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南麓、塔里木河畔,千年不倒的胡杨木,
不仅见证了大自然的沧桑巨变、鬼斧神工,
也见证了阿克苏热土的历史沧桑。
汉唐时代,这片土地有着一个浪漫的名字--龟兹,
这里曾是塔里木盆地古典时代的历史中轴,
见证了文明交融的璀璨瞬间。
西域古国+交流八方
自古以来的战略要地
龟兹古国诞生于公元前2世纪,在西汉时期塔里木盆地进入中原王朝的视野之时,就已成为西域36国中的强国之一。领土包括今新疆轮台、库车、沙雅、拜城、阿克苏、新和六县市,其核心区域在库车市一带。
龟兹国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位于西域之中、可以四面出击、辐射整个西域。根据《汉书》记载,至少在西汉时,龟兹国已经有了不简单的政治架构。龟兹国的官职中有“东西南北部千长各二人,却胡君三人,译长四人”,暗示龟兹和四面八方的邻国有交流,还产生了专职的翻译需求。
龟兹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很难让中原王朝忽视。历经了一系列争夺后,龟兹臣服于西汉政权。龟兹王绛宾不仅迎娶了有汉朝血统的弟史公主,而且还亲自前往长安学习汉朝的礼乐服章制度,并将汉文化带回龟兹,改革政治,成为了中原王朝稳定西域的干将。
东汉初年,重返西域的北匈奴看中了阿克苏地区的地理位置,击败龟兹,以之作为遥领塔里木盆地的代理人。班超收复西域,面临最棘手的敌人之一,就是龟兹。收复龟兹后,班超将西域都护府安置在龟兹国境内的它乾城中,也就是今天的沙雅县乌什喀特古城遗址。如今,沙雅县修建了它乾城创意文化园,结合文字记载和考古发掘成果,想象重建了西域都护府建筑,以之承载龟兹与汉王朝交流互动的历史回忆。
龟兹国处于丝绸之路北道的关键节点,东来的丝绸,西来的香料、珠宝,都在此汇聚、中转,商业贸易十分繁荣,龟兹积累了丰厚的财富。位于库车县的皮朗古城遗址,曾是盛唐时期的龟兹王城。今天的遗址仅余数个土墩,没做功课的游客绝对想不到,这些毫不起眼的土墩子,在千年前是金碧辉煌的华丽宫殿。
盛唐时,安西大都护府就设在龟兹王城中,是西域地区的管理中心,管理着东起玉门关、西到中亚阿姆河与咸海的广大中亚地区。各国使节在龟兹王城中济济一堂;商旅们在这里核对通关文牒;安西大都护和一众幕僚对着舆图,推演战局。名将高仙芝、封常清正是从这里出发,领导了威震世界的远征;诗人岑参带着诗笔宦游至此,成了向西走得最远的盛唐诗家。
和西行的岑参相反的,还有龟兹人东到中土,比如白居易就有龟兹王族血统,是龟兹人的后裔。直到年老他都保持着塞北西域的一部分生活习惯,他创作的诗歌融合了龟兹音乐的元素,诗歌语言平白朴实,朗朗上口,有明显的情节起承转合,具有鲜明的民间歌曲叙事歌的特征。白居易作为唐代留存诗歌数量首屈一指的诗人,《白氏长庆集》中保留了涉及西域音乐、舞蹈之作至少有50余首,“胡儿能唱琵琶篇,童子解吟长恨曲”,正是对这位跨越了文化藩篱的伟大文学家的最好怀念。
1100多年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核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一师的师部驻地也设在了阿克苏地区的阿拉尔市。历代中央军政机构,都看重了阿克苏地区位于南疆之中、背靠天山的战略位置。只要控扼阿克苏地区,就能镇住南疆,眺望天山以北。
龟兹余韵+民族风情
历史与现实共奏交响
公元8世纪中后期,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国力大衰,盛世一去不还。吐蕃人击败了留守西域的唐军,控制了龟兹故地。此后,龟兹人逐渐迁入的回鹘人、蒙古人等融合,龟兹国作为政治实体不复存在,但龟兹的遗产并没有随着龟兹国的消失湮灭,而是永远留在了阿克苏这片土地之上,成为阿克苏地区人文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龟兹曾是西域佛教文化的中心。佛教自印度传入西域后,在龟兹落地生根、蓬勃发展。从公元3世纪开始,龟兹的佛教日益兴起,在南北朝至隋唐进入极盛时代,大量的佛教寺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佛塔林立,梵音袅袅。
苏巴什佛寺遗址,位于库车市伊西哈拉镇316县道旁。群山环抱下,这里曾是一片规模可观的古代定居点。佛寺始建于公元3世纪,其鼎盛时代仿造印度寺庙的规制修建,寺院、禅房、佛塔等设施一应俱全,可容纳近万人的僧侣、信徒和客商。如今,残存的佛塔在蓝天下傲然屹立,蔚为壮观。
克孜尔石窟是阿克苏地区最为著名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龟兹世界文化遗产明珠带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位于距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7千米的明屋塔格山的悬崖上,是中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始凿于公元3世纪,历经了魏晋南北朝、隋唐等多个时期,前后延续700多年。
