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蜀地风光)

后梁灭了,李茂贞称臣了,非但李茂贞,吴越国,马楚国,闽国,荆南,反正大部分割据政权都俯首了,只有前蜀的王氏政权不肯臣服,当然这也是在意料之中。

因为前蜀在四川嘛,这个地方相较于其它政权,它所面对到的来自于后唐的军事压力,是最小的。

前蜀,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具有地形封闭性。

四川盆地被高山包围,北有大巴山,东有巫山,往南是云贵高原,往西是横断山脉,是山连着山,山接着山,这是大自然赐给前蜀的天然城墙。

古代没有飞机,大山就是人类难以逾越的障碍,而且当时的兵种也无非就是步兵和骑兵,步兵倒是能翻山,但是翻山太慢,而且战斗力逊色于骑兵,骑兵有战斗力,可是翻不了山,您要用兵前蜀,只能攻打关隘。

可是,剑门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金牛道易守难攻,固若金汤,要把这些地方打下来,那都足够吹一辈子了。

而且,蜀地多河流,岷江啊,嘉陵江啊,河道交错,不开阔,那么就会限制大规模军队的行动,攻击方行动不便,而防守一方却可以利用这种复杂地形来巧妙设伏。

余下,蜀地的经济发达,可以实现自给自足,拥有源源不断的后勤保障。

我们知道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而这套水库系统沿用至今,一直造福百姓,有水了,灌溉了成都平原,粮食就不缺了,而只要有粮食,就能支撑政权的长期割据。

至于其它资源,蜀地也不缺,自贡有井盐,攀西有铁,川藏古道有茶叶,可以说是要啥有啥,所以三国时期蜀汉政权才能以四川为基地,和曹魏孙吴对峙数十年,而在五代十国之后的宋朝,至南宋末期,四川都已经成为了抗蒙战争的重要粮饷来源,就更不用说南宋以四川钓鱼城抗蒙三十六年,就连蒙哥汗都战死城下了。

所以,当时前蜀君臣的心态就是,纵然你李存勖有通天之能,一时半会,你也不能染指我地。

但是没想到,李存勖派郭崇韬和李继岌攻打前蜀,从出师到前蜀灭亡,竟然只用了七十天。


(前蜀末帝 王衍)

关于后唐攻灭前蜀,到后来郭崇韬被冤杀,孟知祥割据蜀地等内容,因为在之前已经详细叙述,这里就不再重复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详尽阅读之前的内容,唯一有一点没提过的就是,在后唐灭亡前蜀之后,有一个叫做张居翰的宦官,很值得一提。

张居翰,字德卿,大唐懿宗时期的宦官。

至于祖上,家世,家学渊源,无从考查,您想想都当宦官了,那这些东西自然是一概没有。

唐朝末年的时候,大概是在昭宗时期,张居翰被外派到地方去做监军,监督谁呢?监督幽州,等于说他是和幽州的刘仁恭搭了一个领导班子,同时期被派出去的,还有一个叫做张承业的宦官,也被派出去监军,去的是太原,和李克用搭班子。

朱温入主长安之后,和崔胤一起计划诛灭宦官,宫里的宦官让他们杀了个精光,各地监军的宦官,他们也要求当地军阀全部诛杀,但是张居翰和刘仁恭的关系还比较好,刘仁恭就没杀张居翰,同样的,张承业和李克用关系也很好,李克用也没杀张承业。

甚至,这个张承业,后来河东李氏征战天下的时候,他就成了坐镇太原后方的后勤部长,主政太原的各种事务,财政上协调物资,民政上安抚流民,还积极发展农业和工商业,因为功劳很大,一度被李克用视为近臣。

李克用死之前,给李存勖选定了几个托孤大臣,一共就四个人,其中就有张承业。

一个宦官受托孤之重,您可见张承业的地位如何。

至于张居翰,因为后来幽州桀燕政权覆灭,机缘巧合之下他也投身于河东李氏麾下,也被李克用相中了,因而引为臣属。

到李存勖灭后梁,征前蜀时,张居翰已经成为了李存勖身边的内侍,很难说是权宦,但是工作还是比较重要,负责处理李存勖的一些文书。

前蜀灭亡之后,末帝王衍等王氏宗亲族人,大都投降,跟着太子李继岌的军队往回走,要迁居洛阳。

那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李存勖还是比较仁厚的,他没有对敌国皇室斩尽杀绝,而是采取了优待政策,只是就在李继岌一行人带着王衍往回走的时候,魏博兵变,李嗣源叛乱,国内出事儿了,那么这个时候庄宗身边一个叫做景进的伶人,就是皇帝所宠信的一个戏子,他就对李存勖说:

李嗣源来势汹汹,非常危险,陛下应该尽全力讨伐他,自然是要亲征,可是如果陛下您一走,洛阳空虚,而这时王衍一党又遣回居住,他们人数众多,亲族攀附,一旦作乱,局面将难以收拾,所以以臣下之见,不如将王氏一族全部杀掉,永绝后患。

实际上,早在王衍请降的时候,李存勖就十分宽容大度的对王衍发下诏书,内容是:

固当列土而封,必不薄人于险,三辰在上,一言不欺!


