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辈子,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有一些关键问题是一定要慢慢琢磨明白的。比如名利场的争夺,大家要么就不要过于计较和执着,要么就千万别输,你得一直赢,你赢的时候,周围全是鲜花和掌声,跪下来叫你爹的人比比皆是,但你若是输了,臭鸡蛋、烂白菜也会毫不吝啬地砸向你命运的囚车……
今天,我们要聊到的历史上一个了不起的女人——吕雉,她就是这样的。因为她死后,诸吕之乱让她们吕家身死族灭,所以很多人都对她冷嘲热讽——这就是报应,这就是蛇蝎女人的下场……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吕雉不是没有应该批判的地方,但还是希望大家能够保持最起码的理性和客观,其实“诸吕之乱”的主要原因并不在她。
公元前180年七月,吕雉病重。感觉自己时日不多了的她便开始着手安排后事。
那么,吕雉当时面临的主要潜在问题是什么呢?是她要如何去预防吕家在她死后遭受的反扑问题。刘姓宗室的仇,她们吕家应该是结扎实了,因为两家的核心利益水火不容,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所以,反而是军功集团这个不确定性因素成为了吕雉的主要考量。
吕雉最合理和最稳健的选择其实尽量维持现有格局,继续联合军功集团压制刘姓宗室,但是她们吕家后继无人呀,没有人镇得住场面,能不能顶住刘姓宗室的反扑?军功集团会不会突然翻脸不认人?这些都是极大的风险。
吕雉经过反复的思考,最终做了一个极其冒险的决定:既然外面风险太大,而自己的接班人能力有限,那还不如收拢核心资源,收缩战线,就来一次摆明车马的对峙战。只要咱们吕家能熬过这段最难熬的时间,等到小皇帝长大了,凭借咱们吕家得天独厚的政治优势,相信笑到最后的还是咱们吕家!
所以,在她弥留之际,她把赵王吕禄封为上将军,统御长安城内的北军,让梁王吕产统领南军。并反复交代吕禄和吕产:“当年高祖和大臣们有过白马之盟,现在我们老吕家出了这么多王爷,那些大臣们因为惧怕我的手段,所以一个个看起来挺老实的。现在我要走了,皇帝年纪又小,一定会有人趁机作乱的。所以,你们一定要牢牢地控制好军权,守卫好皇宫这块心脏之地。为了不给他人可乘之机,就连为我送丧你们都不要参加!安全第一!”
但是,这个浓缩了一个优秀政治家一生智慧的临终安排,却并没有被吕禄和吕产这俩货放在心上。吕雉去世后,不到两个月,整个吕家就为他俩的愚蠢陪葬了。
公元前180年七月三十日,吕后逝世,憋屈了很多年的刘姓宗室和刚刚被吕家抢了利益蛋糕的军功集团果断联手出击了。
首先跳出来拱火的是朱虚侯刘章(刘肥次子)。这位爷是刘邦的孙子,也是吕禄的姑爷,因为跟刘家和吕家都有很深的关系,所以很适合变脸,保命的时候,他可以说自己是吕家女婿;造反的时候,他可以说自己是刘家儿郎。
刘章因为一直生活在京城,手下并没有什么直属武装,所以就只能向外寻求助力,便在第一时间写信给自己哥哥齐王刘襄,说吕雉已死,吕家大势已去,但是他们打算破罐子破摔,意欲自立。所以只要大哥你敢于站出来,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再加上有我在长安城内当内应,以后你就是大汉江山的再造者,皇帝之位非你莫属。虽然我也是吕家女婿,但我心依然是刘家心,这是我从吕家内部打听来的绝密消息,可信度极高。再说,咱们只需要一个反吕的理由,吕家是不是真正要造反,其实不重要!