前往石窟的公路两侧,都是暗红色的壮丽山岩。由于天山山脉断裂和地壳作用,沉积岩层出现了巨大的扭曲,有的褶皱层斜插入地面,仿佛巨大的星际飞船残骸半插入地下,半截暴露在虚空旷野中,非常壮观。
克孜尔石窟所在的苏格特河沟里白杨徐徐,生机盎然,和盘山公路沿途的荒凉山体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
石窟寺前,佛学大师鸠摩罗什的塑像在莲台上单腿屈膝、垂头冥思。这位学贯东西、兼通多种语言的翻译家也是文案大师,将晦涩难懂的佛教概念翻译为常人易懂的词汇,至今汉语使用者仍在使用的词汇,比如“利益”“方便”“作用”“单位”“流通”“赞叹”“爱河”“欲火”“夙缘”“烦恼”都是出自他手。这些优雅的翻译词汇,早就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鸠摩罗什的译文和克孜尔石窟博物馆门前他的雕塑一样。清瘦而精炼。
石窟前的阶梯修建于上个世纪80年代,攀登起来并不容易。石窟内保存了大量精美的壁画和佛像,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壁画的色彩鲜艳:绿色来自于铜矿;红色来自铁矿;宁静而高级的蓝色,则来自阿富汗的昂贵青金石。色彩的细节暗示,丝路上佛教文化的传播和丝路贸易,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克孜尔石窟的壁画不仅反映了古代龟兹地区的佛教文化,还融合了印度、波斯、希腊—罗马等多种外来文明,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结晶。
除了克孜尔石窟,库车地区还有许多其他著名的石窟群,如库木吐喇石窟、森木塞姆石窟等。这些石窟群与克孜尔石窟一起,构成了龟兹石窟艺术的体系,是中国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文化还带来了闻名遐迩的龟兹乐舞。龟兹乐是西域音乐的杰出代表,龟兹舞蹈则有着独特的舞姿和韵律。舞者们身着华丽的服饰,旋转、跳跃、动作刚健有力又不失婀娜多姿。莲花手、顶跨、叉腰、轻抬右腿弯曲放在左小腿上等动作,不仅具有佛教文化的深意,而且与龟兹音乐相得益彰。龟兹乐舞在隋唐时期传入中原,迅速风靡宫廷和民间,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天的阿克苏人民仍旧在跳着千余年前的舞蹈。库车县独有的自治区非遗“萨玛瓦尔舞”被誉为“歌舞大熊猫”,正是由古龟兹人接待宾客的仪式演变而来。
盛唐过后约1000多年里,龟兹的地名不断音变,转变成了Kucha,也就是“库车”,大约在14—15世纪,伊斯兰教逐渐成为本地的主要信仰。18世纪,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库车维吾尔族领袖米尔扎·鄂对因在平叛中立功,被乾隆帝赐贝勒爵位。清道光八年(1828年)鄂对之孙伊萨克因擒获张格尔,晋封郡王。
清廷按照郡王应享受的俸禄规格为之建造王府,由来自内地的工匠前往库车修建。库车王府毁于20世纪上半叶的战火之中,原址仅留下部分遗迹,现在的建筑是进入新世纪后重建的。这座王府融合了中原建筑风格与维吾尔族建筑艺术,主殿是汉式风格,回廊和花园则有维吾尔风情。石榴花、葡萄藤、巴旦木等花纹象征着丰收、幸福和生命力,民族书法既是装饰,也透露着吉祥的美意。王府主殿内陈列着库车王与中央王朝往来的书信、册封诏书,库车地区出土的古龟兹文物,向来访者诉说着阿克苏地区与中原地区的紧密联系。
库车王府外的热斯坦老街,一扇扇色彩明艳、饱和度极高的彩绘门窗仿佛童话世界,吸引着游人的好奇心。沿街的维吾尔族商铺向人们兜售着极富地域特色的铜器、木器、地毯、毛毡、小花帽、乐器、服饰……混杂着多种语言的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似乎丝绸之路的历史从未走远。
阿克苏地区,无论身在在哪个县市,都可以在一周一会的“巴扎”,感受到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风情。摊位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商品:色彩鲜艳的丝绸、精美的手工艺品、新鲜的库车小白杏、阿克苏的冰糖心苹果与南瓜、柯坪的恰玛古,还有枸杞、沙棘。香喷喷的美食库车大馕、烤包子、大盘鸡、馕坑肉、烤鸽子、羊排抓饭,喂饱众人的肚肠,在舌尖传递着新疆的魅力。在麦西莱甫上,人们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不断。年轻人展示着自己的才艺,老年人讲述着古老的故事,民族的记忆在此传承不息。
阿克苏,这片位于南天山下的神奇土地,以其独特的自然地理和深厚的人文历史,构成了东西“双轴心”的独特文化景观。它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
冷炮历史参与
《中国国家地理:阿克苏特刊》的撰写策划。
此刊也是2025年阿克苏旅游节的宣传环节之一,
敬请新老读者们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