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顺眼请点个关注~高频率更新中外历史故事,供君解闷~
“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首人们耳熟能详的诗句中,“王谢”成为门阀世家的代表词,而在东晋时期,除了“王谢”之外,一度主导朝堂,与皇帝“共天下”的超级门阀,还有另外两家,合称为东晋四大门阀。
东晋四大门阀,人们熟悉的是其中三个,“王与马,共天下”的王导王敦为代表的琅琊王氏;“东山不出,如苍生何”的谢安谢玄为代表的陈郡谢家;是“不能流芳百世,宁可遗臭万年”,一生传奇色彩拉满的桓温为代表的谯国桓氏,剩下一个,则是名气比另外三家逊色几分的,估计没几个人能说得出代表人物的颍川庾氏。
虽然名气不高,但巅峰时期的人才和权势,庾氏跟另外三家比完全不虚,庾亮为首的四兄弟皆是军政书法的全才,让颍川庾氏几乎完全把控了二十年的东晋朝堂,四兄弟各具本领,各有特色,老大庾亮之外,老四庾翼名声响亮,当时人们评价说:“庾亮如同丰年的美玉,价值千金,庾翼则如同灾荒年景的粮食,能让人延命。”
按照“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的传统说法,这份评价中,庾翼隐隐然是在庾亮之上的。
史书中记载,庾翼“风仪秀伟”,是不可多得的美男子,他比长兄庾亮小了16岁,当庾家在晋明帝病死,以外戚的身份与王导分庭抗礼的时候,庾翼刚刚二十岁。
325年,庾太后临朝称制,实际政务都由庾亮决策定夺,他一反王导时期的宽和,执法严厉,得罪了许多人。
327年,苏峻之乱爆发,庾翼以白身的身份,领数百人镇守石头城。苏峻没有强攻石头城,而是袭击姑孰,走水路突破了建康的防御。庾亮带着兄弟几个狼狈地逃到了寻阳,投奔江州刺史温峤。
众人拥立陶侃为盟主,各起兵马攻打建康,庾翼也随军出发,在攻打朱雀航的战事中,叛军大将韩晃率领骑兵突袭联军大阵,联军被韩晃的勇猛震慑,连连后退,庾翼大吼一声,手持长弓突前,一箭射杀了韩晃身边的骑兵,稳住了阵脚。
平定苏峻之乱后,东晋朝堂形成了陶侃在荆州、庾亮在芜湖、温峤在江州、郗鉴在京口的多头军事格局,大家互相牵制,早些年庾亮与陶侃不和,经过勤王一战,关系大为缓和,庾翼出任陶侃手下的太尉参军。
334年,陶侃病逝,庾亮接管了陶侃的地盘,成为东晋朝中兵力最多,地盘最大的大臣。庾翼从太尉从事中郎一职,转任为鄱阳太守,不久再转任西阳太守,主政一地期间,他安抚百姓,颇得地方人心。
339年,庾亮盘算着北伐,庾翼出任南蛮校尉、假节、辅国将军,引军镇守江陵。庾亮本身军事能力不济,当时东晋的军事也不如后赵,就在庾亮布置北伐时,后赵的石虎察觉到东晋的动向,以大将夔安慰诸将,率兵五万南下。
后赵大军势如破竹,东晋阵亡士兵过万人,庾亮苦心经营多年的江北重镇邾城也被攻破。夔安围攻石城(现在湖北钟祥),驻扎在石城的东晋竟陵太守李阳苦苦守御,粮草兵器日渐减少,眼看着后赵大军就能拿下石城,进而威胁东晋荆州的长江防线。
庾亮发现自己北伐的意图变成了梦幻泡影,心理上直接崩溃了,向朝廷请求辞职。而庾翼则认为此时应该以大局为重,先保住石城再说,他紧急调动手中兵将,屡屡以奇袭的方式吸引夔安的注意力,再将粮草军需送入石城之中。依靠庾翼的牵扯和支援,李阳死守数月,终于逼退了夔安的大军。战后,庾翼以协助守御石城的功劳,晋爵为都亭侯。
