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阴阳风水之说广为盛行。其说法之一,即先人坟茔的风水,可关系到后世子孙的运势。以此倒推,倘若某家族有一代人突然飞黄腾达,外界常会认为是其先人坟茔选址选得好。而反映相应内容的传闻故事,也颇受旧时的文人墨客青睐。查阅古籍,可以找到很多记载。
前段时间,笔者在阅读清代山东名士王士禛的笔记著述《池北偶谈》时,就看到一则相应故事,接下来就同大家分享。
这则故事的题目为“薛忠武”。所谓“薛忠武”,所指即明代大将薛禄,其生平事迹见于《明史》。根据记载,薛禄为明初胶州薛家岛人(即现青岛西海岸的薛家岛),年少从军北平,后跟随燕王朱棣起兵,在靖难之役和北征蒙古过程中立有战功,授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封阳武侯(其子孙世袭阳武侯爵位直至明亡)。此后,他又历经洪熙、宣德两朝,圣眷不衰,去世后获赠鄞国公,谥号“忠武”。
薛禄出身普通但最终却位至公侯,实现了大幅度的阶层跨越。外人分析其中原因,认为除了薛禄自身勇武过人之外,其父亲的墓址选择也是一大关键。王士禛在《池北偶谈》中记叙的故事,就是薛禄父亲卜葬的传说。
故事的原文如下:
明鄞国忠武公薛禄,胶州人。 其父居海岛,为人牧羊,时闻牧处有鼓乐声出地中,心识之,语忠武兄弟曰:“死即葬我于此。”后如其言葬焉。 已而,勾军赴北平,其兄不肯行,忠武年少请往。 后从靖难师,累功至大将军,封阳武侯,追封鄞国公。 其地至今号薛家岛。
按照文中说法,薛禄的父亲在世为人放羊时,偶然发现一个特殊的地点,其地下隐隐可传来鼓乐声。他因此认准此地,吩咐儿子们将自己安葬于此。后来,薛禄兄弟依言而行。没过多久,官府向薛家摊派军役,薛禄代兄前去,结果就此踏上发达之路。
王士禛虽然没有明言“薛父卜葬”和“薛禄发达”之间有直接联系,但将两者放在上下文中,其潜台词不言而喻——薛禄本人诚然勇武,但明军中的勇武之人不胜枚举,并非所有的勇武之人都能活着走下战场且荣获封侯。可以说,薛禄兼具勇武与运气。勇武可以靠自己努力,而运气则只能用“卜葬”来解释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薛禄的显赫,薛家岛薛氏家族也有着较高的历史地位。如今胶东不少县市区的薛姓村落,均尊奉薛家岛为“祖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