刘襄一听自己当皇帝的机会来了,还能成为自己家的英雄,瞬间就来感了。但是,刘襄又觉得光靠自己那点兵力,有点不保险,便去忽悠自己的叔公琅邪王刘泽(刘邦的堂兄弟)说:您辈分大、资格老,这老刘家的皇位就应该您来坐。您来齐国吧,我把齐国交给您,咱们一起起兵反吕。
一把年纪的刘泽也不知道是咋活过来的,估计也是吕雉看他有点稀里糊涂才没整他。他接到刘襄的信息后,居然不带半点怀疑就带兵去齐国了,结果被刘襄把他的兵马给吞并了。
随后,刘襄西攻济南,同时送信给各个刘姓王,列举诸吕的罪状,号召大家共同举兵讨伐。
吕产得知消息后,一脸懵逼,赶紧派老将灌婴率军去平乱。
吕产呀吕产,说你点什么好呢?你姑姑临终前反复交代你们,要护住军权、皇宫、小皇帝!你怎么能这么轻易就把军权交给别人呢?你们吕家就真的没人了吗?没有自家人上,从你爹吕泽的老部下里选个人领军也比让灌婴领军强呀。灌婴是刘邦的老兄弟,虽然不一定会忠于刘姓王爷,但起码是更不可能忠于你们吕家吧!刘姓王爷这些年已经被你们吕家折腾得够呛了,能有多大的兵力?怕啥呢、慌啥呢?!再说,只要他们一日没找到你们造反的证据,政治优势永远是掌握在你手里的,他们才是造反,昭告天下,号令各地围剿反贼嘛……
果不其然,灌婴率军走到荥阳后便不动了,主动派人跟刘襄说:“现在并没有吕家叛乱的证据,您这样举兵造反难以服众。不如我们都静观其变,要是吕家真的反了,我们就一起打入长安,那样才能天下归心。”
刘襄这个人其实水平也不高,他居然接受了灌婴的意见。起兵造反这种事情难道还有回旋的余地吗?这个时候即便是吕家没有谋反,那也必须是吕家谋反了呀,你得逼着灌婴表态嘛,问他到底是认你爷爷刘邦,还是认吕家嘛!怎么能跟他一起静观其变呢?要是后面的局势对吕家有利,你看灌婴打不打你就完事了呗!而且人家打你还名正言顺。干这种事,就得在局势不够明朗的情况下拉更多的人下水,所有观望派都是你潜在的敌人,不能给他们观望的空间。
但刘襄他们还是很幸运,因为他们遇到的对手更加菜。吕产面对这一异常状况是什么态度?他居然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既不给灌婴施压,也不对刘襄进行政治声讨,默认了这一状况。我滴个天菩萨呀,你得赶紧派人去替代灌婴呀!因为灌婴的态度已经很明显了,他虽然不一定会倒戈相向,但绝对是没打算忠于你们吕家的嘛!你要拿灌婴当一个典型,告诉那些不打算听你们吕家号令的人,会有什么后果?要重新掌控灌婴带出去的那支部队嘛!
经过吕产这一套无脑示范之后,全天下人都看明白了,吕家这俩小子就是两个绣花枕头,不中用呀!于是,太尉周勃和丞相陈平终于出手了。不是我们要安刘氏,而是你们吕氏不堪重用,还动了我们的利益蛋糕。
看看周勃和陈平的出招,这才叫“快、准、狠”。他们出其不意地派人曲周侯郦商(郦食其的弟弟)。为什么呢?因为郦商是老革命了,在军中威望极高,但他的儿子郦寄与控制北军的吕禄交情很深,这种人要是不能为己所用,就必须要及时铲除。反正就是不能给吕家留下核心助力。
在劫持郦商之后,军功集团便逼着郦寄去坑自己铁哥们吕禄。不配合就杀你爹、杀你全家。
郦寄没办法,妥协了,于是主动去忽悠吕禄说:“齐国之所以会造反,就是因为你被封了赵王却不去就藩,还留在京城掌握军队,这坏了规矩。你要想大家相安无事就得主动交出兵权,老老实实去赵国就藩。这样,大家就没法说了。”
吕禄居然还听进去了,足够让人无语不?你姑姑是让你们兄弟抓紧兵权以求自保呀,而不是让你们放下武器以求自保呀。放下武器的人,还有追求自保的资格吗?不得看对方心情吗?若真要放下武器图自保,你姑姑临终前又何必给你们去抢来南军和北军的控制权呢?
吕禄这种危险的想法放到吕家的家族内部会议讨论时,小姑姑吕媭毕竟是多吃了几年饭的人,立马就坚决制止。傻孩子呀,身为一个将军却要交出兵权,这是大难临头的事,吕家也会因此死无葬身之地的!你不能这么傻呀!
被小姑姑叫醒的吕禄于是便暂缓交出北军军权。
八月庚申日早晨,吕家派往齐国打听消息的心腹郎中令贾寿归来了,并给吕产带来了一个不好的消息,说灌婴已经与齐国、楚国合谋,准备倒戈相向,并催吕产先下手为强!