340年正月,在家中自责羞愧的庾亮病死。就在一年前,丞相王导病逝,庾家老三庾冰成为庾家在朝堂的代表,入朝担任中书监,他不分昼夜的处理政务,展示了出色的政治能力,得到了满朝上下的赞赏。
有庾冰在朝中支援,庾亮病死空出的位置,就顺利的落到了庾翼手中。庾翼被封为安西将军、荆州刺史、都督六州诸军事、假节,镇守武昌。
这一年,庾翼年仅三十五岁,人们都担心他过于年轻,连庾亮的水平都达不到。但庾翼上任后,军务政务严明,还有丰富的管理手段,一年多时间,从官府府库到本地百姓的小金库,都较庾亮时期有了极大的提升,人们纷纷称赞庾翼的才能,连后赵的百姓都听说了庾翼的本事,经常有黄河以南的后赵士人百姓投奔武昌而来。
东晋的史书跟其他朝代的史书略有不同,其中神神鬼鬼的荒诞之事特别多,比如温峤“犀角烛照”。另外《刘聪载记》中,也有“时流星起于牵牛,入紫微,龙形委蛇,其光照地,落于平阳北十里。视之,则有肉长三十步,广二十七步,臭闻于平阳,肉旁常有哭声,昼夜不止”。也就是一颗流星坠落,变成了肉,还能哭……《晋书》中还说刘聪的宫中常常传出鬼哭的声音,刘聪对此极为厌恶却没啥办法,没过多长时间,刘聪就病死了。
中国古代著名的《搜神记》的作者干宝,《晋书》中也记录了他父亲病死后,母亲将其父生前宠爱的小妾推入墓中,十多年后,其母亲病逝,干宝要将父母合葬的时候,却发现他父亲的爱妾居然还活着,她说干宝的父亲虽死,亡灵不散,能离开坟墓到外面取来食物和饮水,保住了爱妾的性命。
342年,庾翼在武昌镇守的时候,《晋书》就明白的写了,“数有妖怪”,当地可能被妖怪折腾的不轻,庾翼一度打算搬离武昌,改镇乐乡。还是征虏将军长史王述写信力劝,朝廷也觉得更换镇守地方牵连太大,请庾翼多加考虑,庾翼才打消了搬家的念头。
当时东晋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名士,叫殷浩,他善于清谈,酷爱《老子》和《易经》,非常切合东晋“坐而谈玄”的风气,朝廷数次征辟他出山,殷浩怎么都不肯,在家中隐居十年,名满江南,人们将他比拟为管仲和诸葛亮。
庾翼对他却不怎么看得上眼,认为殷浩徒有虚名,他常对人说:“殷浩这类人,应该像东西一样捆起来,放在高高的阁楼上面,等天下太平,再拿下来用。”这就是“束之高阁”的典故来源。
殷浩的父亲殷羡担任长沙相,在长沙贪婪残暴,朝廷里面有人给庾翼写信,请他庇护一二,庾翼回复说:“殷羡骄纵,因为他有个好儿子,但朝政败坏,往往因为纵容豪强,导致他们成为危害百姓的蠹虫,江东基业因而日渐衰微。荆州以下二十余郡,长沙政务最劣,我不杀他就不错了,怎么能还庇护他呢?”庾翼数次斥责殷羡的行为,殷羡惹不起庾翼,只好稍稍收敛。
庾翼看不上殷浩这种清谈之士,但他与桓温的关系非常好,二人曾经约定,要共同平定天下。庾翼多次向朝廷举荐桓温,还跟晋成帝述说桓温的才能,希望皇帝能够对桓温加以重用。
对于庾翼来说,他平生的志愿,就是消灭胡虏,恢复中原,再不行也要夺回巴蜀之地。他执掌兵权期间,派人联系前燕慕容皝,前凉张骏,约好三家共同起兵,合力攻打后赵。
343年,在庾翼的努力下,后赵汝南太守归附东晋。庾翼立即决定,发兵北伐,他推荐桓宣为梁州刺史,走丹水;桓温为前锋小督,走临淮;自己统领六州大军,出襄阳北上。朝廷大臣很多都不看好这次相对仓促的北伐,劝说他暂缓,庾翼执意不肯,强行引着四万兵马抵达襄阳。
经过一番争斗,皇帝同意了庾翼的策略,加封他为征西将军、都督征讨诸军事,而原本在朝中坐镇的庾冰则被封为车骑将军、江州刺史、假节,镇守武昌。
