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二年秋,易州郊外的枯草在寒风中簌簌作响。
一队素缟骑兵护卫着灵柩缓缓南行,棺中躺着年仅38岁的军师祭酒郭嘉。曹操策马立于高坡,望着逐渐远去的白幡,忽然勒紧缰绳,对身旁的程昱叹道:“奉孝去后,谁为孤辨英雄肺腑?”
此言既出,北地风沙似乎更烈三分。
享有“鬼才”美誉的郭嘉,以惊世的智慧,助曹操横扫河北,却因放纵形骸,英年早逝。他的生命轨迹,恰似划过汉末乱世的一道诡谲流星,耀眼夺目,却转瞬即逝。
颖川遗珠:从袁绍幕僚到曹营奇士
颍川阳翟,汉末名士辈出之地。
公元190年,黄巾余烬未熄,董卓乱政,天下分崩。时年21岁的郭嘉,青衫素履,怀中揣着颖川名士的荐书,北上冀州,投身于四世三公的袁绍麾下。
彼时袁绍坐拥冀州,带甲十万,帐下谋士如云,郭图、田丰、沮授皆当世俊杰,关东诸侯莫不仰其鼻息。
然而,郭嘉居冀州数月,观袁绍行事,虽礼贤下士,广纳宾客,却优柔寡断,谋而无决。
他与袁绍谋士辛评、郭图对谈时,直言道:“袁公慕周公之名,却无周公之能。欲成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终非明主。”
于是,郭嘉收拾行囊飘然离去,隐于山林。
此后,郭嘉在山野六载,看似放浪形骸,实则编织着庞大的人脉网络。他与荀彧叔侄书信往还,与程昱探讨兵法,暗中搜集各州情报。
196年,曹操首席谋士戏志才突然病逝,荀彧适时的向他举荐郭嘉:“颖川郭奉孝,王佐之才也。”
许昌丞相府内,曹操初见这位颍川寒士,眉目疏朗,衣袂飘然,言谈间机锋暗藏。
曹操问及天下大势,郭嘉说道:“明公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军资,此桓文之业也。然袁绍虎踞河北,吕布纵横徐兖,皆心腹之患。宜先定中原,后图河北。”
曹操与郭嘉纵论天下三日,竟将原定的“司空掾”之位擢升为独创的“军师祭酒”,许他参赞军机、见驾不拜。
不久后,刘备败投许昌,程昱力主除之而后快,可郭嘉却谏言道:“杀一人而失天下士心,非明主所为。”
此议看似怀柔,实藏机锋。
他深知曹操多疑,故意以“软禁”之策试探,果见曹操两策皆弃,放任刘备督兵截击袁术。君臣间的心理博弈,为郭嘉赢得了“洞悉人性”的评语。
奇谋定鼎:官渡前后的算无遗策
200年,曹袁官渡对峙,曹军粮草将尽,许昌城内暗流汹涌。袁绍遣使招降曹操部将,书信如雪片飞入曹营。
更致命者,当斥候急报孙策厉兵秣马,欲袭许昌时,曹营中文武官员面色如土。唯有郭嘉掷简于地,朗声笑道:“孙伯符轻而无备,刺客已在途矣!”
众人皆以为狂言,未料月余后,江东果然传来了孙策殒命。
这并非是郭嘉的神机妙算,而是他深耕情报之功。原来,他早通过扬州游侠,掌握了江东豪族对孙策的杀心。
当官渡僵持,众将慌乱,就连曹操都动了撤兵的念头时,郭嘉又适时的抛出了他的“十胜十败论”,为曹军树立了心理优势。
他不言粮草兵甲,专攻袁绍性格缺陷。
“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度胜也;绍外宽内忌,公外简内明,此德胜也;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公纠之以猛……”
十条锋芒,如利剑剖开袁绍的强盛表象,直指他“多谋少决、外宽内忌”的弊端,打开曹军心结。
等到袁军粮草被焚,袁绍败亡时,郭嘉又力阻曹操追击他的儿子:“穷寇勿迫,当使其兄弟阋墙。”
果然,袁谭、袁尚兄弟为争夺河北残余势力,自相残杀,以至冀州门户洞开,给了曹操顺利夺去河北的良机。
官渡战后,冀州疲敝,袁氏余党潜伏。
郭嘉奉曹操之命巡抚河北,行“柔治”之策,他力劝曹操焚毁私通袁绍的密信,重用曾撰檄文骂曹的陈琳,称道:“檄文愈毒,愈显明公雅量。”
而后又将袁绍的旧部审配、沮授子弟纳入幕府,消解河北士族敌意。冀州士族见此,纷纷改换门庭,曹魏集团由此吸纳半数的河北才俊。
此举不仅稳定了北方,使冀州三年而复殷实,更为曹操赢得了“海内归心”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