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2年(明万历十年),利玛窦被派往中国传教,在华传教28年,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最早传教士之一。

利玛窦把西方文艺复兴以后最新的天文、地理、数学知识传播到了中国,也把中国儒家经典四书五经翻译到西方,他的《利玛窦中国札记》向欧洲介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风土人情,在西方同样掀起了一股“中华风”。

因为他的传授,中国人知道了地球是圆的,知道了地图、时钟,知道了油画、玻璃,他创造的点、线、面、曲线、平面、三角形、四边形、圆、星期等中文词汇沿用至今,成为如今中国妇孺皆知的名词和概念。

他向中国人传播这些知识的过程充满艰辛,经常陷入山穷水尽境地,1599年的镇江之行,是他文化传播事业的一个转折点。


01

《利玛窦中国札记》中介绍,1599年1、2月间,利玛窦第一次到北京传教失败,应弟子瞿太素邀请,准备到苏州定居。

他沿大运河到达镇江,听说矍太素在丹阳而来到丹阳。

到丹阳后,由于长期疲劳奔波,利玛窦大病一场,几乎死去。瞿太素聘请了最好的医生为他治疗,并亲自伺奉他的起居生活。

在瞿太素精心治疗和护理下,利玛窦起死回生。他在书中说,经过治疗和休养,他身体的健康状态比以前更好。

临近春节了,在瞿太素带领下,他在镇江过了一个到中国以来最快乐的春节。


瞿太素是一个有广泛人脉和相当活动能量的“官二代”,他父亲瞿景淳是翰林院编修,最后做到礼部侍郎。

他从小走南闯北,热衷于炼丹术,在广东肇庆他遇到了利玛窦,痴迷的向利玛窦学习现代西方数学、天文、地理知识,学会了炼金术,后来成为了利玛窦最忠实的追随者,并成为利玛窦早期传教事业中,对利玛窦影响和帮助最大的人。

瞿太素是常熟人,在镇江、丹阳有广泛的人脉。来到镇江后,他带着利玛窦拜访了许多官员和社会名流,所到之处都受到热烈欢迎。


02

时值春节,正是镇江城万人空巷、全民狂欢的时候。镇江各个行会轮流发起组织,开展盛大的祭祖和庆祝游行活动,同时开展打秋千、舞长龙、耍狮子、踩高跷、荡湖船等大型民间艺术表演,以展示行会自身的影响力。

在镇江官员和社会名流的安排下,利玛窦几乎一场不落的观看游行表演活动,沉浸在镇江民众欢乐的海洋中,给他大病后的身心带来极大的愉悦。

他还在朋友的陪同下,参观了镇江的大街小巷,他发现这里市场极为繁荣,柴碳巷、胭脂巷、酒海街、牛皮巷、琴园巷、书场巷、砖瓦巷、染坊巷、粮米仓巷等等,一条街巷就是一种商品集散地,这种经济繁荣和富足的程度,是他到中国十几年来所没有看到过的。

在镇江,大家都把他作为奇人看待,礼遇有加,全城的社会名流都来拜访他,以与他结识为荣。

在与镇江官绅的交流中,利玛窦介绍了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科技文化发展成果,向他们传播最新的世界科学知识,引起了镇江士大夫阶层的极大兴趣。

他送给了镇江知府王应麟一张他在肇庆时印制的世界地图,使镇江人第一次知道地球是圆的,在地球上除了中国还有那么多的国家,中国并不是世界的中心。


最令利玛窦特别感动的是,在他过完春节,在矍太素的陪同下离开镇江时,镇江知府王应麟派出豪华的官船,专程把他送到了南京。

在南京,他受到礼部侍郎叶向高的欢迎,结识了著名思想家李贽、徐光启,被意外留下,因此他放弃了到苏州定居的安排。

在南京,他应南京吏部主事吴中明要求,修订翻刻了十几年前绘制的《山海舆地图》,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幅中文世界地图,为中国知识阶层打开了了解世界的窗口,引起轰动。

第二年,又艰难的重新进入北京,意外的被万历皇帝留下,从此他住在北京,拿着朝廷俸禄,衣食无忧,在徐光启等人协助下传播天主教和西方知识。

危难时期的镇江之行,成为利玛窦后半生事业的转折点,从此他的事业,走向光明。

他用余生,把他所掌握的西方现代科技知识悉数介绍到了中国,并把《四书》、《五经》翻译成拉丁文介绍到西方。

1610年病逝后,万历皇帝下旨允许他在北京安葬,他又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皇帝允许在中国领土安葬的外国人。

03

利玛窦的镇江之行,编成于清末的镇江地方志书《丹徒县志摭余》和民国期间的《江苏省会辑要》均有明确记载,这也印证了《利玛窦中国札记》记载的准确。


利玛窦镇江之行,不仅使镇江地方官员了解了当时最新的西方科技知识,而且使丹阳人认识了天主教。

此后不久,法国传教士在丹阳建立了教堂,这座建于明代的教堂,现在已经移建到丹阳北门,传承至今,这是如今丹阳唯一的天主教堂,也是江苏省境内最早的天主教堂之一。

1595年,利玛窦在南昌传教时,马相伯祖辈成为了天主教信徒。出生在丹阳的马相伯,是二十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天主教徒。他不仅是国共两党都非常尊敬的革命老人,而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神学博士、复旦大学的创始人、中华民国第一任的南京市长,也是推动天主教中国本土化的第一人。

从利玛窦到马相伯,天主教传承在丹阳形成跨越几个世纪的接力,它作为天主教传承在中国的一条历史路径,值得今天的我们细细品味和研究。

点击分享: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