(后唐庄宗 李存勖)

朕会分封给你土地,以此来表彰你的功劳,而绝对不会在危难之际苛责你,日月星辰为朕做见证,每一句话都绝不会违背。

这样的豪言壮语都已经放出去了,你作为皇帝,你不能说话不算数吧?

正常来讲,如果是李存勖灭后梁之前,王衍他肯定是不会杀的,不仅不会杀,还会好吃好喝的伺候,这样青史悠悠,又给自己留下一段佳话,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李存勖已经乱套了,他的心志已经混乱了,所以他干脆不讲承诺,不讲信用,又下了一道诏书,内容是这样:

王衍一行,并宜杀戮。

意思是要把王衍一行人全都杀掉。

安稳之时,人总是会表现出无限的大度,而慌乱之际,人又会不自觉的露出凶恶的一面来。

不讲究,实在是很不讲究。

李存勖写完诏书,正好就下发到了负责处理文书的张居翰手里,张居翰往出一送,王衍等人,顷刻之间那可就人头落地了。

只是这位老宦官,他看到诏书的内容时,发现皇帝竟然要把王氏宗族全都杀掉,一来张居翰认为这于节由亏,皇帝不能出尔反尔,二来他天性质朴,不是权宦,实乃良宦,他不忍心这么多人无辜而死,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十分大胆的决定,他把诏书的内容给更改了,从“王衍一行,并宜杀戮”改成了“王衍一家,并宜杀戮”。

您要知道,王衍投降,是很多人都跟着王衍入洛,有亲族,有文官,还有武将,甚至还有不少仆从下人,大大小小加起来能有一千多人。

上天有好生之德,生死之论,于下民又有何辜呢?

如果按照李存勖的诏书执行,那这就是一千多条人命呐,相当于是直接把一个村子全给屠光了,而张居翰改了一个字,诏书发出去,从一行人变成了一家人,所以后唐军只处死了王衍亲族一家数十人,余下的蜀地官民百姓,他们的性命则得以保全。

这个事情,听起来很像故事,像臆造品,因为稍微一想,就会发现这一整个流程很不好实施,修改皇帝的诏书,皇帝不会发现吗?执行诏书命令的后唐军难道不会发现么?光是你张居翰一个人,你就能瞒天过海了么?

哎,您别说,还真有可能。


(一笔改命 张居翰)

魏博兵变,李嗣源被叛军拥立,刚刚平定的天下顷刻之间大乱,庄宗已经六神无主,无暇他顾,在他看来,杀不杀这一千人其实并不重要,他只是在杀和不杀之间做出了一个简单的选择,因为帝王眼里,人命不是人命,只是一个数字。

说的简单点,庄宗已经顾不上了。

至于说收到诏书的后唐军,也就是李继岌方面,他压根就没想到,会有人敢于修改的皇帝的诏书。

其实,这等于是张居翰玩了一个灯下黑,钻了一个空子。

人们的思维往往认为,一件事情的重要程度,和对这件事情的重视程度是对等的,觉得重要的事情必然伴随着严格的监视,大家都会觉得说皇帝的诏书,没人能修改,没人敢修改,修改了也会被识破,但实际上的情况是,越是在监管最严的环节实施反逻辑的操作,就越容易得手。

因为,大家都认为监管已经够严格了,所以大家干脆都不去监管了。

事实上,张居翰不是蜀地之人,他也从来没去过蜀地,他和王衍也不不认识,这一千多人,在被他拯救之前,跟他没有半点交情,在被他拯救之后,他们也不会知道张居翰是谁,但张居翰还是那么做了,没有原因,不图利益,而只是张居翰想要这么做。

多年前的洛阳城中,朱笔落下的瞬间,一个无人在意的老宦官,完成了对权力最优雅的解构,改诏不是涂改,变成了给暴君的文字做显微手术,风雨乱世之中,他坚信,天下尚未人心尽丧,世上总还有和他一样的人,在拯救别人,或者,在等着被别人拯救...

虽然他身体残缺,但我相信,他的心灵,要比大多数人,还要完整。

参考资料:

《旧五代史·卷七十二》、《全唐文·卷八百三十八》

马志祥.西安西郊出土的后唐《张居翰墓志》.碑林集刊,1995

李博昊.毛文锡生平述略:五代前蜀动荡政治局势的个案考察.文学研究,2015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