吕产这个时候也醒悟过来了,便开始准备反攻了。
但是,这个关键消息却被御史大夫曹窋(曹参之子,三公之一)第一时间报告给了陈平和周勃。瞧瞧,吕家人还是没长记性哈。你们最起码的保密意识呢?
周勃和陈平得知消息,知道给自己留下的时间不多了,要是真的被吕家抢先宣布为反革命,自己这方就没有任何政治优势了。而且既然吕家决定要主动出手了,肯定会整顿军队的,那样自己这些人就更加难以夺回军权了。于是,周勃火速奔往北军,但是由于太过突然,原来安排的卧底根本就没发挥作用,根本就进不去门。这个时候,军功集团只得掀开了另一个卧底(郦寄、曹窋之外)——保管皇室符节的纪通,让他派人持符节假传圣旨,说是皇帝命令周勃来掌管北军的。
这个时候,其实只要吕禄稍微有点主见,稍微硬气一点,主动权还是在他手里的。皇帝控制在你们家手里,这样的圣旨要么是假的,要么已经有人对你们吕家动手了嘛,口说无凭,你就坚持要看到白纸黑字,然后安排人去宫中确认情况,这不就行了?
紧要关头,郦寄和典客(皇权直辖的九卿之一)刘揭继续忽悠吕禄,说:“您看,皇帝都要太尉来暂行北军指挥之职了,意思很明显,就是想要您去封国。您要是再不交兵权,恐怕就真的大祸临头了!"
吕禄这货居然真的就在六神无主的情况下,主动把北军大印给交了出去。
吕禄交出北军大印之后,便主动离开了北军军营,导致整个北军群龙无首了。再加上周勃本来就是军中元老,又是当朝最高军事长官,还符印齐全,不费吹灰之力就接管了北军。
接管北军之后,周勃立马集合北军将领,宣布吕家想造反,愿意支持吕家的露右臂、愿意支持刘家的露左臂。
这种情况下,结果还有什么悬念吗?将领们纷纷露出左臂表示自己是忠于皇室的,周勃彻底掌控了整个北军。
但是,这个时候军功集团和刘姓王爷就真的稳操胜券了吗?其实也未必,因为北军其实是公安武警序列的,人家吕家还掌控了整个南军,另外武库和皇帝也控制在吕家手里,吕家依然占据绝对优势。北军只要是不当值的同志,武器装备都没有,人数也有限,反攻皇宫依然是以卵击石。
所以,陈平立马安排周勃和刘章取得互相照应的承诺,大致是推翻吕家之后,扶持刘章当王爷甚至登大宝。然后火速动员各种暗子,掐死各个关键点。比如周勃拿下北军后,便令平阳侯告卫尉:"毋入相国产殿门。"啥意思呢?就是不能让吕产见到皇帝。只要把小皇帝和吕产隔离了,吕家的政治优势就没有了。
为了保险起见,周勃还特意安排典客刘揭守住了殿门。啥意思呢?层层设防,就是要把吕产剿杀于他见小皇帝的中间环节。
《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中写刘揭:“以典客夺赵王吕禄印,关殿门拒吕产等入”。
但周勃给卫尉下达诛杀吕产的命令后,卫尉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却迟迟没有动手!吕产还是进了殿门!
但是吕产这个时候又脑袋短路了,不知道啥原因,一直不敢进殿去找小皇帝,估计是怕里面有啥埋伏,所以一直就搁外面徘徊。你犹豫个毛线,就算里面有埋伏,你还有退路吗?要么你就不急着进殿呗!
曹窋一看情况不对,赶紧派人联系周勃。
恐弗胜,驰语太尉
周勃收到信息之后,知道吕产迟早会琢磨明白的,只要吕产强攻殿门,刘揭拿点人关殿门死守也支撑不了多久,如果让吕产挟持了皇帝,然后以皇帝的名义命令将士们放下武器,那就不好办了。于是把最后的赌注压上了,令刘章率领北军一千多人(别觉得人少,这已经是北军之中有武器的全部兵力了,这也足以见到武器库是多么重要)去保护皇帝。至于为什么要让刘章带队,大家自己去品哈!
