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河中,人们常以“忠奸”二分法评价太监群体,但真实的宦官形象远比刻板印象复杂。后唐时期的张居翰便是一个例外——他冒着灭族风险,在宣读圣旨时故意读错一字,让上千人免于屠刀。这一举动背后,不仅是个人的良知觉醒,更折射出乱世中权力与道德的博弈。



乱世中的后唐与王衍投降

公元925年,唐朝灭亡后的中原大地陷入军阀割据。后唐庄宗李存勖凭借军事才能逐步统一北方,而割据四川的前蜀国主王衍自知不敌,选择投降。按照惯例,投降的君主会被迁往都城软禁,但李存勖最初承诺“保其富贵”,王衍便带着亲信旧部归顺。

然而,后唐政权内部暗流涌动。李存勖虽骁勇善战,却优柔寡断,尤其宠信伶人景进。景进以“王衍旧部恐生异心”为由进谗,最终让李存勖动了杀心。一道写着“王衍一行,并宜杀戮”的诏书被秘密下达,执行者正是李存勖的亲信太监张居翰。



张居翰:从底层宦官到御前心腹

张居翰的早年经历并不显赫。他因机敏勤勉被选入宫中,逐渐获得李存勖的信任。在五代十国的动荡年代,宦官常被卷入政治漩涡,但张居翰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判断力。接到处决王衍的圣旨后,他面临两难选择:忠于皇命,还是忠于道义?

史书记载,张居翰认为“杀降不祥”,且王衍已交出兵权,诛杀其随从有违信义。更重要的是,他深知“一行”二字的含义——按当时语境,“一行”指王衍及其全部随行人员,涉及上千人;而“一家”仅限直系亲属。一字之差,生死天壤。



改诏背后的惊险操作

宣读圣旨时,张居翰面不改色地将“王衍一行”念作“王衍一家”。负责行刑的官员未察觉异样,仅处决了王衍及其亲属百余人,其余旧部得以活命。这一操作看似简单,实则凶险万分:若被揭发,张居翰必遭凌迟;即便成功,他也需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耐人寻味的是,李存勖始终未追究此事。后世分析认为,当时后唐正与契丹交战,李存勖无暇顾及细节;加之张居翰平日谨慎低调,未引起怀疑。直到晚年,张居翰才向友人透露此事,感叹:“吾以一字活千人,虽死无憾。”



历史评价与人性之光

在皇权至上的时代,张居翰的举动堪称“逆天而行”。他打破了对宦官“唯命是从”的固有印象,展现出罕见的道德勇气。北宋史学家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评价:“居翰改诏,虽违君命,实合天道。”

更深层次看,这一事件暴露了五代政治的残酷性。李存勖出尔反尔,反映乱世中承诺的脆弱;而张居翰的抉择,则凸显个体在体制缝隙中寻求善意的可能。正如明代思想家李贽所言:“匹夫一念之仁,可抵百万甲兵。”



结语

张居翰的事迹在正史中仅寥寥数笔,但他用行动证明:即便是权力结构中最卑微的群体,也能在关键时刻绽放人性光辉。今天的我们回望这段历史,不应止步于猎奇或感动,而应思考:当规则与良知冲突时,普通人该如何抉择?张居翰给出了一个跨越千年的答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