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戏曲频道《一鸣惊人》栏目推出特别节目《大地和鸣》,令人眼前一亮。节目以“戏曲”为经,“劳动”为纬,采用主会场演绎与纪实寻访相结合的形式,巧妙融合了戏曲的艺术魅力和影像的传播优势,深情讲述不同行业背景群体的人生故事,在戏曲之美与劳动之美交相映衬中,呈现了传统艺术的文脉赓续,讲述了平凡劳动者的奋斗史诗。
聚焦“人民”,准确阐释了艺术与人民的关系
戏曲是红氍毹上的瑰宝,也是田间地头的花朵。尊重观众、奉献观众,则是人民性最硬核的体现。作为一档面向大众的文化节目,尊重观众便意味着以大众最易于触及的方式,奉上高品质的艺术内容,让大众的生活更加充盈。《大地和鸣》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在这期节目中,南北剧种荟萃一堂,名家新秀竞芳斗艳,河北梆子名家许荷英,评剧名家王平、周丹,祁剧名家肖笑波,秦腔名家侯红琴,上党梆子名家陈素琴,相声名家李伟建以及京剧新秀裘识、侯宇等轮番登台,以各自精湛的艺术为广大观众献上精彩的节目,同时勾勒出我国戏曲曲艺园地花团锦簇、薪火相传的动人景象。
节目中,他们或高歌忠臣义士,或塑造巾帼英雄,或描绘市井风情,或彰显人心向背。更重要的是,这些戏曲艺术表演者来到了劳动者身边。以大地为舞台,目光成帷幕。当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选段在“大地舞台”上精彩绽放,伴随着悦耳的旋律、动人的唱词,一种与戏楼舞台演出不一样的魅力蓬勃散发,艺术与人民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都大大缩短了。当侯红琴在台下诚恳地询问观众“你们想看什么戏”后扮上登台满足观众的心愿;当王平坐在观众中间一起演唱《金沙江畔》,演员高昂的艺术激情,观众高涨的文化热情,交汇成最动人的和鸣,让我们愈发明白,传统戏曲之所以穿越时空流传后世,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深植大地,而这一中华艺术瑰宝自信走向未来同样不能离开大地的无尽滋养。
大地,既是人民劳作的田园,更是人民立场的象征。《大地和鸣》紧扣“大地”这一意象,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贯穿节目策划制作和呈现始终,准确把握住了人民文艺的价值导向和审美取向,成功地让艺术回归大地、反哺百姓,把艺术源于人民、回报人民的真谛诠释得淋漓尽致。
紧扣“劳动”,实现了现代和传统的双向赋能
五一国际劳动节是一个现代节日,戏曲则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然而,从历史上看,戏曲与节庆本就有着天然联系,而地方戏的孕育本就来自田间地头。所以,以戏曲讴歌劳动、讴歌劳动者,既是遵照传统——在体现此节日固有内涵的同时,充分张扬戏曲艺术本色;也是另辟蹊径——在现代节日与传统戏曲“跨界”融合上作出了新探索,为戏曲乃至传统文化的传播弘扬提供了新的借鉴。
而这得益于创作者对戏曲传承规律和新中国戏曲事业本质特征的深刻把握。新中国成立以来,古老戏曲走上新的发展轨道,而其底层逻辑及其历史性变革之一,便是正式确认戏曲演员的劳动者身份。1957年12月,梅兰芳先生曾这样写道:“我是一个戏曲演员,在旧社会里是被压迫的……我只能学习着人民的特别是戏曲界一些传统的美德,勉力做一个善良、正直、勤劳、爱国的艺术劳动者而已。”梅先生的话,道出了众多戏曲演员的心声。六十多年之后的今天,重读这深情的话语,依然令人感佩,发人深思——“劳动者”是戏曲艺术家与千万大众所共同拥有的名字。
我注意到,对于节目中出镜的多位戏曲演员来说,劳动者是和艺术家同样光荣的称号。作为当代戏曲艺术的代表性人物,许荷英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韩再芬、肖笑波是全国劳动模范,陈素琴是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平、侯红琴和罗惠琴分别是北京市、西安市、唐山市的劳动模范。在节目编导的巧心设计下,裘识成了快递小哥,跟随快递员穿梭在胡同小巷,在体验生活中上了一堂独特的“劳动课”;肖笑波讲述她多年坚持走基层为群众演出,让祁剧非遗声腔走出湖湘山水,传递到更远的地方。周丹以新中国第一批劳动模范93岁的尉凤英老人为原型,表演评剧《尉凤英》,用戏曲艺术独有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对劳动的致敬,书写了劳动者为主角的创业篇章。
因而普通人也可以是舞台上的角儿。各行各业劳动者中的资深戏迷在节目中纷纷亮相,亮出自己的拿手绝活,表演了京剧《穆桂英挂帅》《锁麟囊》《红娘》《空城计》等多个经典选段。一句“我本是卧龙岗上散淡的人”,韵味悠长;一声“驸马爷近前看端详”,正义凛然;“人情冷暖凭空造,谁能移动它半分毫”,情真意恳……戏迷票友们直工直令的演出,足以说明戏曲是他们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正是这些惩恶扬善的故事、忠肝义胆的情怀、咿咿呀呀的唱腔,让普通劳动者筋肉得以舒缓,心灵得到慰藉,情志受到熏陶,在文化的滋养中不断增强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动力。
当镜头转向青翠的稻田,江西采茶戏演员肖金贵、晏海燕倾情演绎《秧麦》,诙谐幽默的剧情,质朴清新的表演,不由让人感慨:或许,这正是艺术本来的样子。须知劳动与艺术本身就有天然的紧密联系,创作既以劳动为泉源,也是劳动之一种。鲁迅先生曾说过文学起源于“杭育杭育”派。在艺术的领域里,不论走遍千山万水推广非遗,还是历经千辛万苦创新创造,无不闪耀着劳动的荣光。当下,以素人创作为典型特征的新大众文艺蓬勃兴起,劳动对于艺术的价值正在重估中敞开新的境界。在这一视角下,我们不妨把《大地和鸣》视为电视艺术面对新大众文艺浪潮的一次自觉回应。在“劳动者”共名之下,演员与观众、艺术与受众既互为镜像又平等对话,艺术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格外清晰地凸显出来。
难忘节目中的动人瞬间:永嘉昆剧团的年轻演员在戏歌《永昆隽永》中的真切咏叹,让我们为古老艺术薪火相传而欣喜不已;北京市的众多志愿者们将京剧课堂练习与特殊儿童的康复感统训练相结合,让孩子们在学习国粹艺术的同时得以更好地康复;邢台市宁晋县志愿者代表演唱的歌曲《志愿者之歌》……戏曲能激励劳动者,更能抚慰人心,传递大爱。
希望今后,能够通过更多这样的节目,看到传统艺术之美好,感受到劳动精神之崇高,看到艺术跨界融合之活力,看到戏曲美学弘扬之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