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是一个动乱的时代,自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战争的骚乱以及各种天灾、瘟疫,导致汉末三国出现了颇具规模的人口迁徙。迁徙方式主要有为避乱自发性的迁徙,以及军事强制掳掠性的迁徙。
一、避乱而自发进行的人口迁徙
东汉末年,皇帝宠幸宦官,外戚与宦官争斗不止,地方官员横征暴敛贪污成风,最终导致了黄巾起义的爆发。黄巾起义虽然很快被镇压,但184年之后,各地不断爆发起义,不久之后董卓入京,关东联军起兵讨董,天下陷入巨大的混乱,所以出现大规模的避乱人口。
翻开《三国志》、《后汉书》等史料,此类记录比比皆是,我们简单摘录一些:
《三国志·荀彧传》:“关中膏腴之地,顷遭慌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余万家……”
《后汉书·刘虞传》:“青、徐士庶避黄巾之难归虞者百余万口,皆收视温恤,为安立生业,流民皆忘其迁徙。”
《三国志·管宁传》“天下大乱,闻公孙度令行於海外,遂与原及平原王烈等至于辽东。”
《后汉书·陶谦传》:“初三辅遭李傕乱,百姓流移依谦者皆歼。”
《后汉书·刘焉传》:“初,南阳、三辅民数万户流入益州,焉悉收以为众,名曰“东州兵”。”
总而言之,当时整个东汉帝国,江东、巴蜀以及辽东各地兵争较少,遂多为流人所归。尤其是避乱到江东、巴蜀者更多。大概是三辅、南阳各地的人民多迁入巴蜀,徐州一带的人民则多迁到江东,冀州、青州一带人民则浮海迁往辽东,更有甚者远至南海交州。
为避乱而迁徙的,既有豪门巨族,也有平民百姓,我们所熟知的许多三国人物,很多都有迁徙的经历。比如诸葛亮兄弟本是琅琊人,诸葛瑾避难到了江东,诸葛亮则避难到荆州;管宁、邴原等浮海避乱于辽东,前往依附的有几千家;法正本是关中人,避乱进入益州。
二、各方诸侯的军事强制掠夺
东汉末年战争频发,不仅给人民的生存和生活造成了威胁,同时还引发了瘟疫、灾荒等灾难,全国人口大量减少。因此魏蜀吴三国都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了解决这个困难,强制性掠夺人口就成了各方势力的看家曲目。
(一)曹魏
曹操的实力其实一开始很弱小,起步只是袁绍所表荐的东郡太守。公元192年青州黄巾百万攻入兖州,兖州刺史刘岱被杀,鲍信、陈宫等人谋划曹操入主兖州抵抗黄巾,曹操击败黄巾军,“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
215年曹操征汉中,攻下汉中后,一度进入巴东、巴西郡(今重庆),并强行迁徙了当地8万多人,移居到河南洛阳、河北邺城一带,以补充久经战乱后、中原地区虚弱的人口;平定张鲁后,曹操又下令将汉中地区的几万户居民,强行迁徙到陕西的关中地区。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担心“江滨郡县为孙权所(攻)略”,想将江淮地区剩余的居民迁徙到北方。江淮地区剩余的人民“皆相惊,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十余万皆东渡江,江西遂空,合肥以南唯有皖城”。这次曹操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了,淮南许多人都跑到了江东。
(二)蜀汉
公元208年,曹操在当阳击溃刘备,荆州士民百姓十多万跟随刘备难逃,当时有人劝刘备扔下百姓逃走,刘备却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这表明了刘备作为一个枭雄的眼光,蜀汉也非常重视对人口的争夺。
228年第一次出师北伐的诸葛亮,在马谡失街亭后不得已撤兵。临撤退前,他下了一个命令:把西县1000多户人家,强行迁徙进入蜀汉控制下的陕西汉中。254年,姜维再次出征陇西失利后,在回军的过程中:“拔(魏国)狄道、河关、临洮三县民,居于(四川)绵竹、繁县。”
除此之外,自诸葛亮225年平定南中地区后,也经常从夷越等少数民民族抽调兵力,比如赫赫有名的无当飞军,就是从“青羌”中所选拔而出。
(三)东吴
偏安江左的孙氏政权也一直不遗余力的掠夺人口,公元199年孙策破庐江太守刘勋于皖城,尽夺其所得袁术的百工及鼓吹部曲三万人,皆徙到吴地;207年孙权攻打占黄祖胜利后,“虏其人民而还”;208年孙权彻底消灭黄祖,“虏其男女数万口”;214年孙权亲征皖城,“获庐江太守朱光及参军董和男女数万口”。
除了注重掠夺刘表、曹魏、司马氏等邻近各路军阀治下的汉族人口,江东孙氏政权一直没有停止对境内山越部族的征讨。从孙策、孙权一直到吴国灭亡之前,史书中对于征讨山越的记载屡见不鲜,据史学家统计,吴国单单从山越所获取的兵力,就不下于20万,其他人口就更不必多说了。
三、人口迁徙造成的影响
葛优有句台词——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其实不管什么时候人才都是最重要的,在冷兵器时代,不单单是人才,连人口也是很重要的。有了人口,就代表有了赋税、有了服兵役的人,才能进行战争。正是人口的迁徙,为三国鼎立奠定了人才、人口的基础。
就以吴、蜀两国政府来说,比较重要的人物多为由北方迁来的。在吴国这种迁来的人物几占半数,张昭、周瑜、鲁肃、吕蒙、吕范、甘宁、徐盛、程普、韩当等等文臣武将,几乎都是淮泗以及其它地区迁徙而来。
在蜀汉几乎达到了三分之二,刘备、诸葛亮、法正、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蒋琬、费祎、姜维、许靖等等,可以不夸张的说,蜀汉早期统治阶级上层人物,几乎没有益州本地人,全是有外地迁徙而来。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人口的迁徙,对于受迁徙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江东地区虽然两汉有一定的发展,但正是由于大规模人口迁徙,极大地开发了长江中下游;诸葛亮对于益州的治理,影响远及南中地区;交州地区甚至都得到了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三国志》裴松之注、史念海《历史地理学十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