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我国早期的封建王朝商朝,你会先想到什么?
是最早发现的文字甲骨文?还是造出司母戊鼎这样代表我国青铜器文明顶峰的青铜器时代?亦或是“武王伐纣”和“盘庚迁殷”等流传至今的故事?
当然了,除了以上这些独属于商朝的记忆符号之外,还有一个关于商朝话题也让后人讨论至今——迁都。
据载,商朝从建朝之前到建朝之后,一共经历了13次迁都。
那么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商朝的君主冒着这么大的风险频繁迁都?数次迁都之后,商朝又走向了什么结局?
先商时期:商族的迁徙与崛起
在夏朝统治中原的时候,商族还只是一个活跃在黄河中下游的部落。
根据《竹书纪年》《史记》等古籍记载,从商朝的始祖契到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商族一共经历了八次迁徙,这段历史被称为“先商八迁”。
虽然具体地点今天已难以完全考证,但结合考古发现和历史记载,我们仍能大致还原这段早期商族的生存轨迹。
商族最早的起源,相传与“玄鸟”有关。《诗经·商颂》里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商族人相信自己是玄鸟的后裔,玄鸟也成了他们的图腾信仰。
最早的商族可能生活在今天的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和山东西部一带,属于东夷文化圈的一部分。
那时候的黄河下游水网密布,土地肥沃,但也经常泛滥,加上部落间的争斗,商族不得不多次进行迁移,寻找更适合生存的地方。
根据当前相关史料和考古研究来说,商族的第一次大迁移,可能发生在契的时代。
契是商族的始祖,曾协助大禹治水,被舜封于今天河南商丘的“商”一带。
但后来由于夏朝的崛起,商族可能被迫向北或向东迁移,以避开夏王朝的直接控制。
到了契的儿子昭明时期,商族又迁到了今天河北邢台附近的“砥石”一带。
这一带靠近太行山,既能躲避洪水,又能获取山区的资源,比如石料和猎物。
到了契的孙子相土的时代,商族开始强盛起来。
《诗经》里说:相土统治时期,商族的势力甚至扩张到了渤海和黄海沿岸的海滨一带。
这说明商族已经开始从游牧、渔猎向农耕和贸易转型,并且可能掌握了早期的青铜冶炼技术。
考古发现也显示,山东、河北一带的早期商文化遗址已经有了定居农业的痕迹,甚至可能和夏朝的二里头文化有过交流。
然而,商族的迁徙并未停止。
在昌若、曹圉、冥这几代首领的统治下,他们又经历了数次迁移,原因无非是洪水、部落冲突、寻找更好的生存地区。
尤其是冥,传说他因治水而死,说明当时的水患仍然严重。
直到商族重要的首领王亥时期,商族的经济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开始驯养牛马,发展贸易,甚至用牛车运货,和周边部落交换铜矿、盐等资源。
王亥也因此被后世尊为“商业始祖”,“商人”“商品”等词也是从这时候出现的。
可惜,王亥在一次贸易途中被有易氏杀害,商族一度衰落。
直到他的儿子上甲微联合河伯部落复仇,灭掉有易氏,商族才重新崛起。
此后,商族继续向豫东、鲁西一带迁移,最终在成汤的时代定都于“亳”,并积蓄力量。
最终,汤推翻了夏朝,建立了商王朝。
从历史来看,先商时期的迁徙,既有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有文化、经济等方面的考量。
黄河下游的洪水、部落间的战争、资源的争夺,都迫使商族不断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同时,他们的迁移路线也显示出一个趋势——从河北、山东逐渐向河南中部靠拢,最终在夏朝的核心区域站稳脚跟,为灭夏奠定了基础。
这段历史虽然细节模糊,但可以确定的是,商族的八次迁徙不是盲目的流浪,而是有策略的生存扩张。
正是这种不断适应环境、吸收周边文化的能力,让商族最终从一个小部落成长为中原的统治者,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的青铜文明高峰。
建商之后:商朝迁都的沧桑往事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后建立商朝,定都于现在河南商丘一带的“亳”。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商朝在接下来的三百年里,竟然像游牧民族一样搬了好几次家。
但商朝的王室在迁都这件事情上也有很多苦衷。
最早开始迁都的是仲丁王。
当时商朝东边的夷人频繁起冲突,总是打家劫舍。
仲丁面对这个情况想了想,认为亳都离东夷太近,安全不好保障。
于是,他就把都城搬到了现在河南郑州的隞。
现在去郑州的话,还能看见商城遗址和当年留下的城墙地基,足足有七米高,可见当时迁都时仲丁是下了血本的。
但他们在隞都也没有住多久,因为到了河亶甲当王的时候,黄河发大水,都城大半都被淹了。
在当时还没有像现在这么坚固的堤坝,所以遇上河水泛滥的情况,整个王城就成了一个大水池。
河亶甲无奈之下,只好带着族人往北走,搬到了现在河南内黄的乡。
这次迁都之后,商朝的威信受到了巨大影响。
所以在祖乙王上位后,他面对这种情况,又有了新的想法。
祖乙王上位后,他觉得相都太过偏僻,不利于统治,又带着族人搬到了现在河北邢台的邢。
迁都之后,邢都位于太行山东麓,既能防洪水,又能监视北方的游牧部落。
加上祖乙的励精图治,商朝又重新强盛了起来。
但好景不长,到了南庚王的时候,邢都附近闹起了瘟疫,很多人都在这次瘟疫中失去了生命。
南庚见状,便决定把都城迁到东边,于是就搬到了现在山东曲阜的奄。
频繁迁都让百姓苦不堪言,也让贵族心生不满。
所以到了盘庚王时期,商朝的百姓、贵族都拒绝再次迁都了。
定都奄之后,奄都的贵族势力日渐强大。
有时在事情的决策上,盘庚这个王都没有话语权。
正好当时加上黄河又要改道,盘庚意识到如果继续住在奄都可能会出事。
但是怎么说服这些贵族呢?这可让盘庚犯了难。
为了让大家心甘情愿迁都,盘庚想出了一个计策。
盘庚迁殷
他先是找人占卜,说迁都是上天的旨意。后来他又召集贵族开会,连哄带吓:你们如果不跟我进行迁都,就是违背上天的旨意,到时候会被惩罚的。
就这样,盘庚总算把迁都的事定了下来。
大局已定之后,盘庚带着他们开始迁都了。
当时没有方便的交通工具,所有人的金银珠宝、锅碗瓢盆都需要人扛牛拉。
去往殷都的路上很多人都受不住逃跑了,抱怨的人也不在少数,盘庚不得不派兵看着这些人。
到了殷都,映入眼前的是一片荒凉,很多人当场就傻眼了。
盘庚见状,就亲自带头劳动,亲自参与新都城的建设工作,一下子收获了民心。
到了新都城之后,贵族们不得不依靠王室的扶持,权力也自然就被削弱了。
老百姓分到新田地,生活渐渐安定下来。
不出几年,殷都就建得比奄都还要气派。
历史证明,盘庚的决定是正确的。
商朝在殷都延续了二百多年,创造了灿烂的殷商文明。
我们现在看到的甲骨文、司母戊鼎这些国宝,都是殷都时期的产物。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当时盘庚力排众议坚持迁都。
这一决定,也为之后的武丁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
纵观商朝这段迁都的历史,在商王室带着百姓东奔西走的表象下,是早期华夏文明在探索国家治理的必由之路。
其实从仲丁迁隞到盘庚定殷,每一次迁徙都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改变,更饱含着政治博弈、生存智慧与文明演进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