太尉尚恐不胜诸吕,未敢讼言诛之,乃遣朱虚侯谓曰:急入宫卫帝。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周勃和陈平这次政变也没有大家印象中那么传奇,其中的漏洞还是很多的哈。比如为什么不第一时间想办法去控制武库呢?如果控制了武库,至于武装力量这么捉襟见肘吗?又比如卫尉这个关键环节为什么没有确定到位?为什么没有应急预案?好在卫尉只是想观望一下,要是他真的倒戈反水了,你们这帮人不就变成自投罗网了?
“安刘氏者必勃也”,每次一见刘邦这句话,就忍不住内心起冷笑。周勃会真心给你刘邦的子孙卖命吗?都是相互利用而已。他为什么让你刘邦的亲孙子刘章带队去攻击皇宫?把你的亲孙子当枪使呗!刘章若是进攻皇宫失败了,你看看周勃会不会倒戈把这一口巨大的政治黑锅扣到刘章头上?还“安刘氏者必勃也”,你刘邦确实会用人,但你不是神,你把控不了每一个人的心思。
好在那个卫尉并没有完全背叛革命,装愣地把刘章放进皇宫了,你们谁赢了,我帮谁,我的刀子要在关键时刻砍向失败者的。
刘章找到了在未央宫前犹豫不决的吕产,就直接开干。
咱不是说,这是天要灭吕家。其实只要吕禄、吕产这俩兄弟,有一个人智商在线,鹿死谁手真的犹未可知。你吕产是当朝丞相、是南军总司令、是顾命大臣,居然被自己手下的几个郎卫挡在殿门之外,不让见小皇帝,这说明小皇帝已经被控制了嘛!犹豫个啥?赶紧回南军大营呀,赶紧控制武库,赶紧组织人马去清君侧呀……就这智商,活该你们吕家倒霉!
被刘章攻击的吕产终于开始想着要往外撤退了,想着回到南军军营去稳住局面了。晚了吗?当然晚了!但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希望,毕竟刘章也就一千多人,封锁不了皇宫的所有出口嘛。吕产带着亲卫队突围还是很有希望了。
但这个时候,老天出来抢戏了。突然之间,狂风大作,吕产的亲卫队在混乱之中丧失了斗志,纷纷缴枪不杀了。
天大风,从官乱,莫敢斗者
最后,刘章收拾残局,在郎中令府的厕所中斩杀了吕产。
吕产一死,军功集团彻底控制了局面。小皇帝的玉玺想怎么盖就怎么盖,红头文件想怎么下就怎么下,不想当反动派的人都给我老实点。
小皇帝命人持节安抚刘章(明显被安排的)。刘章又迅速赶到了长乐宫,突然袭击斩杀了长乐卫尉吕更始,相当于彻底消灭了吕家的武装力量。
随后,周勃和陈平站出来主持大局,对吕家的残余势力进行全面血洗。
咱也不是偏袒谁!吕雉当初对刘氏宗室确实很多时候过分了点,但至少也没有赶尽杀绝吧,你刘章反吕成功之后,是怎么对待你那个吕家媳妇一家子的呢?军功集团掌控局面之后,只要是吕家人,无论男女老少,一律赶尽杀绝,比如刘恒被选择成为下一任“傀儡”皇帝,他的代王妃活不了了,可以理解,但是人家那四个孩子呢?也该死吗?所以,别说谁对得起谁,谁又对不起谁,都是一样的心狠手辣,你们比吕雉好不到哪里去!
尤为让人感慨不已的是,曾经掌握绝对优势的吕家,在吕雉死后,轰然倒塌的时间居然仅仅一个多月。历史上的败家子有很多,但是败家败到吕产、吕禄这种份上的,古今罕见啦!
史书上对这一段历史是怎么描述的?如下:
诸吕用事擅权,欲为乱
这没啥好解释的,失败者扛下所有,仅此而已。
关于吕家迅速崩盘的原因,其实主要就是吕家后继无人,吕产和吕禄不是能承担家族责任的人。所以,我们的朋友们也要明白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身为父母长辈,想要托举一下后代,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真的没必要去强求,还是要明白,人才才是真正的家族核心资产,打下一片江山交给一帮糊涂子孙,那也纯属白费。
最后需要交代的事情是,聪明和胜利永远都是暂时的。聪明的刘章兄弟,立马就迎来了用完就丢的解手纸命运;聪明的军功集团,即将迎来汉文帝、汉景帝两父子想方设法的打击……所以,咱们做人做事尽量不要做绝,举头三尺有神明,试问苍天饶过谁?命运的剧本其实都早已编排好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