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第七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简称“青研班”)在中国戏曲学院开班,来自全国17个省市25个戏曲院团(校)的京剧、昆曲、豫剧、越剧、晋剧、秦腔等6个戏曲剧种的54名优秀青年戏曲演员,从700余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经过3年的学习,2025年4月30日,一场隆重的毕业典礼在中国戏曲学院举行,中国戏曲学院党委书记李必友宣读了第七届“青研班”毕业学员名单。
经典和技艺的高水平传承创育人范式
“青研班”自1996年创办,迄今已举办了七届,共计培养了283名研究生,涵盖15个剧种,学员来自全国50多所戏曲院团和艺术院校。近30年来始终坚持集中学理论、回团搞实践,分段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今,第一届到第三届的学员已成为中国戏曲舞台第一梯队的中坚力量;第四届至第七届学员则成为第二、三梯队的重要力量,在各艺术院团担纲主演,并和第一梯队形成衔接有序的梯次结构,成为撑起戏曲艺术天空的中坚和骨干力量。
时隔7年横空出世的第七届“青研班”,被戏曲界青年演员视作一次提升自我的绝佳机会,三年来,班主任于魁智,执行班主任舒桐、吴宇无疑是付出最多的人。为适应新时代戏曲高端人才培养需求和教育规律,“青研班”先后邀请了20余位专家教授讲授18门文化理论课,邀请30位艺术家、教育家、理论家进行专题艺术讲座,拓宽学员的艺术视野和创作思维。在专业教学方面,三年间更是聘请近百位戏曲表演艺术家传授300余出传统大戏、折子戏,使众多戏曲经典剧目和精湛技艺得到高水平传承。
在延续以往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第七届“青研班”着力加强学员艺术实践的提升和创作能力的培养,先后集中举行28场教学汇报演出、17场毕业巡演,学员们在各地进行教学实践演出200余场。同时,学员们还积极参与艺术创作,创作排演新剧目50余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学期间,1人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10人次入选文化和旅游部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会演演出或荣获有关奖项,2人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项目,5人入选中宣部文艺局、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和中国剧协主办的全国优秀青年艺术(戏剧)人才展演,12人荣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最佳表演演员、优秀表演演员称号,充分彰显了第七届“青研班”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丰硕的人才培养成果,为新时代戏曲艺术传承发展搭建了重要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和育人范式。
学会用新媒体、新表达吸引新观众
据中国戏曲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尹晓东介绍,时隔7年进校的这届“青研班”,面临着当今对戏曲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需要学员们不仅能够很好地继承传统,还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人文素养,以及对传统艺术进行一定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能力。“我们在课程设计上,延续了以往青研班的教学传统,每名学员配备一名专业导师、一名理论导师,经过三年的学习,学员们不仅传统技艺获得了提升,人文素养也得到了加强。希望他们能像前几届的师哥师姐一样,顶起戏曲传承发展的一片天,为新时代戏曲传承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刘长瑜
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长瑜以及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分别代表专业导师和院团长寄语即将回到各自院团的学员:“青研班”的教学是将戏曲艺术的规范和价值以及历代艺术家的经验和创造高水平继承下来的生动实践,三年的学习让学员们的文化素养和艺术视野都实现了质的飞跃。当下,学员们除了舞台技艺之外,更要学会用新媒体、新表达让新时代的年轻观众了解戏曲、热爱戏曲。
随着第七届“青研班”的毕业,第八届“青研班”的招生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之中,尹晓东说:“希望这一届‘青研班’的招生简章公布后,能有更多青年优秀人才进入到这个班,接棒戏曲艺术的传承。”
年轻的“孝子贤孙”,已经“老”了
福建芳华越剧院尹派小生陈丽宇将“青研班”视作戏曲传承的“新引擎”,“它打破了传统师徒制的局限,构建了’教学研创’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国戏也为我们打开了观察戏曲的’第三只眼’,在坚守本体的同时,培养文化自觉的现代意识。北京作为文化中心,更为我们这样的地方院团提供了’登高望远’的机遇,让艺术探索有了更广阔的坐标系。”
鲁肃
来自上海京剧院的麒派老生鲁肃,在作为学员代表发言时以自己儿时便听到的一句“振兴戏曲”的口号来表达“希望”的重要。“振兴戏曲喊了多年,但为何屡振不兴?我个人觉得原因很复杂,但其中不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行业目前对于‘希望’的执着不够,我们很容易满足于前人的大数据,各种纪念活动和培训也几乎都是向前人要答案,安心变成一种小众俱乐部行为,这其实并不是京剧艺术、戏曲艺术、乃至所有艺术的初心。戏曲之所以经历春秋傩、战国歌、秦汉角抵,唐梨园、元杂剧、明清乱弹……传承至今、延绵不断,京剧更是在它诞生的百年内就能站在巨人肩膀上成为国剧,是因为其强大的时代感和生命力。它无时不刻不和人民站在一起,那种万人争唱、众目皆瞩的土壤,才滋养出璀璨夺目的大师时代。”
在他看来,很多人虽然年轻,但已经“老了”,很多人却能无视岁月永葆艺术青春,“如果激发不了每个戏曲人本就与生俱来的‘创新创造活力’,而只是安于做出‘孝子贤孙’的假象,何以面对传统艺术走向世界的期望?当然,每一条‘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都不是空谈,不守正无新可创、不创新无正可守。无法正确直视行业里客观存在的问题,则没有任何希望走向戏曲繁荣之路。”
作为麒派老生,身在上海的鲁肃身边就是当今麒派掌门陈少云,进入“青研班”后,他的专业导师是逯兴才,这三年间,他跟逯老师请教了很多,老师也给他做出了相应的规划。“这正是‘青研班’独有的教学模式——不要抱自己的师父做导师,这样的良苦用心也打消了老师对于授课唯亲的顾虑,更打破了行业里一些看不见的壁垒,让我们受益匪浅。”
鲁肃的毕业论文得到了答辩评委的一致认可,其论文以自己传承的感悟写了师父陈少云的代表作、新编历史剧《成败萧何》的剧目分析,“虽然论得很粗浅,但希望能为后学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畅
编辑/刘忠禹