庾翼抵达襄阳后,召集大军,手持弓箭,对着远处的箭靶,高呼道:“我此次出征,就如同射箭一般!”话音落地,他三次射箭,三次射中靶心,三军欢呼,士气大振。
后赵察觉到东晋兵马的动向,樊城的将领率领骑兵出城突袭,庾翼发兵迎击,大破后赵军,斩杀近半。初战告捷,大批后赵境内不堪重负的百姓前来投奔,庾翼在襄阳设立专门的“客馆”,安抚来人,招贤纳士。
然而,另一个方向上,桓宣与后赵将领李罴交战,吃了败仗,大军无法前进。庾翼认为桓宣耽误了大事,上奏朝廷后,贬桓宣为建威将军。桓宣为此又是惭愧,又是气愤,没多久就病逝了。庾翼调遣长子庾方之担任义城太守,代为统领桓宣的兵马。
344年,正当庾翼筹划着发动进攻时,东晋刚即位两年的皇帝晋康帝病重,需要选择继承人。庾家兄弟建议拥立晋明帝的弟弟,时年二十四的司马昱,但他们远在朝廷之外,对朝廷的影响力大减。结果中书监何充等人拥立了年仅一岁多的晋康帝之子司马聃即位。朝廷大权落入何充之手,而皇太后的父亲褚裒出任徐州兖州二州刺史、卫将军、都督三州诸军事,形成了兵权上与庾家兄弟东西相望的局面。
新皇帝征召庾冰入朝辅政,这时庾冰已经生了重病,推辞了任命。当年十一月,庾冰在武昌病逝,年仅四十九岁。
没有了庾冰,常年在外的庾翼对朝廷更加缺乏影响力,他自知北伐大计难以得到朝廷的全力支援,便决定暂缓出兵,以荆州为根据地,修缮兵器军备,储存粮食,相机北上,并派遣将领攻打巴蜀的成汉,在江阳击败了成汉军队,让东晋的触手得以稍稍触及巴蜀之地。
然而,庾翼跟他的几位兄长一样,输就输在了寿命这一块,庾翼的死还相当具有神话色彩。
史书记载,“翼如厕,见一物如方相,俄而疽发背”。
345年,庾翼上厕所的时候,遇到了“方相”,也就是一位民间信仰的,驱邪避疫的神祗。不久,庾翼背上生了肿瘤,半年就病逝了,年仅四十一岁。
《唐会要》中,评论说,“魏晋以贾诩之筹策、贾逵之忠壮、张既之政能、程昱之智勇、顾雍之密重、王浑之器量、刘惔之鉴裁、庾翼之志略”,将庾翼的志向谋略与贾诩的筹谋划策、顾雍的持重、王浑的启良等相提并论,并称为“八君子”。
值得一提的是,庾翼和当时东晋许多重臣一样,写得一手好书法,早年甚至比王羲之的水准都高,庾亮曾经向王羲之求笔墨,王羲之就推辞说:“你家里有庾翼这般高手,我怎能献丑?”
不过庾翼和郗鉴等人一样,忙于政务军务,书法免不得就落下了,王羲之后来居上,成为“书圣”,庾翼早年还不服气王羲之的书法水平,到了晚年,他接到王羲之用章草写的回信,大为叹服,特地写信跟王羲之说:“我曾经有张芝的章草,南渡时不慎丢失,常常感叹好的书法作品就这么消失了,今日看到你的书信,我才知道神妙的书法今日犹存。”
又值得一提的是,庾翼是庾氏几兄弟中,最后一个在世的,他希望能延续颍川庾氏的地位,病逝前,上表将自己的官职和部众都交给了次子庾爱之。
但朝廷担心庾家长年掌管荆州和江州等重镇,会对朝廷产生威胁,何充便支持桓温出任荆州,果然,桓温的手腕下,庾方之和庾爱之先后被罢免,颍川庾氏就此没落,后续子孙中,也出过几任刺史,却再难主持国家政务。
何充和褚裒先后病逝,桓温消灭了成汉政权,威望大振,朝廷为了抗衡桓温,将昔年庾翼看不上的殷浩封为扬州刺史,之后又升为都督五州诸军事、中军将军、假节、殷浩于253年发兵七万北伐,落得个大败亏输,他临战胆怯,丢下辎重退守后方。桓温趁机落井下石,逼着朝廷将殷浩废为平民,而桓温再无人可对抗,就此一飞冲天,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