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红军第三次反围剿期间,在江西中央苏区,夜色笼罩着崇山峻岭,红军战士隐蔽在密林深处,远处国民党三十万大军的火光若隐若现,生死存亡之际,毛主席走进一间简陋的土屋,面对一群年轻的报务员,讲起了一个“鲁班石”的故事:
毛主席讲的这个故事里面,曾经有一块看似普通的石头,却能在关键部位发挥作用,让整座桥连为一体,改变命运。
说完了这个故事之后,他注视着这些手握电键的年轻人,微笑着说:
“你们就是红军的鲁班石。”
也是毛主席的这番激励,这些报务员沉住了气,并且守着从敌人手中缴获的半部电台,日夜监听,捕捉国民党明码电报的每一个信号。
就是这些情报工作者们,他们的付出,让红军在绝境中窥见生机,接连打破蒋介石的三次军事“围剿”。
也是对情报和信息的提前应用,让毛主席率领着中央红军打了一次又一次的胜仗,规避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阴谋。
中央红军面对国民党军队的严密封锁,红军获取外界信息的途径极为有限。如此一来,红军领导人不得不派遣武装小分队潜入敌占区搜集报纸,或派出侦察员刺探军情,常常需要冒生命危险。
在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攻打长沙之后,红军在国民党部队中缴获国民党九部无线电台,但一开始,因为一些刚加入部队的战士们因不识其用途,将电台全部砸毁。
在他们召开电台之后,毛主席与朱德得知此事,深感痛惜,当时的战争形势已经发生改变,谁先获得情报,谁就能掌握先机,所以毛主席和朱德立即意识到电台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扭转战局的钥匙。
于是乎,毛主席迅速采取行动,下达命令:
今后缴获电台,未经高级长官许可,不得擅自破坏。
他指示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参谋长郭化若,在作战命令中明确
1930年10月,蒋介石调集十万大军,任命鲁涤平为南昌行营主任,发动第一次“围剿”。毛主席与朱德率领红一方面军四万人,采取“诱敌深入赤色区域,待其疲惫而歼灭”的方针,退至龙冈设伏。
战前,毛主席再次重申:
无线电设备不得破坏,并要求各部队将俘获的电台及技术人员完整移交。
12月30日,国民党第18师师长张辉瓒率部进入红军包围圈,国民党部队踏进了我军的包围圈之后,红军随即发起猛烈攻击,全歼该师九千余人,活捉张辉瓒。
在这场战役中,红军缴获一部电台,虽然发报机已损坏,但是收报机与充电机完好无损,所以这被称之为“半部电台”,但在这次缴获中更重要的是,红军俘获十名国民党无线电技术人员,这些无线电技术人员,他们隶属国民党交通兵团无线电第一大队第五分队。
得知了他们的存在之后,毛主席与朱德高度重视,亲自接见技术人员王铮与刘寅。毛主席向他们阐述红军为工农大众奋斗的理想,欢迎他们加入革命队伍。
朱德则鼓励道:
“你们先把工作搞起来,红军现在虽无完整电台,但敌人有的,我们迟早会有。你们要好好干,这件事就交给你们了。”
为激励技术人员,红军在物质上给予关怀,制定技术津贴制度,每人每月发放30至50块大洋,并为吸烟者提供香烟。
而这十名技术人员,包括王铮、刘寅、吴如生、韦文官等,全部选择加入红军。
从此,红军拥有了第一部“半电台”,迈出了信息革命的第一步。
王铮也在毛主席的带领下成为了红军的“千里眼”、“顺风耳”。
1931年1月上旬,毛主席与朱德批准成立红军第一支无线电队,任命王铮为队长,欧阳毅为政委。
紧接着,整个中央红军以及无线电队,都以这台不完整的电台,开始了革命人生的逆袭,此后被称之为“半部电台起家”。
王铮是正规学校培养的技术人才,精通报务与机务。他带领队员在红一方面军总部参谋处的院子里架设天线,调试设备。
1月6日,电台首次试机成功,抄收国民党中央通讯社的新闻,毛主席看到电报稿,欣喜地说:
“你们送来的材料太好了,这是没有纸的报纸啊!”
