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存瑞同志的故事,不仅是课本上的课文,也是无数人从小听到大的英雄传奇。他的牺牲没有复杂的语言,只有最纯粹的行动,却让一代代人热泪盈眶。董存瑞所在部队为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32师96团6连,当年他不满19岁。他小的时候就是儿童团的团长,后来是民兵,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任某部6班班长。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他刻苦训练,爱护同志,积极作战,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他一直有着坚定的信仰,为民族解放奋斗。
1948年5月25日,冀热察战役中,在河北隆化的战场上,我解放军的冲锋号撕破硝烟,但国民党守军在隆化中学外筑起暗堡,机枪的火舌死死卡住进攻路线。战友们接连倒在爆破的路上,
董存瑞攥紧炸药包冲了出去。他左腿中弹,还是拖着血痕爬到桥下……可是发现暗堡离地太高——没有东西可以作为支架,也没有时间犹豫。
那一刻,他直接挺立在桥底,左手高擎炸药包抵住桥身,右手猛拉导火索,冲着战友的方向吼出生命中最后一句话:“为了新中国,冲啊!”
火光腾起的瞬间,暗堡灰飞烟灭,冲锋的道路就此打开。
他的衣兜里没有“遗书”,只有部队发的奖章。后来战友在焦土中寻找,只找回他的一只布鞋。
他不是电视神剧里夸张的超人,而是真实存在的信仰坚定的英雄。
他参军时因个子矮差点被拒,却成了全团最小但最拼的爆破能手!
他总攻前把攒下的津贴费交给指导员:说,如果我回不来,这就是最后一次党费……
他牺牲前最后一次望向战友的眼神,被战友郅顺义同志记了一辈子:“那是催着我们去胜利的眼神啊……”
隆化战役为辽沈战役创造了侧翼保障。
1948年5月攻克隆化,切断了华北国民党军增援东北的陆路通道(承德-锦州线),减轻了后续辽沈战役中东北野战军南下锦州的侧翼压力。后面,我军打通了东北和华北的通道,为后续解放东北提供了战略支持。董存瑞同志和战友们没有白白牺牲!
董存瑞牺牲后被追记特等功,授予“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称号……1948年6月8日,十一纵队党委决定:追认董存瑞同志为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董存瑞生前所在的六班为“董存瑞”班。同年7月10日,冀热察行署发布决定,将隆化中学改名为存瑞中学。
1950年9月,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上,追认董存瑞同志为全国战斗英雄。
朱德总司令为他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隆化建有董存瑞烈士陵园及纪念碑。他的事迹载入多版中小学教材,其精神成为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典范。2009年9月10日,董存瑞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董存瑞的壮举展现了共产党员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政治品格,以及人民军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这种精神在新时代仍激励着全军官兵坚守理想信念,强化使命担当。
如今,隆化的烈士陵园里,汉白玉雕像定格了他托举炸药包的瞬间。没有华丽修辞,没有特效渲染,但每个中国人走过那座雕像,都会不自觉地放轻脚步——因为那里矗立着一个中国青年最炽热的信仰,和一个民族永远不能遗忘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