两宫之争’。随着这场夺嫡大战开始,当时整个东吴的各大世家大族,很快就都被卷了进去。
但在这场两宫之争,刚刚开始的时候,陆逊其实并没有被卷进去。相反,从孙权到下面的很多大臣,都没人希望陆逊卷进去!
原因很简单!因为陆逊在东吴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如果他真的站队到某一边,那一边大概率就直接获胜了。但同时,如果陆逊真的卷了进去,不管输赢,他都势必会脱离军务,以后很难再做东吴的统帅。
在当时的局面下,没人希望陆逊倒下。毕竟,北方的曹魏,才是最大的威胁。而失去陆逊之后,东吴还能不能挡住魏国,所有人心里都没底。
不过好在,陆逊本人对这次夺嫡,并不感兴趣。陆逊最支持的人,是之前已经去世的老大孙登。而孙登死后,不管是谁做太子,陆逊其实都没那么在意。而且,出于防备魏国的目的,陆逊当时一直常驻武昌,远离了东吴中枢。
如此一来,陆逊自然就没那么容易卷进去,可以尽量保持中立了。
但谁都没想到的是,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某天,陆逊收到了一封信。
这封信来自于东吴的另一个大将,全琮。全琮虽然没有陆逊那么有名,但在东吴历史上,也打了好几场重要大战。而且后来,他还娶了孙权的大女儿,成了孙权的女婿。
此时的全琮,因为家族原因,已经隐隐站队到了老四那边。不过这一次,全琮给陆逊写信,倒还真不是想拉陆逊过来。
全琮很清楚,陆逊对于老三和老四,都没什么支持的兴趣。但是按他的理念,为了吴国的朝政,他会积极维护嫡长制度。而在这套制度下,老三明显更容易得到陆逊的帮助。
所以全琮写这封信,也是想试探陆逊。他未必真敢想拉陆逊支持老四,但如果能让陆逊两不相帮,那也是极好的!
但接下来,当全琮收到陆逊的回信时,全琮却怒了。
原因很简单!因为陆逊在信里明确表示,自己不可能出于私心去支持哪一方,主张所有人必须凭本事晋升。而且,陆逊还劝全琮,让他干脆效仿当年‘金日磾杀子’的故事,杀了自己儿子。因为全琮的儿子,当时就在老四手下做事,已经明确站队了。
客观来说,陆逊当时的提醒,其实真的是在‘好言相劝’。因为全家当时在东吴内部,地位同样很特殊。一旦全琮也卷进去,绝对会波及更多的人。
可问题是,陆逊这个‘杀子’的建议,却让全琮根本无法接受。
劝我杀儿子?这是正常人能说出来的话吗?
所以接下来,全琮彻底倒向了老四,而且开始恨上了陆逊。
当然,陆逊也不光是对全琮如此,他对其他人也是这样的。比如当时有一个叫杨竺的人,非常有名望,然后他开始支持老四。结果,陆逊却写信给人家哥哥,劝人家分家单过,以免以后被殃及满门。
这样一来,因为陆逊随意指点别人,结下了的‘仇’可就多了。而陆逊本人,也就不由自主的被卷进了这场风波。
此后不久,全琮就举报了陆逊的外甥,说陆逊的外甥谎报军功,为自己谋福利。后来,陆逊的外甥直接被撤职流放,死在了流放的地方。
而且后来,全琮这一派的人,还开始明里暗里,说一些和陆逊有关的事情。这让孙权开始渐渐怀疑,陆逊是不是也开始卷入这场夺嫡之战了。
然后,某一天,那个投效于老四的杨竺,被孙权召见,询问他立储的事情。杨竺的回答,自然是倾向于老四的,而且也很让孙权动容。
但没想到的是,就在两人说话的时候,当时在孙权床底下,还藏着一个老三的人。
结果,这个人转头就把消息告诉了老三。
再之后,老三就紧急找来了自己的亲信陆胤。陆胤是陆逊的本家侄子,所以老三就让陆胤尽快前往武昌,希望陆逊能帮自己出面说情。
而收到这个消息之后,陆逊当时也没多想,很快就出于公心,一连给孙权写了好几封信,要求不能废长立幼。而且,陆逊还提出,自己要回京城,去和孙权当面说明。
陆逊写这些信,其实真未必有站队老三的意思。但当孙权收到这封信之后,孙权却懵了。
孙权其实也知道,陆逊不会明确站队。但他更在意的,是另外一件事。
你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呢?
要知道,那天袁竺和他谈话的时候,理论上只有他们两人知道!就算真有别人知道,那也只能是孙权身边的近侍。趁着两人说话的时候,在外面偷听到的!
这也就意味着,要么袁竺是陆逊的人,要么陆逊在结交内侍!
一个大将,结交内侍,随时都能知道一个皇帝的言谈举止……这是任何一个皇帝,都无法接受的。
所以接下来,孙权马上下令,把所有可能泄露消息的人,也就是陆胤、袁竺这些人,全都抓了起来,严加拷问。同时,孙权还写了信,严厉斥责陆逊,指责他不应该打探宫中机密。
此时的孙权,其实已经不在乎陆逊到底支持谁了。他最在乎的,就是陆逊到底怎么知道的这件事!毕竟,泄密这种事情,直接会影响到国家安全,也会影响到他个人的安全。如果陆逊能随时知道他在说什么,再进一步,陆逊也能随时杀他!
这件事,孙权是万万忍不了的。
可是接下来,陆逊再次为自己的‘快人快语’,付出代价了。
这件事,原本是陆逊的本家侄子陆胤,告诉陆逊的。而陆胤是从老三那里知道的,老三是让自己的心腹,藏在孙权床底下,这才听到的。但是陆胤被抓之后,他坚决不肯坦白。
因为只要陆胤坦白,陆逊或许能被摘出来,但老三就一定得背这个‘锅’。一个太子,派人藏在自己父皇的床底下偷听消息,这事只要被捅出来,老三一定会被废。
同时,同样也被逮捕的袁竺,这时候却开始使坏了。
因为当时陆逊给袁家写过信,让袁竺的大哥和袁竺分家。所以在这个时候,袁竺可能也挺恨陆逊。再加上陆逊的存在,明显不利于老四。于是接下来,袁竺就开始诬告,说是自己泄露了消息,同时还招供了陆逊的‘二十条罪状’。
这一下,陆逊是真的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此时的陆逊,已经是进退维谷。而且他发现,如果自己证明,自己是无辜的,那么老三就一定会被废。而如果证明不了,自己就是结交近侍,同样是杀头的大罪。
就这样,最后,走投无路的陆逊,只能选择以死明志。此后不久,陆逊就愤恨而终,也有记载说他是自缢而死。
总之,就因为自己的快人快语,陆逊让自己卷入了这场莫名的夺嫡之战,最后只能一死了之。
这大概就是祸从口出的经典案例了。
如果陆逊懂得闭嘴,或许,他原本是可以活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