部队成立后,无线电队的主要任务有二:
一是抄收国内外新闻,油印成“参考消息”,供红军领导人参阅。
二是侦听国民党军队的电台通信,搜集军事情报。由于缺乏完整电台,红军无法进行异地通信,但侦察工作已初见成效。毛主席对此极为重视,经常到电台了解情况,与报务员谈心。
为了培养技术人才,毛主席与朱德于1月28日签发命令,选调12名优秀青年到无线电队学习,成立红军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朱德亲自动员,鼓励学员克服困难:
“在红军字典里,没有‘困难’二字。”
训练班条件简陋,树荫为课堂,石板当桌子,电键不足,学员用左手大拇指练习发报。尽管如此,学员们刻苦钻研,培养出一批政治坚定、业务熟练的技术骨干。后来,红军在瑞金成立通信学校,并建成通信材料厂,为无线电事业奠定基础。
1931年2月,蒋介石调集二十万大军,以何应钦为南昌行营主任,采取“稳扎稳打”战术,进攻中央苏区。国民党军误以为红军不懂无线电技术,各部队间常用明码通信,暴露行踪。红军无线电队昼夜监听,掌握敌台的开机规律与报务特点。
5月15日晚,王铮值班时侦听到公秉藩第28师师部电台与吉安留守处电台的明语对话。留守处询问:
“你台在哪里?”
师部回答:
“现驻富田,明晨出发。”
留守处再问:
“到哪里去?”
师部答:
“东固。”
王铮立即将电文上报,与此同时,红军主力早已在东固隐蔽集结,毛主席与朱德接到情报,迅速下达命令:
“夜零时起床,一时吃饭,一时半集合,二时出发,拂晓前占领东固有利地形,消灭来犯之敌。”
5月16日清晨,我军先于敌军到达指定地点,国民党的公秉藩师进入红军伏击圈,在他们到来之后,红军发起突袭,蒋军仓促应战,损失惨重。而公秉藩电台向王金钰第47师求援,王金钰派一个旅增援,却被红军分割包围,下午3时,蒋军再次求救,电文被红军截获。
红军趁势猛攻,全歼公秉藩师,虽然没有俘虏师长,但缴获100瓦大功率电台及全体技术人员。此役后,红军利用该电台与上海党中央建立联系,接下来的15天,红军依托电台情报,从富田打到建宁,横扫700里,五战五捷,彻底粉碎第二次“围剿”。
毛主席感叹:
“红军有了电台,就有了主动权,部队撤得开,收得拢。”
第三次“围剿”中,敌我双方信息的价值进一步升华。
1931年7月,蒋介石亲率三十万大军,采取“长驱直入”战术,试图将红军压迫至赣江边围歼。6月30日,红军电台侦听到何应钦从南昌进驻抚州,蒋介石发出密电,命令各部队迅速进攻。毛主席以总前委书记名义电告红12军与红35军,指示部队提高警惕,准备作战。
7月22日,蒋介石判断红军主力在兴国,命令何应钦分路进逼。
7月23日下午,红三军报务员曹丹辉截获何应钦总部发出的机密电报,电文324字,揭示“限10天扑灭共匪”的企图及各路兵力部署。曹丹辉迅速将电文送交军长黄公略,黄公略派人火速送往总部。
毛主席阅后赞叹:
“黄公略真是及时雨!”
面对10比1的兵力悬殊,毛主席与朱德决定:
“避敌主力,迅速转移。”
红军从富田急行军至石陂,摆脱追击。
8月4日,红军集结于高兴圩。电台侦听到蒋军从东、南、北三面逼近,西面赣江对岸有三个半师把守。关键时刻,红军获悉崇贤至兴国间两路蒋军存在20公里缝隙。毛主席抓住时机,派红35军佯攻吸引敌军,亲率主力从缝隙突围。
8月5日夜,红军沿山间小路东进。毛主席通过望远镜观察到蒋军被红35军牵制,向赣江追击。8月6日,红军抵达莲塘,脱离险境,当晚歼灭蒋军第47师一个旅又一个营。8月11日,红军在黄陂全歼蒋军第8师,三战皆捷。
蒋介石得知红军在君埠,命令何应钦多路围歼。
蒋军五个先头师与红军警戒部队交火,但包围圈留有10公里空白山地。毛主席与朱德、彭德怀商议,由红12军伪装主力,向乐安进兵,频繁使用电台制造假象。
8月中旬,蒋介石误以为红军主力在乐安,命令各路追击。红12军在乐安周旋半月,为主力争取时间,不久之后,蒋介石获悉红军在均村,重新部署包围。毛主席则是与与朱德率部西移,蒋军追击一周无果。
9月6日,红军电台侦听到蒋军撤退命令,毛主席下令反击,击溃蒋军七个师,共歼敌三万余人,缴枪两万余支,彻底粉碎第三次“围剿”。
在此后的岁月里,电台和信息在毛主席的手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伴随着红军完成了长征,无线电部队在随后的战争岁月中不断壮大,让人民解放军完成了解放战争。
而王铮后来也成为了开国中将,被毛主席点评:
红军通讯开山鼻祖。
后来担任国家主席的李先念也评价他:
半部电台起家,一生征战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